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同古城到中國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發佈時間:2024-06-25 13:27:45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胡健 | 責任編輯:蔡得軍芒種時節,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陳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會友”,體味古人的閒情雅致。這是他在大同居住的第三個年頭,宜居的氣候和厚重的文化,讓他決定在大同安享晚年。
在大同,老陳夫婦用腳步丈量歷史,從數十萬年前的火山群走到北魏雲岡石窟,在遼金寺院華嚴寺望向明代九龍壁……每年除夕,他們賞燈會、品年俗、看展覽,體會著古都大同的古韻與新潮。
作為北魏都城、遼金陪都、明清重鎮的山西大同,因其上千年的城市格局所形成的獨特風格,讓大同官方決定打造“中國院子”文旅業態。何為“中國院子”?與大同古城有何歷史淵源?如何在新文旅業態下煥發古城新活力?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訪大同古城,解讀“中國院子”的前世今生。
從歷史深處尋找“中國院子”
大同古城的歷史,得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置郡説起。《史記·匈奴傳》中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婁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而大同,就屬雁門郡。西元398年,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後自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都平城(今大同),並於天賜三年(西元406年)開始築城,這是大同城市建設的第一次高潮。
“遷都平城之初,有50萬人口遷移至此,後來陸續又有100余萬人被遷移到平城京畿地區。按當時北魏全境3000萬人口計算,平城人口占北魏全部人口的3.33%,相當於今天的一線城市。”山西省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秘書長宋志強介紹。
一百多年前,大同古城內的鼓樓。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提供
彼時的平城由宮城、內城、郭城組成,北面為宮城,宮城南是周回20里的內城,其外是周回32里的郭城。唐代詩人呂令問曾如是描述平城:“靈臺山立,壁水池圓;雙闕萬仞,九衢四達;羽旄林森,堂殿交葛;百堵齊矗,九衢相望;歌臺舞榭,月殿雲堂。”在這樣的城市佈局中,裏坊格局被後世朝代沿用,如今的大同古城也以此為綱,恢復古城原貌。
山西省大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要子瑾向記者介紹,裏坊格局相當於現在的小區,每個裏坊由四合院組成,便於管理者進行區域劃分,進行統一的封閉式管理。之後唐建長安、元修大都乃至明清修建北京城都沿用此佈局。“很多學者把北魏平城的四合院稱之為中國最早的四合院雛形,是城市建築的活化石,這或許就是‘中國院子’的歷史依據。”要子瑾説。
“大同的四合院代表了一千多年前城市主體建設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形制,‘中國院子’的提法不僅厘清了大同的歷史文脈,也彰顯了古都大同的文化自信。它是一個建築,也是一個文化符號,證明著上千年的歷史文脈沒有斷。”要子瑾進一步解釋道。
“梁陳方案”為大同古城修復立準則
北魏末期,平城遭遇“六鎮之亂”,僅有“內城”尚存。此“內城”歷經東魏、北齊、隋、唐、遼、金、元,度過960餘年。據《大同府志》記載:“明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督建大同府城,在遼、金舊土城南之半增築,高四丈二尺,周十三里。”作為明清時期的邊防重鎮,大同城各種防禦設施配套自成體系,是中國古代軍事重鎮建設的典範,並最終形成延續至今的大同古城基礎架構。
大同古城的東城墻腳下,是大同官方于2010年建設的梁思成紀念館。館中央矗立著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雕像,展廳中一幅半個世紀前的“梁陳方案”,是大同古城修復的基本準則。
1950年2月,中國古建學家梁思成和中國規劃專家陳佔祥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謂之“梁陳方案”。他們主張盡可能把歷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它的傳統風格,實現新城老城、和諧共生。“‘梁陳方案’所包含的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它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書。”梁思成紀念館展廳的展板上如是介紹。
航拍大同古城。大同市委宣傳部提供
1998年後的十年,大同官方通過立法保護古城。自2008年起,大同官方按照“梁陳方案”的基本準則啟動古城修復工程,即“一軸雙城、新舊兩利”的城市發展格局:以大同禦河為軸,東邊是現代化的禦河新區,西邊是原址恢復的大同古城。
宋志強介紹,古城修復做到了原址、原形制、原材料,盡可能恢復古城的原貌,這在中國並不多見。在修復的同時,特意在不同時期夯土墻疊壓剖面處留有觀測通道,建起城墻遺址陳列館。陳列館以北魏、遼金、明代城墻夯土遺跡為主線,展示了大同城墻的歷史演變、修復歷程、建築結構及文化內涵等。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中國院子”的市井氣
漫步在大同古城的東南邑,古老與現代的碰撞感尤為明顯。傳統的四合院中,一間以“張亞東工作室”命名的酒吧隱在一隅,身為大同人的張亞東希望通過小型文化演出為古城增添音樂活力。隔壁的念夏藝術中心時常舉辦當代藝術展,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藝術家在此尋找靈感。
古城西北隅的戶部角,沿襲北魏平城的裏坊肌理,呈現一巷一韻致,一戶一風骨的景象。眾多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在傳承古城文脈的同時培植數字文旅,即將登場亮相的行進情浸式演藝項目《如夢大同》沿著大同歷史文脈,展現古都大同多重文化維度的同時,打造大同“夜經濟”新地標。
大同古城內的念夏藝術中心。石磊攝
今年5月份的深圳文博會上,大同市文旅投資集團以“大同古城·中國院子”為主題,對戶部角、鳳臺小月、五龍巷中式院落、東南邑等項目進行文旅推介,這些項目是大同古城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的縮影,也是大同“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市井氣息、豐富古城業態”的文旅實踐。
山西省大同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介紹,古城西區通過“如夢大同”綜合體、文化展示區、五星級民宿區、四合院居住區、古城萬達商業綜合體等5大核心區,打造“東方為意,世界為享”的古城群落式生活方式。古城東區涵蓋城市營地、歷史文化街區、住宅院落、藝術中心、人文酒店等多個模組,是一處融合傳統歷史院落與現代生活方式體驗的生活場域。“大同古城·中國院子”兼具傳統風貌和未來價值,旨在傳承中國正統四合院形制,復現大同古城的院落記憶。
山西省大同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同古城的保護延續了傳統的路網格局和裏坊佈局,這些都是大同古城的“底色”。古城的肌理形成後,就需要“潤色”古城的市井氣息。
“古城的景觀設計不能像現代城市的行道樹一樣,那樣太規制了。它一定是隨性的、原生態的。‘中國院子’的營造,始終要實現大同官方提出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古城定位,並在‘潤色’關係中體現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共生,彰顯大同北魏平城文化包容的城市精神。”張滃説。
(記者 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