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洋大橋錨碇完成底板施工
發佈時間:2024-07-10 15:27:51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李赫 袁佩如 | 責任編輯:蔡得軍7月9日,廣東交通集團發佈消息,經過33個小時的連續澆築,獅子洋通道項目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最後一方混凝土于7月8日20時完成澆築,標誌著世界最大錨碇基坑安全築底,下一步即將轉入填芯施工階段。
獅子洋通道項目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最後一方混凝土完成澆築。南方日報記者石磊 攝
獅子洋通道項目位於南沙大橋和虎門大橋之間,起于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終於東莞市虎門鎮,項目全長約35公里,雙向八車道,過江段採用雙層橋梁方案,是珠江口第一條雙層過江通道,建成後將實現中國橋梁建設在跨度和規模上的再一次飛躍。
獅子洋大橋西錨碇總重量
堪比17艘航空母艦
7月8日淩晨兩點,位於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沙仔島的獅子洋大橋西錨碇施工現場仍然燈火通明。現場技術人員正對每一車混凝土進行仔細檢查,測量入模溫度低於28℃方可允許澆築,施工人員按照網格化定員定崗有序作業,開展標準化振搗確保混凝土均勻優質。
獅子洋大橋作為獅子洋通道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採用主跨2180米雙層鋼桁懸索橋的方案“一跨過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為複雜的橋梁之一,建成後將創造雙層懸索橋“主跨跨徑、車道數量、主塔塔高、錨碇基礎、主纜規模”5項世界第一。
錨碇作為固定懸索橋主纜索股的承力構件,由基礎和錨體組成,對大橋百年安全耐久至為關鍵,是大橋的“定海神針”。獅子洋大橋共設東、西兩座錨碇,分別由保利長大、中交二公局承建,採用圓形重力式錨碇方案,結構體量大、施工週期長。其中西錨碇基坑直徑130米,混凝土總澆築量高達55萬立方米、重達約140萬噸,總重量相當於17艘大型航空母艦。錨碇基坑底板厚6米,分3層澆築,每層按九宮格劃分,一共需要澆築27塊。
“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施工環境複雜、單次澆築混凝土方量大、資源調配任務重、品質控制難度大,面對一系列難題,項目建設團隊群策群力、反覆論證,採取了行之有效的精細化施工舉措,錨碇基礎形成了整體封閉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效控制了因颱風汛期珠江水位高漲造成的基坑突涌、底板上浮的施工風險,保障了錨碇的結構安全,為安全優質高效推進後續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廣東灣區交通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盧靖宇介紹。
智慧溫控技術
破解大體積混凝土世界級難題
獅子洋大橋位處臨海富水區域,受夏季高溫、多雨影響,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抗滲抗裂品質控制尤為困難。
在施工過程中,面對單次澆築方量大時間長、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超大尺寸底板收縮變形大等難題,項目建設團隊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摻技術”和複合型高性能膨脹劑,成功配製出低溫升、低收縮、高抗裂的優質混凝土,從源頭上解決了開裂難題。
為提升施工品質,一方面,項目建設團隊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自主研發了自動計算加冰水系統,根據實時環境溫度、原材溫度監測數據,自動控制拌合站加冰和冰水用量,將每一方混凝土入模溫度嚴格控制在28℃以下;另一方面,創新研發大體積混凝土智慧溫控系統,通過預埋系列測溫元器件,自動無線感應溫度變化,自動控制迴圈冷卻水的流速和溫度,實現了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智慧反饋控制。
通過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團隊實現了錨碇底板施工安全與效率的雙提升,有效保障了施工品質。從實施效果來看,錨碇底板混凝土無開裂滲水現象,為獅子洋大橋高品質建造提供了重要保障。
錨碇底板施工的圓滿完成,標誌著獅子洋通道項目主橋建設邁入了新的階段。目前,項目主橋建設已全面進入主塔塔柱施工階段,主塔鋼殼製造已進入批量化製造階段。
獅子洋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後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是橫向串聯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都市圈、輻射東西兩翼的東西向幹線通道、國家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將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開闢新的重要通道,對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李赫 袁佩如 通訊員鐘維健 雷健 王昱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