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生活成就了文學 歷史塑造了藝術

發佈時間:2024-06-21 15:09:22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向雲駒 | 責任編輯:晁亞婷

電影《周立波回清溪》海報。

由譚仲池、趙楠編劇,趙楠導演、瀟湘電影集團出品的電影《周立波回清溪》,以紀實風格還原了作家周立波在上世紀50年代返回家鄉湖南益陽清溪村參加當地農業合作化的經歷,揭示了文學名著《山鄉巨變》的寫作意義。

電影《周立波回清溪》選擇這一題材和敘事角度,有獨特的時代立意和藝術考量。周立波的《山鄉巨變》與柳青的《創業史》,一南一北,以作家身份思考與書寫自己經歷過的生活。對於周立波而言,《山鄉巨變》還有更深一層的文學情結和敘事延展。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周立波赴東北參加鄉村土地改革運動,留下了長篇小説《暴風驟雨》。小説問世後廣受好評,還被當作實際土改的示範手冊。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開始全面建構,一種嶄新的人際關係和生産生活方式正向人們敞開懷抱,又一次在人們心裏掀起“暴風驟雨”並且最終迎來中國農村幾千年以來的“山鄉巨變”。周立波的寫作,顯示了他對歷史變遷的敏銳和深刻洞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回望那個歷史的開端,再面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鄉村全面振興,我們可以從周立波的鄉村敘事中獲得深刻啟悟。

影片著重描寫與呈現周立波執意回家鄉兼職並全程參與清溪村的農業合作化工作。他參與鄉村的農事管理,深度介入村民日常生活,調解各種公私矛盾,了解合作化過程中的不同心態和各種情況,深入探研新中國農村發展的“集體性”和“現代性”,即其中蘊含著的新的國家觀念、主人翁意識、團結互助精神、小農經濟向大農業轉型、分工與合作觀念、集體力量與集體主義、平等與共同富裕道路等。雖然有些因素還是萌芽性、不完全、初始的,但是它們的歷史意義正在展開,並引發了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發生歷史性的“山鄉巨變”。這正是《山鄉巨變》的文學品質和藝術張力所在,它本身也成就了電影《周立波回清溪》的美學高度。

周立波《山鄉巨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巨變中的歷史生活的深度參與和觀察。影片分層次敘述了舉家回鄉的周立波與代表先進力量的村幹部和村民、嚮往新生活的普通村民、落後但可轉變的村民等幾個層次人物的互動關係。這些人物之間還存在著交叉、重疊、互滲的矛盾、衝突、碰撞。通過對周立波家庭和事業的描寫,把生活與寫作的關係作為副線貫穿,展示了周立波回鄉的文學追求。電影塑造了鮮明的新中國作家的形象。周立波為歷史性轉折到來投身歷史洪流,立志要通過觀察歷史巨變,記錄歷史、反映歷史並捕捉歷史最生動的細節和演變。他對生活中的是非對錯、進步的總體性與進步中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思考。他鼓勵青年幹部要有熱情和理想,也善於發現工作中的急躁情緒,並予以積極引導。對具有普遍性和政策性的偏差,他主動給省委書記寫信反映自己的觀察和建議。對於周松林這樣的種田能手和只願單幹致富的“落後人物”,他堅持貫徹黨中央的自願合作原則,但又充分理解和分析這類人的主客觀原因。通過集體力量及其社會制度對集體合作的田地突發壞秧事件、單幹農戶遭遇天旱杯水車薪的處境這兩個難題的破解,終於打開了合作化百川匯流乃至最終迎來山鄉巨變的歷史通道。生活成就了文學,歷史塑造了藝術。這就是電影《周立波回清溪》給我們帶來的啟迪。

2022年,中國作家協會在周立波家鄉湖南益陽清溪村啟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以原創長篇小説形式聚焦新時代中國山鄉天翻地覆的史詩性變革,多角度展現鄉村時代變遷,以文學力量激發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昂揚鬥志。電影《周立波回清溪》正是對這種書寫的藝術回應。

(向雲駒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