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青海湟中:“溫室經濟”種出紅火好日子

發佈時間:2024-06-20 16:52:08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況玉 | 責任編輯:晁亞婷

在溫暖的陽光下,玉拉村顯得生機勃勃,而這裡的溫室大棚更是煥發出別樣的光彩。“你們嘗嘗這個,這是今年的新品種,口感獨特,細膩爽脆,在別的地方可真吃不到。”説話間,來自山東壽光的李希志,手捧一顆翠綠的黃瓜,熱情地向採摘的市民們推薦。

(李希志展示新鮮採摘的水果。況玉 攝)

李希志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更是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深知技術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因此積極組織當地的種植大戶前往山東考察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先進的農業生産模式和管理經驗,讓種植戶對冬暖式大棚種植有了新的認識。

玉拉村地處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北部,“玉拉”二字為藏語音譯,寓意糧倉。因西納川河穿流而過,土壤優沃,自然資源條件好,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産業的天然優勢。

走進溫室大棚,只見一串串鮮紅的番茄挂在枝頭,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豐收的喜悅;一顆顆翠綠的黃瓜在藤蔓上搖曳生姿,散發著清新的香氣;還有那碩大的西瓜和飽滿的羊角蜜,讓人垂涎欲滴。市民們紛紛涌入大棚,挑選著自己喜愛的蔬果,享受著採摘的樂趣。

然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多巴鎮玉拉村黨支部書記曹有明介紹,2018年以前,由於缺乏先進的技術和人才支援,村民們在發展現代農業産業的道路上走得異常艱難。

起初,一家現代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玉拉村流轉土地建設了千棟溫室蔬菜種植基地。但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出現企業無法正常運營、村民土地流轉租金無法發放等問題。

為了儘快盤活現有資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20年,村“兩委”成立了玉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接過了對方留下的“爛攤子”,開始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萬事開頭難。經歷過種植基地發展不順的村民起初對於發展設施農業根本沒有信心。曹有明心裏清楚:“只有黨支部主動擔當,村裏發展才有方向;只有黨員帶頭幹,村民們就有了主心骨。”

在黨員的示範帶動下,村民漸漸卸下了思想包袱,342戶村民全部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村集體經濟的建設中。

隨著産業技術和人才的不斷擴充以及政府的支援,玉拉村黨支部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無公害蔬菜生産技術,實行規範化、標準化生産。

4年時間,玉拉村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黨員+農戶”的運作模式,建成了玉拉現代農業科技産業園,開闢了集“産、儲、供、銷”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渠道,併入選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如今,園內的1141棟溫室大棚年生産各類優質蔬菜12000噸。

産業園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為村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目前全村70%的人口參與溫室相關産業。除去務工收入外,村裏每戶每年還能有1萬多元的分紅。為了更加多元化地發展,産業園的‘千棟大棚’被分為瓜果採摘區、生菜種植區、草莓種植區、蔬菜種植區、脫毒育苗中心五個區,僅瓜果採摘區一年的收入就有約150萬元。”曹有明説,産業園現在每天能吸納當地勞動力300余人,並通過建立“收購散戶、統一外銷”的聯農帶農機制,實現村內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帶領村民致富增收,人年均收入達到了3.5萬元以上。2023年實現村集體收入470萬元。

千棟大棚不僅種出了纍纍果實,也種出了全體村民的自信,更結出了東西部協作的碩果。

2022年,玉拉村爭取東西部扶持資金及市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實施脫毒草莓育種項目,主動對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共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西寧高原草莓種業研究院”,由此開啟了草莓“西苗東輸、東苗西育”之旅。

玉拉草莓脫毒育苗中心技術主管胡文海介紹:“目前苗子的銷路特別好,銷往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甘肅、陜西、寧夏等地,客戶反響比較好。我們和村上聯合搞育苗中心的同時,也準備帶動周邊的農戶,把草莓育苗的事情做起來。”

走進玉拉村草莓脫毒育苗大棚,一片片網格狀的試驗田整齊排列,每個方格裏培育著不同品種的草莓幼苗,寫有品種名稱、培育時間的卡片讓每顆草莓有了“身份證”。

“接下來,要研發培育一些新的品種,把一些老的品種做優選,選出一些適合青海地區栽種的反季節的草莓品種,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增收致富。”胡文海説。

“中心平時有十幾個村民在這裡務工,到了剪苗子的季節會多一些。”胡文海説,除了日常的管理外,育苗中心會讓部分務工村民參與組培實驗室的一些具體操作,增長村民對農業科學的認識。“很多農戶通過在農業科技産業園務工,學會了草莓生産苗的培育方法和草莓種植技術。”

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小……這些自然條件或許不利於其他農作物的生長,但恰恰是草莓繁育所需的環境。

玉拉村依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優勢,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培育的脫毒草莓苗具有成活率高、抗寒性強、病蟲害少、坐果率高等優點。農戶培育過程中農藥使用量少,育苗成本低,農戶增産增收,實現了産業發展和村民受益的雙贏。

胡文海説,目前中心已育有“寧玉”“金陵紅”等40多個草莓品種,每年春天可供種苗70萬株,畝産增收30%。

如今,玉拉村獨具特色的“溫室經濟”成為當地的一張亮麗名片,不僅豐富了周邊百姓的餐桌,當地村民也靠著種植業過上了好日子。

(文圖/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