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天山南北 文脈菁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紀實

發佈時間:2024-08-02 15:48: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道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與智慧源泉。

守護與傳承:文物普查的使命

文物普查,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分別於1956年、1981年、2007年先後開展了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而今,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通過全面調查我國境內(含地上、地下、水下)人類創造的,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産,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為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石。

號令即行:天山南北共普查

新疆作為文物資源富集之地,自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以來,迅速行動,主動作為,于2024年5月全面進入普查工作實地調查階段。在天山南北的山林、沙漠、戈壁、草原、城市中,108支隊伍693名普查隊員用腳步丈量著大地,復核、測量、記錄、繪圖、攝影……他們不畏艱難,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難,只為能更好的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

image.png

(國家文物局調研吐魯番“四普”工作)

吐魯番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璀璨明珠,擁有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納古墓群、柏孜克裏克千佛洞等豐富的文物資源。今年2月,吐魯番市高昌區被確定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13個國家級試點區縣之一,展開古文化遺址的調查。試點過程中,普查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按照普查要求,運用北斗定位、RTK測量、無人機航拍等現代技術,從阿斯塔那聳立的佛塔,到馬廠溝內散佈的墓群,從高昌古城的厚實城墻,到吐峪溝石窟的藝術瑰寶,對每一處文物進行了精準的記錄與測量,確保數據的全面與準確。4月,試點工作如期完成,134處文物點得到復核,新發現文物點14處,在優化全國普查標準規範、升級普查系統和採集軟體、改進工作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照樣本和實踐經驗。

5月1日以後,吐魯番市作為擁有國家試點經驗的地州市,承擔了自治區的普查試點工作,近40名來自全疆其他地州、疆內高校的普查骨幹在鄯善縣接受了試點培訓,復核“三普”文物點19處,登記新發現文物點位30處,完成49條採集數據的線上填報、優化、審核、修改和上報。經考核後,培訓人員均成為各地州市普查隊的領軍人物。

針對“三普”中存在的空白點,吐魯番市組織吐魯番學研究院專業力量及各區縣力量,在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協調機制辦公室主任、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張勇帶隊下,開展專題調查攻堅。6月26日-6月29日,普查隊對文獻所載“移摩道”進行調查,因調查區域地形複雜,氣候多變,高山、深谷、河流、草甸、石灘交錯,普查隊租用馬隊,行程61千米,最高工作區域海拔3400米,共登記新發現文物點位26處,其中古文化遺址3處(2處為早期人類活動遺址,1處為祭祀遺址)、岩畫1處、古墓葬22處(共包含墓葬256座),新發現的戰國至秦漢時期石構祭祀遺址,在吐魯番境內屬首次發現。

image.png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試點暨吐魯番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吐魯番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正在進行實地普查)

位於北疆之北的阿勒泰地區,以豐富的旅遊和冰雪資源而聞名,一部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火遍全國。但對文物普查來説,複雜的地理條件極大的縮短了普查的有效工作時間,為搶抓夏季普查的黃金時段,阿勒泰地區普查機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集全地區文物精銳力量,組建普查隊伍9支,專業人員49人,六縣一市同步啟動實地調查,縣市區啟動率達100%。各普查隊伍在普查過程中按照“先遠後近、先山區後平原”原則,充分調動野外文物看護員、義務看護員、居民群眾的力量,在對新發現文物線索進行初步摸排基礎上,合理規劃路線,科學分配時間,確保了普查工作的高效與有序進行。當日普查外業結束後,及時開會總結存在問題,並以“每日工作經驗分享”的形式與其他縣市普查隊共用交流,為全地區普查提供可參考的解決經驗。阿勒泰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地區文體廣旅局(文物局)黨組成員、文博院院長何會來説:“‘四普’工作意義重大,使命神聖,我們將根據阿勒泰實際情況,搶抓時機,全力以赴,確保按時按質完成普查任務。”

截至8月1日,阿勒泰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復核三普不可移動文物433個,新發現24處不可移動文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阿勒泰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正在進行實地普查)

位於南疆的喀什地區同樣不甘落後。七月的喀什,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面對複雜的地形,廣袤的面積,酷熱的高溫,喀什地區在吸取“三普”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採取集中力量、先易後難、逐縣推進的方式,以自治區指導員、地區普查隊員為依託,整合各縣文化文博幹部進行聯合編隊,從面積較小、地勢平坦、文物遺址點相對數量較少的麥蓋提縣開始入手,團隊作戰、聯動推進。普查隊員從美麗的綠洲,走過廣袤的沙漠,再到貧瘠的鹽鹼地,經歷了汽車拋錨、迷失方向、隊員中暑等重重困難,在三周內,先後完成麥蓋提縣、岳普湖縣的實地調查任務,並啟動巴楚縣實地調查工作。

截至2024年8月1日,喀什地區已完成151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數據採集、復核工作。

“我參加過三普,16年後我有幸再次參加了喀什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喀什地區博物館副館長亞力昆·賽依提説,“本次普查中我們將無人機、RTK、北斗導航定位儀等一系列新技術運用在了普查工作中。開展不可移動文物實地調查是對我們喀什地區文物資源的一個全面梳理,這為我們進行下一步文物保護管理、活化利用等打下基礎。”

image.png

image.png

(喀什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正在進行實地普查)

新疆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縱深發展,少不了援疆省份的助力和援疆專業技術人才的心血。對口援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湖北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大遺址保護利用等文物事業方面走在全國前端。博州充分發揮援疆幹部及對口援疆省市的杠桿作用,撬動全州四普工作高品質推進。

5月下旬,博州文體廣旅局副局長、湖北省文旅廳援疆挂職幹部杜傑邀請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文物事業發展中心相關專家組成四普援疆工作小組,來到博州開展四普實地培訓。專家組在實地踏勘達勒特古城遺址、阿敦喬魯石柵古墓群及岩畫群等野外遺存基礎上,根據當地文物分佈及特點,針對性的制定和調整了培訓內容。在實操課程中,專家組與學員共同赴精河縣安阜城、博樂市青得裏古城遺址、烏圖布拉格土墩墓、阿拉山口市邊防一連舊址、瞭望哨、本布圖岩畫等不同類型的野外遺存點,現場進行講解,手把手的傳授操作要領,帶出了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普查隊伍。

除智力援助外,湖北省文博系統還撥付150余萬元作為博州四普工作經費,購置配備了RTK、無人機、戶外服裝等裝備,為博州四普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的保障基礎。

“此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與參與。區內外高校師生、區內各文博單位業務骨幹以及援疆省市的專家團隊紛紛加入,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他們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共同推動了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協調工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也為普查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工作機制辦公室工作人員、自治區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三級調研員彭濤説。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博州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工作掠影)

截至8月1日,全疆96個縣級普查單元中,73個縣級普查單元已正式啟動實地調查,登記“四普”數據3114處,其中復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2656處,新發現458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全疆各地州縣(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普查正在進行中)

“通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將更加清晰地掌握新疆乃至全國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狀況,為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全民族的文物保護意識,更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相信,在全體普查隊員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守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歷史文脈得以永續傳承。”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工作機制辦公室副主任、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黨志豪表示。

保護文物,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傳承文明,方能照亮未來的道路。文物四普,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讓我們攜手並進,在天山南北的廣闊天地間,共同書寫文物保護的新篇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工作機制辦公室 供稿作者:安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