2024年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遇見多元和諧之美
發佈時間:2024-08-05 15:31:4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中新網大理8月3日電 (記者 胡遠航 韓帥南)由雲南省僑辦主辦、中國新聞社雲南分社承辦的“2024年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近日走進昆明、楚雄、大理多地。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等17個國家的20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行走中追憶歷史、觸摸經濟、感知文化,遇見多元和諧之美。
在行走中追憶歷史
雲南雖地處中國西南一隅,但歷史文化悠久。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最早人類元謀人、世界著名航海家鄭和、南方絲綢之路、抗戰大動脈滇緬公路、南僑機工、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都與雲南有關。
此行,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用腳步丈量歷史。他們先到滇池東岸的鄭和故里、滇文化發祥地晉寧,追尋鄭和足跡、了解古滇文化;又前往昆明西山,向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聶耳墓敬獻鮮花;隨後,走進“東方人類故鄉”元謀縣、茶馬古道上的著名僑村東蓮花,觸摸史前文明及馬幫歷史。
圖為鄭和下西洋簡表吸引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觀看。中新網記者李嘉嫻 攝
在晉寧,人們以鄭和公園、鄭和紀念館、鄭和研究會、鄭和文化旅遊節等多種方式,傳承著“敢為人先、開拓進取、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鄭和精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堅持“共用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強不淩弱”的原則,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都要訪問當地首領,贈送物品、技術,表達通好的意願;同時也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易,受到擁戴。
這讓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聯想到:鄭和到訪過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至今仍保有“三寶山”“三寶廟”“三寶井”等眾多紀念鄭和的文化遺跡。他們將這段古老歷史的現代延續,寫進報道裏。
在東蓮花村,馬幫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吸引八方遊客。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和遊客一道,走進古道古村,追尋馬幫記憶,打卡古民居建築群……
村內最具代表性的馬如驥大院裏的“誠一不二”四個大字和《上海街景》彩繪,引起秘魯《秘華商報》總編輯謝允亭的注意,他説“這彰顯了馬幫商人的誠信理念和開闊眼界。”
在行走中觸摸經濟
雲南有著“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等美譽,物産豐富。茶葉、鮮切花、野生食用菌、中藥材、核桃、咖啡等特色農産品種植面積和産量穩居全國前列。
連日來,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走進有著“亞洲花都”之稱的鬥南花卉市場、“中國野生菌之鄉”南華縣、“冬早蔬菜之鄉”元謀縣等前沿市場,感受雲南經濟脈動。
置身花的海洋——鬥南花市,愛爾蘭《華人報》副社長周瑞琮難掩激動之情。這裡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鮮切花交易市場,聚集超8萬花商,每天有數千萬枝鮮花連夜發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鮮花拍賣、零售交易外,還有鮮花直播、鮮花快遞業務等多种經濟形態。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採訪鬥南花商。中新網記者李嘉嫻 攝
“花海人潮涌動活力。”周瑞琮注意到,這活力的背後,有著眾多支撐。先進的智慧農業,讓鮮花花期精準可控;完善的冷鏈物流,讓千里之外的消費者48小時內就能收到花束;不斷提升的自主研發能力,讓越來越多花卉新品種出現在鬥南……
在楚雄州南華、元謀等縣,農業物聯網技術、大數據、5G等資訊化技術,也被運用到野生菌、蔬果等産業中。集農業大數據採集、數據交換、預處理、數據分析與應用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大數據平臺,給産業發展帶來助力,讓菲律賓《商報》編輯陳埏衛忍不住點讚。
陳埏衛表示,東南亞國家讀者特別關注中國産業發展新動態。他將用自己的筆和鏡頭,將雲南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故事,展現給讀者。
在行走中感知文化
雲南,是中國世居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生活著26個世居民族。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體驗火把狂歡,近距離感受彝族服飾、彝族歌舞、彝醫彝藥的魅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打卡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兩座歷史文化名城,體驗白族扎染,品嘗“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和麵片、牛幹巴等眾多民族美食;主打豐富多元。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體驗大理白族扎染。中新網記者李嘉嫻 攝
在日本《留學生新聞》副總編龍麗華看來,踏足雲南,就像踏入一個多元文化寶庫。其雖已多次到訪雲南,但“每次都有新發現”。
2023年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時,龍麗華走進中緬邊境騰衝、瑞麗等地,感受景頗族、傣族、佤族風情。這一次,她又近距離了解彝族、白族、回族等民族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它們又在雲南和諧共處。”龍麗華稱,“雲南的美,是多元的美,更是和諧的美。”
此行,海外華文媒體已刊發多角度報道雲南的文、圖、視頻、新媒體稿件百餘篇。眾多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還許下“N刷雲南”的願望。正如加拿大蒐羅傳媒總經理陳林所説,“雲南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一次怎夠?”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