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陜西:看智慧氣象如何賦能特色産業發

發佈時間:2024-06-26 11:03:59 | 來源:陜西農村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杜正陽

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在延安開展蘋果花期凍害“直通式”氣象服務。(資料圖)

氣象專家在眉縣獼猴桃果園裏開展氣象服務。

權威氣象數據監測為紫陽縣城關鎮和平村茶園保駕護航。

六月的三秦大地,碧野綴金,瓜果飄香。在果園,一個個氣象站正在背後發揮著“最強大腦”作用,精密監測天氣變化,指導果農“知天而作”;在茶山,一塊塊矗立於山頭的氣象大屏上,溫度、濕度、土壤水分等數據一目了然……當智慧氣象融入特色産業發展,每一個果實、每一片葉子都充滿了風調雨順的味道,氣象元素直接被拉滿。農業防災減災離不開精準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近年來,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聚焦我省特色産業發展需求,圍繞蘋果、獼猴桃、茶葉、冬棗、櫻桃等優勢特色産業開展氣象實驗站、氣象科技小院等,以“融入式”氣象服務讓特色産業減損增效“肉眼可見”。  

1“雲上”監管,為“小蘋果”撐起“保護傘”

    6月19日,在洛川縣土基鎮廟合村,果農張建正在自家果園裏邊查看蘋果長勢,邊拍照記錄。   “蘋果氣象服務中心的預報越來越準了,正是有了他們的及時預報,我才能提前防範應對花期霜凍。要不然,蘋果花受凍損失就大了。”説起4月下旬延安遭遇的今年首場“倒春寒”,張建至今仍心有餘悸。    今年4月22日夜間至23日早晨,延安地區出現低溫霜凍天氣過程,部分果園最低氣溫到了零下3攝氏度。“氣象部門一發佈預警,我就趕緊把熏煙桶擺到果園裏。”張建説,當天“蘋安天氣”微信小程式發出低溫預警後,他就趕到果園採取措施。因為反應迅速,蘋果花在這次“倒春寒”中安然無恙。   看懂“天時”,不誤農時。種蘋果的農戶都知道,花期防凍尤為重要,直接影響當年的收成。每年蘋果開花時,天氣變化就成了果農最關心的事。    “這款小程式依託在果園不同區域安裝的果園氣象站收集溫度和濕度資訊,並通過後臺精準分析,及時發佈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資訊。”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張維敏介紹,這幾年,“蘋安天氣”微信小程式為果農提供實時氣象預報預警資訊,並運用氣象防災減災系統,強化“雲上監管”,為蘋果産業撐起一張看不見的“保護傘”。   蘋果既是陜西最具優勢的特色産業,也是承載千萬噸産量、萬億級産值、千萬人從業的主導産業。要把“小蘋果”做成更大的“金果子”,現代化的氣象科技支撐必不可少。    自2017年,蘋果氣象服務中心成為全國首批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以來,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積極開拓智慧氣象新路徑,一方面建成全國蘋果氣象服務系統,實現全國蘋果氣象數據“一張網”、氣象服務“一張圖”;一方面推廣蘋果智慧氣象APP,佈局蘋果智慧氣象站,實現蘋果花期凍害智慧感知預警和一鍵式精準靶向推送。目前,已在延安建成蘋果氣象站1200多個,“直通式”氣象服務覆蓋率達85%以上,花期凍害風險評估平均準確率達83%。   在智慧氣象、“雲上監管”的支撐下,我省蘋果版圖不斷擴大,全産業鏈産值持續攀升。未來,隨著“氣象+”新場景廣泛應用,災害性天氣規律的“金鑰匙”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顆“蘋果”的價值也會不斷釋放。    

2“數據”説話,讓“小毛桃”變身“金疙瘩”

 “這幾天太陽太‘毒’了,好些果子都曬傷了。”烈日下,正在地裏忙活的眉縣金渠鎮田家寨村村民趙成軍,從藤蔓上摘下來兩個曬傷的獼猴桃,“像這果子,過幾天就會爛掉。”   眼下,正是獼猴桃生長關鍵期,不僅需要充足的水分,氣溫、風力也要把握好。“這幾天氣溫都不低,得趕緊灌溉才行。”説話間,趙成軍拿出手機,點開天氣預報群,上面由果園小氣候觀測站後臺發來的風向、光照、溫度等資訊清清楚楚。    漫步果園,一顆顆毛茸茸的果子挂滿枝頭。在村裏的齊峰果業種植基地,一個設于防風帳外的小氣候觀測站掩映在綠樹叢中,風向、風速、氣溫、雨量四個雷達監測儀正自動運轉,對果園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以前,果園管理基本靠經驗。現在有了小氣候站,就能根據氣象資訊,及時調整耕作進度。”齊峰果業相關負責人魯文博稱,在小氣候站的助力下,這幾年獼猴桃年年豐收,減損增效十分明顯。    眉縣是國內外獼猴桃産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之一。近幾年,當地利用行業優勢,從獼猴桃抽芽、開花、坐果,到採摘、儲存開展跟蹤式氣象服務。今年3月,全國首個獼猴桃氣象科技小院在眉縣落戶。這個融合了氣象、果業、科研等多方資源的小院,通過獼猴桃防災減災試驗研究和氣象科普,為産業發展提供精準的氣象數據“晴雨錶”。   數據會説話,管理更高效。在眉縣,30多萬畝獼猴桃年産量52萬餘噸,綜合産值近60億元。如今,在特色氣象的週到服務下,這裡的獼猴桃又多了一重豐收保障,一個個“小毛桃”已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有人説,氣象就像“一把鹽”,很多果子只要加上“這把鹽”,就會更有味道。在陜西,獼猴桃種植面積達90多萬畝,産業規模佔全國近40%。如何讓“小毛桃”酸甜剛好、香飄四海?這兩年,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圍繞獼猴桃全産業鏈升級,堅持氣象服務內容精細化、服務方式數智化、服務範圍産業化,積極構建精細高效的獼猴桃氣象服務支撐體系。   在眉縣、周至縣建立獼猴桃果園小氣候觀測站,為種植區提早部署低溫凍害、高溫熱高防禦措施……隨著一項項氣象服務進果園,“小毛桃”正串起一條全産業鏈,在轉型升級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3“終端”助力,把“一片葉”做成“大産業”

時值六月,位於紫陽縣城關鎮和平村的和平茶廠標準化茶園,長勢旺盛的茶樹蒼翠欲滴,茶香在山野間瀰漫。進入六月,雨水説來就來。趁著這幾天天氣好,抓緊時間把草一除,農家肥一上,等雨來了,營養剛好供上。”正在茶園除草的村民曾海明忙得滿頭是汗,“只要管好茶園,綠葉葉就是‘金葉葉’”。紫陽縣地處秦嶺腹地,境內群山連綿,碧水環繞。在這裡,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茶産業一直是紫陽富民強縣的第一産業。目前,全縣茶園面積26萬畝,年産茶葉超過1萬噸,綜合産值突破60億元,12萬茶農因茶而富。   喜酸怕鹼、喜光怕曬、喜暖怕寒、喜濕怕澇……茶樹雖好但性子“嬌貴”,氣候和地理條件直接決定了它的品質和特點。哪適宜種茶?哪能産出好茶?落戶和平茶廠的茶葉氣象科技小院用權威氣象數據和研究分析就能給出答案。“茶樹本身抗旱能力強,但要種出好茶,光照、水分、濕度等氣候因素必須適當。”和平茶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鵬告訴記者,天氣對茶葉生産的整個過程都有影響。如果長時間下雨,茶樹因缺少光照而生長緩慢,茶葉的香氣也會打折扣。反之,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病蟲害時有發生,這段時間就要根據氣象情況,及時做好茶園管護。步入和平茶廠,氣象科技小院的牌子赫然入目。小院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對收集來的數據和茶山土壤採樣進行分析。這是我省首個茶葉方面的氣象科技小院。小院以“前店後廠”為運作模式,利用資訊化“雲”、智慧終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依靠精密的監測系統和精準的數值演算法,對不同區域、不同海拔茶樹生長環境和氣象災害風險進行精細劃分,為優化茶産業佈局和規避氣象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有了氣象助力,我們就知道哪個山頭更適宜茶樹生長,什麼樣的海拔高度産出的茶葉品質更好,真正實現科學種茶。”曾鵬説。 一片葉子興了山村、富了百姓,背後是“氣象”終端服務深厚的科技積累。  

近年來,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根據茶葉生長、産量、品質與氣象的關係,持續推進茶葉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先後建成了省級紫陽茶葉氣象試驗站、陜西茶葉氣象服務中心,應用人工智慧、作物模型、衛星遙感、網路終端等先進技術,促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讓茶農事半功倍種出好茶,推動“一片葉子”不斷撬動更大的市場、串起更大的産業鏈。  

(記者 黃敏 賴雅芬 文/圖)

(本文素材提供: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 張震 張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