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科普

古城有張“水名片”

發佈時間:2024-06-21 15:52:40 | 來源:陜西日報 | 作者:陳嘉 | 責任編輯:晁亞婷

(西安第四再生水廠建成于2008年,佔地506畝,設計總處理能力50萬噸/日,服務面積89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00萬人,已累計處理城市生活污水超20億立方米。圖為6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西安第四再生水廠。文超攝)

古時,西安水源豐沛、水網密布,“八水繞長安”勾勒出關中大地獨有的生態畫卷;如今,在資源性缺水的現實挑戰下,西安持續做好水文章,以水為筆,全域治水,逐漸向世人呈現出一幅綠水繞城的當代勝景圖,古城有了張“水名片”。

盛夏時節,暑氣升騰,生活在西安市未央區渭河南岸的居民有屬於自己的消暑辦法。天氣晴好的午後,三三兩兩的居民便會來到西安湖消暑納涼。這裡植被豐茂,水鳥翔集,人與自然和諧相依。

“我們就住附近。每天過來遛彎納涼都成我們家的習慣了。”市民王致梅告訴記者,西安湖不僅是周邊居民的休閒首選,也是西安市民郊遊的好去處。

“每到節假日,慕名而來的人特別多,露營、野餐……今年‘五一’假期,這裡接待遊客量達到1萬人次。”西安水務集團渭河生態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宜軍介紹,西安湖並非自然形成的湖泊。過去,這裡因為大量採掘建築用砂而留下深坑,不僅影響了市民正常出行,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因此,這裡一度流傳著頗為戲謔的俗語:草灘有三寶,蚊子蒼蠅草。

隨著2008年西安全面開始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一系列圍繞城市供水、防洪減災、生態修復的重點工作逐步落實,西安湖悄然獲得了新生。

西安湖作為渭河灘區治理的重點,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因地制宜,聚水成湖,聚沙成島”。而這一湖碧水,則取自被譽為“第二水源”的再生水。

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過二級深度處理後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對於缺水的西安而言,再生水為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實現水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解決方案。

位於未央區朱宏路北段的西安水務集團凈水處理公司第四再生水廠,每天能收集北郊89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城市污水,日處理量達50萬噸。這些污水在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能達到再生水利用標準,不僅可以作為市政雜用水、景觀用水,還能用於工業冷卻。

如今,再生水的利用範圍正在逐步擴大,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了便捷與實惠。

“我用再生水洗車,花費僅10元,比在普通洗車店便宜得多。”市民劉民偉告訴記者,自從家門口建了一個再生水示範點,他就常常去自助洗車,不用排隊,省時省錢還環保。

“西安多年來平均水資源量為24.13億立方米,每人平均佔有量184.5立方米,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我們以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建設為抓手,緊盯河湖補水、綠化澆灌、農田灌溉等,著力擴大再生水的利用規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再生水管網310.14公里,為全市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支撐。”西安市水務局副局長魏鵬説。

用水,更要治水;治水,是為了更好地用水。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水災害防禦體系的佈局,從水資源的利用到水生態的修復……生態治理帶來的改變比比皆是。

如今,在渭河南岸的灞河入渭處,灞渭橋飛架兩岸。

“橋面全長1288米,寬32米,連通未央區與西安國際港務區,不僅方便了居民通行,也為市民提供了一處領略灞河入渭口生態之美的好點位。”西安市渭浐河城市段管理中心浐河站站長劉棟介紹。

駐足橋上,可以欣賞橋頭漢闕、倣古廊亭,感受古人的浪漫。

俯瞰橋下,總面積達400畝的浐灞國家濕地生態公園建有標準堤防22公里、雁翅壩105座,確保了防汛安全,守護了一方平安。

西安持續推進“八水、五河”流域治理,浐河、灞河、灃河堤防全線貫通,系統治水的效果已然顯現。

一座城,水源便是血脈。西安因水,萬物生長;翠黛河山,幸福安瀾。

(記者 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