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柏社村:渭北高原上的神奇“地窯村”

發佈時間:2024-06-17 16:54:04 | 來源:陜西日報 | 作者:張樂佳 | 責任編輯:蔡得軍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這首民謠生動描繪了“天下地窯第一村”柏社村的獨特景觀。

6月4日,記者來到距離咸陽市三原縣縣城25公里的新興鎮柏社村,探訪神秘的地坑窯。

穿過村口一個寫著“柏社古窯”的門洞,眼前赫然出現了一片茂密的楸樹林。步入林中,只見地面上嵌著一個地坑式四合院。站在坑邊向下看,坑四壁上各有一個窯洞,坑內與普通的農家小院無異,院中心一棵核桃樹挺拔茂盛。

6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柏社村地坑窯。張樂佳 攝

在柏社村,這樣的“地下小院”還有許多。作為國家下沉式地坑窯集中保護區,柏社村目前保留的傳統窯洞民居有780院,其中地坑窯225院,有25院仍有村民居住。該村因此享有“中國生土建築博物館”的美譽。

柏社村黨支部書記席剛告訴記者,地坑窯的建造通常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取土,挖一個方形地坑,再在四壁挖成窯洞,便形成了一個下沉式四合院。其中一壁窯洞作為門洞,連著一個斜坡通道通至地面。

“地坑窯受外界氣候影響小,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席剛説,“這種建築除門窗外幾乎不用建築材料,建造費用低,曾是渭北高原居民的理想居所。”

漫步林間,只能看見地坑窯裏冒出的樹梢而不見房屋,走至坑邊便能看到坑內景色自然樸實、充滿生機。大部分地坑窯的院落裏栽植了桃樹、杏樹、核桃樹等,既美觀又醒目,還能提醒地面上的行人謹防跌落。

馬靜是柏社村一家民宿的負責人,她的父輩曾在這裡生活。為留住鄉愁,幾年前她回到村裏將3院地坑窯改造為現代化民宿。

“隨著村民的經濟條件變好,現在很少有人再居住地坑窯。”馬靜説,“但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很有觀賞魅力和研究價值。每年都有來自芬蘭、新加坡等國家的建築專業學生來這裡寫生、研學。”

站在村中環顧四週,綠意盎然。柏社村周邊是典型的關中北部臺垣區田園自然景色,地勢北高南低。村中5萬餘株楸樹鬱鬱蔥蔥,將屋舍掩映在天然的綠色屏障中。這裡也被稱為“楸樹王國”。

“整個村莊的建築非常有特色,生態環境也很好。應該保護好這些傳統風貌。”遊客李文昌表示。

柏社村不僅有絕佳的自然風貌,還有悠久的人文歷史。

柏社村始建於晉代,處於關中通往甘肅、寧夏等地的重要通道上。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秦漢以後此地屢為兵家必爭之地。到了明代,柏社村一度成為繁榮的商貿集鎮。如今,村裏擁有南堡老城、菩薩廟、南堡澇池等遺址,文化遺存豐富。柏社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近年來,三原縣堅持“整體規劃建設、産業轉型升級、群眾增收致富”的發展思路,把柏社村打造為集建築文化、紅色文化于一體的特色旅遊鄉村。縣、鎮兩級不斷強化對柏社古村落的保護性建設,對部分地坑窯進行修繕、加固和改造,對村內道路進行硬化,實現其獨特環境風貌與傳統生土建築形式整體性保護。該村還爭取了古村落保護課題組專項資金、歷史文化名村環保資金上千萬元,鋪設了村內道路、排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站等,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

“活化利用是最大的保護。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文旅産業帶動柏社村發展。”席剛説,去年國慶假期,柏社村日均客流量上千人次,有很大發展潛力,不少文旅公司找到府來談合作。

“今年,我們計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做好遺址保護和旅遊招商工作,讓柏社村地坑窯展現更大魅力。”席剛説。

陽光透過濃密的楸樹林,在村口新鋪設的柏油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傳來陣陣歡笑,是新的一批遊客來了。

迎著朝陽,這個古老的村落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記者 張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