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發佈時間:2024-07-09 14:27:37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邱曉琴 | 責任編輯:蔡得軍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1978年的6月29日,時年29歲的黃天樹因為《光明日報》當天刊登的一篇名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記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裘錫圭》的文章,對甲骨文研究産生了興趣,從此與甲骨文結下不解之緣。
如今,75歲高齡的黃天樹作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仍在致力於漢字的研究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研究。2022年,其十年磨一劍主編的著作《甲骨文摹本大系》出版,被學界譽為“甲骨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
甲骨文。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一週年之際,記者就文字與文化傳承、文化自信問題對黃天樹教授進行了專訪。
中國漢字獨一無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在方寸之間彰顯著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
黃天樹介紹,在甲骨文中,“文”的寫法就像一個大字形正面的人,在人身上打了個叉,這個叉是人身上的花紋或刺青。後來,“文”的意思引申為文字、文化、文明、文采等等。
“中國的漢字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黃天樹談道,漢字與當今世界其他國家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在漢字中除了使用音符之外還有形符,形聲字就是一半表形,一半表音。
黃天樹表示,漢字還具有延續性,今天的中國人是古代中國人的繼續,今天的中國漢字是古代甲骨文的繼續。“在文化傳承上,我們漢字本身能夠從甲骨文一直延續到今天,3500年沒有中斷,這就説明它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傳承。”
中國漢字有很多優點我們要有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我們的漢字有很多優點,這是拼音文字所沒有的,我們要有自信,也應該自信。”黃天樹説,拼音文字和漢字這兩種文字體系各有優勢,漢字不僅是文字,更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元素。漢字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價值,比如,有利於國家統一、文化傳承等。
黃天樹介紹,世界上自源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慢慢創造出來的古文字並不多,比如,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還有中國的甲骨文,如今只有漢字從甲骨文一直延綿到今天,仍在使用。
黃天樹談道,漢字的基本構件達到了300個左右,比拼音文字的字母要多10倍。聲符易變,形符不變。漢字形符的穩定有利於文化傳承,讓現今的我們也可以讀懂先秦書籍。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從事中國文化研究必須重視地下出土文獻
黃天樹介紹,國家非常重視文化尤其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一些985高校中還專門開設了古文字學強基班,那些曾被視為冷門絕學的甲骨學、金文學等學科,因為強基班的設立,讓很多年輕人經過學習後已逐漸掌握閱讀出土文獻的能力。
“先秦文字與後來的楷書不一樣,雖然看起來寫法都很象形,但是對於將來的研究可能會有好處。”黃天樹表示,從事文史哲以及藝術等領域,凡是與中國文化掛鉤的研究,對於地下出土的文獻都不能撇開不管。
黃天樹以甲骨文為例談道,甲骨文有16萬片,如果每一片按10個字算就是160萬字。儒家典籍《十三經》為65萬字左右,甲骨文的字數遠遠超過了它,數量很大。
“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材料這麼多,這麼多新的材料,東漢學者、《説文解字》著作者許慎,也沒有眼福看到這批東西。”黃天樹表示,我們現在和將來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者,不管是哪個領域,必須要重視利用地下出土的文獻來進行研究。
(記者 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