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好風憑藉力 文旅績可期——寫在首屆青海省旅遊發展大會(青海湖) 暨青海湖高水準生態保護與高品質旅遊發展觀摩會開幕之際

發佈時間:2024-06-26 11:03:59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杜正陽

油菜“花海”吸引眾多遊客拍照。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青海翡翠湖。 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壯美、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青海的美,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崑崙巍峨,綿延千里,江河奔流,萬古不息,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動寫照。

今天的青海,不僅有“綠色”“生態”等亮眼標簽,還有暢通的道路、完善的設施、週到的服務。近年來,青海在“引客入青”、豐富業態、擦亮品牌等方面持續發力,文旅市場呈現出人氣旺、消費熱、活力足的景象。

6月26日,首屆青海省旅遊發展大會(青海湖)暨青海湖高水準生態保護與高品質旅遊發展觀摩會(簡稱“旅發大會”),將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拉開大幕。

首屆旅發大會的召開非比尋常,是青海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建設生態旅遊強省,推動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提速提效的一次莊嚴宣誓。

序幕已然拉開,一場文旅盛宴正徐徐展開。可以預見,青海文化和旅遊産業將借此契機,開闢更廣闊的空間。

夯實根基,

優化文旅産業發展格局

仲夏的西寧夜晚,古樂悠揚,光影迷離。

6月24日晚,走在豹街·西海路美食街,雪豹元素生動地展現在眼前,精彩紛呈的民俗巡遊嘉年華帶來震撼的視覺盛宴;網紅美食、地方特色美味讓市民、遊客盡享舌尖上的歡暢……一個個特色街區火爆出圈,讓人們淋漓盡致地感受“西寧夜”被“煙火氣”包裹的激情與活力!

徜徉在街區內,來自深圳的遊客杜建強興奮地説:“真沒想到,西寧也有這麼有特色的街區,老長沙的臭豆腐、老北京的手工糖,還有大連海鮮,好多地方特色美食,太值得來了。”

這是西寧市錨定打造生態旅遊中心城市目標,依託青海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搶抓機遇,高起點高定位高品質推進街區建設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青海省強基礎、優服務、提品質,多維度發展“旅遊+”的一個縮影。

一直以來,青海堅持補短板、強整治、擴業態、優服務,推動旅遊提質增效。今年1月至5月,累計投資13.13億元,實施“一環”沿線集鎮風貌、基礎設施等適旅化改造和12個觀景點、旅遊專用公路、生態停車場等項目,持續改善設施條件,著力提升服務水準。

同時,不斷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推進景區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旅遊”“演出+旅遊”等新場景新業態,建設國家級生態旅遊線路和風景道,持續激活文旅消費市場,全力推動文化和旅遊高品質發展。

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將旅遊服務品質視為“生命線”,苦練“內功”,以“環境大整治、服務大提升”“雙百攻堅”等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通過跨部門聯合執法、“體檢式”暗訪督導等,紮實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持續凈化旅遊市場環境,同步健全完善遊客滿意度評價體系,在確保全省文旅市場安全平穩有序運作的同時,用細緻暖心的服務讓更多“頭回客”變為“回頭客”。

“這次來青海玩得實在太開心了。風景特別美,故事也很多,而且各方面設施完善、服務溫馨,體驗感非常好,以後有機會還要約朋友一起來度假。”來自杭州的遊客宋岩讚不絕口。

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8.94萬公里,實現84%的A級景區通達二級及以上公路,全部5A級景區高速(含一級)公路通達,全部4A級景區通達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有效提高了景區通達性和便捷性。

惟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品質,補齊旅遊發展短板,才能把景區景點變為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為此,青海努力的腳步從未停歇。

“家底”豐厚,

激活文旅發展強勁動能

青海,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至900億立方米源頭活水。青海的源頭活水,成就了青海,改變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

青海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具有一批世界級的高品質生態旅遊資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終年積雪的冰峰,又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有坦蕩無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紅柳綠的河湟谷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各類資源一應俱全,各展風姿,構成了一幅幅原始、純凈、雄渾、壯觀、神奇的秀美畫卷。

這些讓青海具備了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資源稟賦,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列入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在加速創建、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為青海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當前,全省上下正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以“幹部要幹、思路要清、律己要嚴”的實際行動,加快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

歲月不居,古道流芳。青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這裡,崑崙文化源遠流長,宗教文化莊嚴神秘,熱貢藝術、青海“花兒”、“青海刺繡”等非遺文化底蘊深厚……無不彰顯著青海先民的文明與智慧,無不呈現出青海民族民間藝術的神秘、粗獷、成熟和莊重,讓人心馳神往。

青海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代表性項目3016項。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6項,國家級非遺88項,省級非遺335項。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245名。有國家級非遺就業工坊2家、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8家,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7家,省級非遺傳承基地42家,省級非遺工坊15家,省級“青繡”工坊、培育工坊108家,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厚植了沃土,涵養了“活水”。

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A級景區188家。其中5A級4家、4A級48家、3A級115家、2A級21家,景區品位品質品相持續提升,築牢了旅遊産業發展的堅實根基。

古代北有絲綢之路、中有唐蕃古道、南有茶馬古道,今天更有青藏公路、鐵路和青新公路、鐵路貫通,遍佈青海域內的交通網路,構成了連通城市、集鎮、景區、山川和曠野的“毛細血管”,更讓無數自駕、騎行遊客感受大美青海的凈美與厚重,享受穿行其間的寧靜與從容,繼而成為這裡的忠實擁躉。

依託東西部協作、對口援青等機制,青海這一千百年文化交融的“生態凈地”,愈發被世人關注、引全球矚目。

有朋自遠方來,緣于我們有豐厚的“家底”,有吸引遊客的“硬貨”。今年1月至5月,全省接待遊客1615.77萬人次,同比增長24.86%;旅遊總收入138.31億元,同比增長21.1%,生態旅遊方興未艾、風頭正勁。

感恩奮進,

推動文旅發展行穩致遠

如果説,資源稟賦是先天賦予青海的“金山銀山”,那麼黨中央、國務院對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視,對青海人民的關懷厚愛,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旅遊的科學謀劃和高位推動,則為青海文旅事業高品質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瞭努力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海時指出,青海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産業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繼習近平總書記前兩次到青海考察調研,為新時代青海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之後,又一次領航定向,把握戰略定位、結合本地特點,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的前瞻性、戰略性謀劃部署。

為加快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不斷提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青海從引以為傲的綠色生態入手,以生態和諧之美亮相國際社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青海生態發展建設新成果,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充分發揮生態價值,履行生態責任,大力推進生態旅遊高質高效發展。

行動,是最好的證明。青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創建青海湖示範區破題開局,圍繞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加快推動西寧市國際生態旅遊中心城市建設,打造環青海湖生態旅遊精品環線,依託全省生態旅遊資源,優化推出多條生態文化旅遊帶,加速形成“一芯引領、一環示範、多帶串聯”的生態旅遊發展。並以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提質提升年”為契機,加快推進金銀灘-原子城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構建旅遊市州、旅遊縣區、特色旅遊鄉鎮、鄉村旅遊重點村四級生態旅遊目的地體系。新評定A級旅遊景區38家,新增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9家。“天境祁連”“河湟民俗文化”等11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同時,將文藝創作、公共服務、非遺傳承、文博場館等文化類資源融入旅遊環線建設,串點成線、連線成片,促進文化和旅遊多業態深層次融合發展。

大勢所趨、正當其時、大有可為。這三個關鍵詞概括了青海文化旅遊發展的趨勢和前景。逐夢生態旅遊強省,青海已揚帆啟航!

(記者 倪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