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70載 揚帆起航譜新篇——都蘭縣7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發佈時間:2024-07-31 10:21:43 | 來源:中國網民族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都蘭,蒙古語意為“溫暖”,建縣于1949年,是青海省海西州的前身,總面積4.52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100米,總人口近11萬人,由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0個民族組成。都蘭縣地處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素有“柴達木糧倉”“柴達木綠洲”“枸杞之都”美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諾木洪遺址、熱水古墓群、吐蕃吐谷渾遺址串點成線,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有崑崙山雪水的灌溉,有硒土核心區的滋養,是典型的綠水青山地區。
70年來,都蘭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感恩奮進、篤行實幹,緊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五個關鍵,銳意進取、頑強拼搏,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改革開放有力推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風政風民風昂揚向上。2017年,提前三年在“三區三州”率先實現縣域整體脫貧,成為全州首個、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及海西州國家農業科技産業園。先後榮獲“海拔最高的連片枸杞種植基地”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全國高寒區枸杞種植産業知名品牌示範區”、“國家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示範區”等諸多榮譽。
70年,一段砥礪奮進的發展歷程;70年,一張滿載碩果的惠民答卷,這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的生動實踐。
經濟發展繪就堅實底色。建縣以來,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投入比重逐年上升,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大幅攀升。地區生産總值從建縣初期的316.87萬元增長到2023年末的62.15億元,總量增長1961倍,較建國初期翻了140番。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396元,年均增速5.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5億元,年均增速3.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56%。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牧業發展增勢強進,人民生活水準持續提升,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的發展勢頭,為都蘭高品質發展繪就了堅實底色。
文化旅遊擦亮金色名片。都蘭縣始終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文化資源,青藏高原首個國家級古墓群考古研究基地落戶都蘭,2018血渭一號大墓被評為2020年度中科院六大考古新發現和國家文物局十大考古新發現,都蘭熱水墓群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夏爾雅瑪可布遺址于2009年發現並榮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2023年被評為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阿拉克湖、柱狀節理群、海寺花海、大地血脈等景點廣為人知,文旅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文化旅遊業快速崛起。成功承辦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大型文化旅遊賽事活動,高水準舉辦生態文化旅遊藝術節、“絲路之古邑·花兒在都蘭”花兒擂臺賽、首屆賽馬會及德都蒙古第五屆長調藝術節暨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會等重大文化活動,打造了一批節會、文化活動和産業品牌,錦繡都蘭美譽度、知名度不斷提升。
基礎設施提升縣城品位。都蘭縣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實施了一大批具有強勁帶動能力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從1947年前,都蘭通往外地無車行道現狀到如今形成以茶格、德香、香花高速公路及 G109線、G347線為主脈絡,建成以縣、鄉、村及專用道路2443.25公里農村公路為支脈的公路網,道路交通事業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局。據史料記載1990年全縣共修建的18條157.23千米的農業幹渠,到建成都蘭縣西臺水庫、哇沿水庫、伊克高水庫、哈圖水庫、等重要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得到全面保障,農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水質達標率達100%。借助項目支撐、對口支援等有利契機,實施舊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新農村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一批項目,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水準大幅提升,城鎮層級結構趨於合理,城鄉融合發展不斷加快,城鄉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生態環保留得青山綠水。都蘭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聚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紮實開展城鄉人居環境專項治理、農牧區人居環境治理“廁所革命”,“街長制”工作取得實效,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100%,污水處理率達到95.35%,城鄉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積極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河流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地等專項恢復治理工程。持續實施國土綠化三年提速行動、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草原保護等生態工程,建成民生公園、健康公園、文體公園、援青公園等為一體的“口袋公園”。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1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52.9%。2015年成為全州唯一獲得國家級生態保護和建設示範縣的地區,2023年都蘭縣林草局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社會事業提升幸福指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蘭的文化、體育、衛生、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逐步發展起來。全縣建成縣級醫療機構4家,鄉鎮衛生院10家,打造“示範(旗艦)中蒙藏醫館”5家。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網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建成民族體育場、縣(鄉)文化館(站)、圖書館、電影院、農牧家書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不斷提高。35個項目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文化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事業與全縣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104.95%、97.64%、98.57%,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全縣義務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教育事業實現了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平安建設構築和諧社會。都蘭縣著力抓好防風險、除隱患、保平安、促發展工作措施落實,堅持以精神文化活動夯實“平安都蘭”建設根基,全面落實法律“九進+”,整合交通、礦山、水利、氣象等13個數據平臺打造都蘭城市運作管理服務平臺,縣、鄉、村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實體化運作,平安細胞創建率達100%,校園法治副校長配備率達到100%,114個村(社區)法治陣地全覆蓋,全縣刑事、治安、電信詐騙、信訪案件明顯下降。香日德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榮獲“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香日德鎮班禪行轅被評為青海省第二批“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示範寺觀教堂”,都蘭縣委政法委被評為2017至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
民族團結匯聚磅薄力量。都蘭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1949年後,隨著柴達木盆地的開發,大批各族群眾相繼遷入,都蘭人口劇增,民族成分增多。70年來,都蘭縣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各民族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建成香日德民族團結民族團結一條街、都蘭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等教育宣傳陣地,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向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轉變,鞏固和深化全縣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2017年被命名為“全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2023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精神文明推崇美德風尚。都蘭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五星級文明戶”“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文明單位結對共建美德鄉村、移風易俗教育引導等活動,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狠抓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密切關注網路輿情,正確引領全社會思潮主流,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先後推選出省州級道德模範5人,縣級道德模範10人,新時代好少年16名,創評“五星級文明戶”14196戶。
黨的建設夯實執政之基。都蘭縣始終重視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先後開展了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黨員幹部執行力明顯增強,黨風政風持續好轉,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全縣黨組織和黨員從1978年的127個1273人發展為226個4909人,黨的基層組織不斷鞏固壯大,黨的政治功能不斷強化。
七十載櫛風沐雨,七十載如歌歲月;七十載砥礪奮進,七十載春華秋實。一串串數字,一組組圖表,客觀展現了70年來都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激勵我們更加發憤圖強,擔當作為。站在新的時間節點,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秉承“紮根高原、敬業奉獻、和諧共融、迎難而上”的都蘭精神,真抓實幹、久久為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都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