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板梁村 湘南一夢,朱顏未改

發佈時間:2024-07-12 10:04:52 | 來源:湖南日報 | 作者:鄭旋 梁可庭 | 責任編輯:蔡得軍

飛一般的武廣高鐵從田野上掠過,離高鐵列車不過幾百米處,郴州市永興縣高亭司鎮板梁村,從象嶺山的山坳裏,浮現世間。

板梁村一角。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廣  攝

7月,滿塘荷花盛開的季節,漫步板梁古村,前有綠水,後有青山,左有老屋,右有荷塘,“夢中板梁”的印象在腦海中逐漸清晰。

“過了接龍橋,才算是進了村”

村前,一條清澈的小溪纏繞而過。小溪邊,水面如鏡,柳絲飄舞,村民們忙著洗漱衣物,小孩子拿著柳枝拂動溪水。

這條溪叫板溪。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承事郎劉潤公回鄉修建宗祠,正當準備上樑時,橫樑突然不見,村民四處尋找無果。直到村前的溪水上游,一塊木板緩緩飄過,被工匠打撈後發現,尺寸與原梁極為吻合,吉時一到,便用此木板代梁。

板溪,不僅與板梁的得名有關,也見證了古村的興旺。

從溪上一座三孔九板的石板橋上跨過,進入板梁村。“這座橋名叫接龍橋,傳説是將已走失的龍氣接回來。村裏人認為,過了接龍橋,才算是進了村。”李海群是鄰村嫁到當地的媳婦,在板梁村生活了16年,現從事講解員工作。在她的指引下,記者踏上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被當地人稱為“官道”。

“這條路可不簡單,是金陵古驛道,向南可到廣西、廣東。”李海群告訴記者,板梁是原金陵縣重要集鎮,商賈繁榮一時,當年楊貴妃要吃廣東嶺南的鮮荔枝,就是由這條道騎馬傳送。

沿“官道”移步,板梁村的昔日繁華在李海群的講述中,一一浮現。

穿行板梁村,古塔、古廟、古祠堂、古錢莊、舊私塾等交錯分佈,巧妙佈局。360多棟、1000余間明清古建築連綿成片,佔地近3平方公里,至今保存完好。

這些歷經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盡顯湘南建築特色。無論是水磨青磚,還是“門當”“戶對”,或者是磚雕、石雕、木雕,其工藝都十分精湛,讓人嘆為觀止。

清代三品官員劉紹蘇的故居,堪稱村內湘南建築的集大成者。“三進式”佈局大氣恢宏,進門口的一間房為“一進廳”,經過天井和廂房便到“二進廳”,上臺階過兩邊的虎眼天井後,為“三進廳”。

劉紹蘇廳集石雕、木雕和泥雕之精華于一屋,建築雕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門前頂部全為木雕,門窗中心雕刻有福、祿、壽、喜圖案,庭院墻上的“八仙過海”泥雕,更是板梁古村現存最精美的泥雕作品。

“你再看,地板是方磚組成圓形圖案,屋頂則是方形天井採光透氣。”李海群説,這些設計都是儒家中庸之道禮儀修養的體現,寓意外方內圓不自滿。

因規模最大、保存最全、風光上佳、文化底蘊厚重,板梁古村被譽為“湘南第一村”。因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建築藝術價值,2010年,板梁村入選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與大多古村落少有人居不同,板梁村內現仍生活著2000多名村民,曾經輝煌歷史的痕跡,至今猶在。在村支書劉智雄看來,“房子有人住,才有靈氣,才能更好地保存下來。”

“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可不能斷”

歲月更疊,板梁村經久不衰,一直人丁興旺。

元朝末年,為躲避戰亂,漢高祖劉邦之弟、楚王劉交的後裔——劉子芳流落板梁村避難,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劉氏族人得以在此安家。

憑藉著勤勞的雙手,劉氏家族在板梁村站穩腳跟,立起門戶。“全村同姓同宗,為漢武帝劉氏後裔。”劉智雄介紹,板梁古村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從板梁遷徙往外發展的劉姓村莊有400多個,8萬多人。

板梁村前半月塘,滿塘荷花盛開。

作為皇家後裔,劉氏家族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崇文重禮之風在板梁村盛行。村裏的松風私塾,為劉氏家族私塾,也是板梁古村最早期的學府。

眼前的松風私塾,不再有書桌、學子。“龍泉無語讀芳書”“家山落日照蒼亭”,雅致的對聯,似乎在喚醒板梁的朗朗讀書聲。

“在那個年代,一般的村子裏少有私塾。”劉智雄説,板梁村的適齡孩童,都會入松風私塾,從禮儀禮俗學起,代代相承。

如今,私塾昔日盛景雖已不在,但是板梁人世世代代崇文重禮的一些特定習俗卻被保留下來,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高亭宴禮。

3個月前,板梁村以一場盛大的古宴,禮待一批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遊客。

宴禮當天,村民劉軍輝早早來到村頭圍觀,場面很是熱鬧壯觀。“這還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見的,這麼多年都沒變。”在他的印象中,高亭宴禮是重大慶典時必遵的禮儀,程式嚴謹,分接客、宴客、送客三個環節。

接客時,接龍橋被紅布裝點得喜氣洋洋,迎客隊伍浩浩蕩蕩。在司正的帶領下,4名頭戴一字巾帽、身穿醬紅寬領右衽長袖衫的司儀和2名身著圓領彩衣的吉祥童子歡喜迎客。

《巧梳粧》《遊春》《十打》《青女賞月》……伴隨著節奏明快的湘南花鼓小調、婉轉綿長的古昆腔,遊客們來到宴客的祖廳。

進廳入席,遊客按長幼秩序從上至下入座,祖廳傳杯,祝酒四杯,賀詞四輪。宴席三亭到位,大樂三曲為篇,唱讚三合成章,敬酒三巡成禮,菜肴三三加一,寓意步步高升。

高亭宴禮源於周朝“三禮”之《禮儀》,又稱“周禮古宴”,是板梁古村保留最完整、最具古風特色的禮俗,也是郴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得知村裏要辦高亭宴禮,已經搬離了村子的劉軍輝特地帶著兒子趕回來,學習體驗傳統宴席禮儀。

“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可不能斷。”劉軍輝説,雖然人離開了村子,但劉家人的根始終在板梁。

“上百年的老宅子,是鄉愁所繫”

板溪源頭不遠處,是村民劉斌的祖宅。2000年,劉斌在一公里外蓋了新房,全家喬遷新居,但祖傳的老宅依然保留。如今,劉斌時不時來打理清掃,透過古舊的木桌木椅,追溯童年的生活印記。

“上百年的老宅子,是鄉愁所繫。”劉斌説,有些村裏頭喜歡把老房子推了蓋新房,但在板梁不是,大多數人選擇把老宅保留下來,“就連老傢具都捨不得賣,出多少錢都不肯。”

板梁村臨近武廣高鐵,是從高鐵上看得見的古村落。謝佳燊 攝

樸素的初心,讓360多棟明清歷史建築洗盡鉛華,成為少見的規模龐大的湘南傳統建築群。菲律賓《聯合日報》總編輯董拔萃曾感嘆:“板梁古村磚木結構的連片古建築群令人震撼。”

時光的流轉中,一些年輕的力量,陸續加入保護髮展板梁古村的隊伍中。

“第一次來板梁時,我還在讀高中。”走在板梁的青石板路上,郴州市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建築設計院項目負責人楊陽回憶,板梁的湘南風情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2012年,永興縣政府投入2億元,啟動板梁古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項目,時年24歲的楊陽加入其中。團隊先後數十次來到板梁實地調研,現場踏勘、摸清村情、形成規劃、審議修改……歷經一年多時間,最終制定出板梁古村整體保護性修繕規劃。

“在我調研過的湘南地區中,板梁是傳統建築數量最多、建築單體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楊陽介紹,由於年久失修,板梁古村不可避免地出現屋頂漏雨、木料腐爛、門窗雕刻模糊不清等“病況”。

為保證原汁原味,修繕用的材料都是老瓦和原木,馬頭墻、窗扇等精美的建造技藝,給修復工作帶來不小挑戰,板梁村特地請來老工匠,讓一些已經消失的“細節”再現在世人眼前。

在修舊如舊的同時,許多細節也體現了品質提升。如防火方面,早在2019年,永興縣消防、文旅等相關單位組建專家組,對古村消防基礎建設實地調研;國家文物部門投入專項資金,新建古村消防蓄水池、消防管道鋪設、拓寬消防通道等。

登高板梁村,眼前的高鐵一趟接一趟呼嘯而過。劉智雄説,板梁是一個能從高鐵上看到的古村落。未來,板梁將沿武廣線方向,連接悅來溫泉、黃克誠故居、永興便江風景區等知名景點,串點成珠,讓文化流動起來,豐富旅遊業態,吸引更多遊客來此觀光、休閒。

時光緩緩流淌,板溪邊依舊回蕩著歡聲笑語,古老的高亭宴禮仍演繹著千年前的周禮古韻。板梁這座湘南古村,擁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印記。

(記者鄭旋 梁可庭 通訊員李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