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莆田産業觀察 | “中國鞋都”怎樣造出“中國好鞋”?

發佈時間:2024-06-25 13:27:45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林盈 | 責任編輯:蔡得軍

説起“莆田鞋”,不陌生。在當地,鞋履製作不僅僅是一種生計手段,更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技藝。而今,隨著奔赴品牌高品質發展之路,“莆田鞋”已在賽道上飛馳。

日前,記者走進福建省莆田市,試圖在千億産值的鞋服産業鏈中尋找莆田走向“中國鞋都”的轉型密碼。

産業沉澱,養成“最強輔助”

2023年,莆田鞋服産業規模産值約1400億元。曾經的“代工鞋城”非浪得虛名,成熟的技術和産業鏈是莆田製鞋産業的底牌。

“一雙鞋至少要經過1000個人的手。”這是在莆田製鞋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小小的莆田城年産鞋超16億雙,大中小鞋服企業多大4000余家,規上鞋服企業423家,從業人員超50萬人。

在這裡,關於鞋的生産線可以細分到一根線頭、一條鞋帶、一片鞋面……“一塊鞋底都能有十幾個專利”,每個組成部分的背後,又是一家或數家世界領先的生産企業。

早在上個世紀,莆田製鞋業就以技術、設備優勢成為“代工”主力。大量海外品牌訂單涌入,使得莆田製鞋技術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久而久之,成為擁有世界級生産力和規模的産業集群,“最強輔助”名副其實。

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的新材料企業成為莆田鞋背後的“無冕之王”。陳斌 攝

“你看這雙鞋,鞋面上甚至看不出針車線的痕跡。因為線的顏色是匹配鞋面而制的。莆田産業鏈可以造出與布料、顏色相配的各種針車線,又好又便宜。”在接受採訪時,青春之家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景隨手拿出一雙自主研發的運動鞋舉例。

一張鞋革在上市前需要經過多少道“考驗”?

福建中裕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品質經理朱惠娟在檢測實驗室中展示了“考題”的冰山一角:模擬在-15℃環境下行走數十萬米而沒有裂痕;與外物發生擦碰數千次而不産生擦傷;耐寒曲撓、耐磨、拉伸、剝離、撕裂、爆破、暴曬檢驗……

“在成為運動鞋上的一部分之前,一張鞋革要經歷200多項化學品安全性能檢測,80多項物理性能檢測。”朱惠娟説。

數據顯示,莆田市鞋服産業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1家,牽頭或參與制定鞋類國家標準27項。莆田鞋擁有優於國家標準要求的成鞋耐折性能,可連續折疊5萬次而不出現幫底開膠,多種性能遠超國標水準。

研發破局,成就“黑馬”登場

強力“輔助”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21世紀初,在經歷低端生産線轉移的行業危機後,莆田製鞋産業不再選擇只以代加工“躺贏”,轉而進行“內功”的修煉。産業鏈中的各個環節經歷“分流”後,各自摸索出更專業、更垂直的賽道。

此後,一家家新材料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莆田鞋背後的“無冕之王”。

時至今日,你可以在莆田看到:用125克舊衣服再造一雙鞋面的紡織廠;通過廢舊塑膠再生切片技術,用5個礦泉水瓶生産一雙高級鞋面的新材料企業;超臨界發泡新材料製成的高性能環保輕彈鞋底,耗材節約35%,性能提升30%;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工廠2小時內造出一雙鞋,比傳統生産時間縮短90%以上,綜合成本降低30%左右……

擁有遙遙領先的技術,這裡的生産車間生産出時尚舒適的鞋,還做到節約材料、節省人工。莆田製鞋産業如今有這樣的局面,和走在前沿的研發水準密不可分。

“一家新材料企業的核心研發人員只有高中學歷,靠自己鑽研開發出了國際領先的材料技術,連研究紡織的教授都驚嘆‘高手在民間’。”仙遊縣副縣長李振海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這樣一則軼事,透露出研發創新的無限可能。

長年與國際一線品牌共事鍛鍊出的眼界格局,使從業者們有著敏銳的嗅覺和超強執行力。在一些製造行業還在嘗試轉換思路接受數字化、智慧化工廠升級時,在莆田製鞋産業中,“黑燈工廠”“5G工廠”已是尋常。

福建坤英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5G全連接工廠裏,每片飛織鞋面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人民網陳永整 攝

“AI在收集、獲取、模擬消費者習慣方面很有優勢,縣裏近70家規上企業幾年前就都在設計環節裏應用AI了。”李振海觀察,製鞋産業對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早已融入到設計等環節。

從品牌代工廠,到“技術入股”成為各“大廠”的合作夥伴,如今,手握技術的莆田企業能夠挺直腰桿,靠實力説話。

一次次研發創新的突破給莆田鞋品牌帶來的助力也是可觀的。

十多年前從大廠走出來,郭景創始青春之家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打造出自主品牌。郭景説,在跑鞋避震、防臭等研究設計取得突破後,自研品牌有了走出去的底氣。如今,他掌舵的品牌坐擁100多項專利,定位中高端,主打自主研發“歐美標準中國智造”,已從福建濱海小城走向全球。

“每一雙鞋都要印上Made in PT China,就是要告訴消費者,我們是莆田製造。”郭景説。

一路走來的莆田鞋企們都暗暗憋了一口氣證明自己。休閒男鞋、時尚女鞋、老人定位鞋、兒童防丟鞋、雪地靴、護士鞋、戰術靴……全面開花的莆田鞋品牌沒有落入無序競爭的局面,而是各憑本事,靠硬實力成為細分“戰場”中的“黑馬”,在海內外市場嶄露頭角。

擁抱潮流,下一站“賣全球”

2022年初,在政府的牽頭和引導下,由莆田市鞋業協會申報的莆田鞋業集體商標獲得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批准註冊。以集體商標為“1”,莆田從整合産業供應鏈到提升品牌多維度發力,組建了全資國有企業及相關團隊,形成“1+N”品牌矩陣。

2023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聯合發文,授予莆田市“中國鞋都”稱號。

“莆田鞋”成為區域品牌,走進發展新階段。如何讓莆田製造的“中國好鞋”走得更遠?

和幾十年前一樣,這一次,莆田繼續擁抱時代潮流。電商,是許多莆田鞋企踏上“快車道”的新選擇。

在電子商務佈局較早的城廂區,莆田市電商小鎮的“含金量”還在提高。該小鎮前身是“安福電商城”,在“網購”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之前,這裡就已是鞋類電商的“主場”。安福電商城的名字一度與“莆田鞋”緊密綁定。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如今電商小鎮入駐的國內著名商標有20多個,本土自主品牌近百個。

“店舖很小、倉庫很大、網路很暢、銷售很遠、效益很好。”莆田市電商小鎮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鄭穎瑛介紹,在多年規範引導和佈局下,電商小鎮已基本形成了代理品牌運營、自主品牌運營、平行進口知名品牌、工廠品牌合作、個性化定制、産品分銷、個體戶創業、跨境創牌、網紅直播銷售等十大運營模式,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

不少莆田鞋從這裡啟航,搭乘網路的東風走向世界。

位於仙遊的數字經濟産業園。張力 攝

在仙遊縣,電商領域的渠道支援成為政府為鞋服行業提供的強力賦能。在直播帶貨尚未風靡之時,當地政府就陸續引進一批電子商務基地。2021年,仙遊就擁有了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並在2022年獲得全省唯一A級評價。

李振海表示,電商平臺的引入給鞋服等當地産業帶來了更多可靠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教會企業如何用好“電商玩法”。他介紹,電商生態加持下,有的鞋企一天就能賣出一萬雙鞋,“對新品牌而言流量是非常珍貴的。”隨著電商平臺在海外影響力的擴大,莆田鞋“出海”“賣全球”正在成為現實。

與時俱進,勇立潮頭。把一雙鞋的生意做成千億産業,莆田成為“中國鞋都”靠的不僅僅是技術。從“代工鞋城”到自主品牌突出重圍,莆田鞋的“逆襲”是中國製造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找準賽道,重視創新,“中國鞋都”的好鞋正走向世界。

(記者 林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