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文化中國行】歷史長河中的“神韻黃南”

發佈時間:2024-06-25 13:27:45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欒雨嘉 | 責任編輯:蔡得軍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6月7日,踏入位於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熱貢藝術博物館,宛如在厚重的歷史長河中穿行。展廳內一幅幅刻畫細膩、色彩飽滿的唐卡無不展現出傳統手工藝人的慧眼與匠心;身穿民族服飾、臉上繪著黑色圖騰栩栩如生的蠟像,仿佛高原人民在古老的村寨裏跳著神秘的於菟舞,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那卷帙浩繁的《四部醫典》全面梳理了藏醫學發展的歷史脈絡,讓研究古老藏醫學發展變得有跡可循……誠然,博物館,是了解熱貢藝術文化的一扇窗口。

“大家來看這幅繪有民族團結內容的唐卡,畫面中以青海的自然景觀為背景,以五十六個民族為主題,以熱貢唐卡形式創新製作,哈達象徵吉祥圓滿、幸福美好,寓意中華民族大團結,也寄託了藏族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三十齣頭的講解員冷先措飽含深情、聲情並茂為來客講解起來。

博物館館長多傑冷智講述“於菟”。欒雨嘉 攝

“這個展廳裏是熱貢地區老、中、青三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多幅手繪精品唐卡,這些唐卡既有傳統題材又與時俱進創新內容,代表了唐卡繪畫藝術的新水準……”來自四川成都的遊客張銘瑞一邊聆聽冷先措的講解,一邊若有所思端詳著墻上懸挂著的彩繪唐卡、紅唐卡、黑唐卡、金唐卡等多種類別的唐卡,從他的神色看得出,他已被靈動而精工的線條深深吸引。

冷先措的工作是每天負責接待遊客,為他們提供細緻與耐心的講解。冷先措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自小在熱貢地區長大,2015年博物館正式開館後,她便應聘了博物館講解員,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講解燦若瑰寶的藝術文化。

唐卡由藏語音譯而成,是卷軸畫之意。唐卡繪製工藝複雜,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綠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礦物質顏料繪製而成,色澤艷麗、百年不褪。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熱貢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冷先措深知,這些唐卡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所以每次講解前她都會通過書籍、網路查閱大量資料,為每一次講解做足準備。

“畫師們帶領著徒弟,小心翼翼爬上高高的梯子,手拿畫筆屏息凝神勾勒一個個人物線條,不斷調和各種顏料為之鋪色,有時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用‘廢寢忘食’形容他們絕不為過。繪製一幅唐卡,短則一年,長則三年五載。”每次看到這些精美的唐卡,冷先措眼前都會浮現起去同仁市唐卡小鎮參觀的情景。或許遊客只驚嘆于畫作的精工,但冷先措更懂得每幅作品背後創作的艱辛與不易。

講到此處,冷先措不免為之動容。“我要更加勤奮努力工作,繼續涉獵各種歷史文化知識,將熱貢文化傳播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熱愛黃南。”

博物館館長多傑冷智説,目前博物館展出藏品2000余件,涉及關於唐卡、堆繡、泥塑、酥油花、建築彩繪、刻板印刷等門類的歷代“熱貢藝術”精品。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能夠充分挖掘黃南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除了在博物館中追尋熱貢文化藝術,黃南州文物保護工作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著。

跟隨同仁市古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李本太,記者來到同仁市黃乃亥鄉群吾村的四合蘭、群吾旦烽火臺,保存完整的烽火臺矗立眼前。

“省文物局通過對其夯層、形制、規模及採集遺物的初步觀察,推測其始建年代為宋代。”同仁市投資了40萬元,對兩座烽火臺加以保護,包括建設界樁、防護欄和保護標誌碑等。

不止於此,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對同仁市保安古城下達585萬元資金,實施保護文物修繕工程,投資1023萬元對隆務寺屬寺年都乎、郭麻日寺等壁畫實施搶救性修復保護工程。2023年,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投資7萬元對年都乎寺保存的大明石碑進行保護……一個個投資,一項項工程,訴説著同仁市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決心與態度。

李本太表示,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今後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作者 欒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