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古渠流潤貫史今,塞北江南舊有名

發佈時間:2024-06-14 16:51:4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鈞德 任瑋 | 責任編輯:孟凡婷

這是黃河在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附近分流的唐徠渠和漢延渠(5月 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引黃灌區春灌放水時的景象(資料照片)。受訪者 供圖

穿城而過的唐徠渠,自古就被視作銀川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照片)。受訪者 供圖

位於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的黃河樓(資料照片)。新華社 王鵬 攝

每年春天的寧夏平原,都會上演這樣的“水之交響”:秦渠、漢渠、唐徠渠……

一條條以朝代命名的引黃灌渠相繼開閘放水,滔滔黃河水沿蜿蜒渠係一路奔涌而下,澆灌農田、補給河湖、蓄入水庫……母親河用春水叫醒沉睡一冬的土地,讓北川南山柳吐新綠、花滿枝頭、秧苗萌發、生機盎然。

作為全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雖不足其總長的十三分之一,但密如織網的引黃灌溉渠係,和長達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歷史,把本屬塞上苦寒之地的寧夏,潤澤成了物産豐饒的“塞上江南”,也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水利傳奇。

古渠流潤貫史今

韆鞦一脈延福祉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唐代詩人韋蟾在《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對“塞北江南”的一句描寫,如今已成寧夏的代名詞,廣為流傳。“塞北江南”即“塞上江南”,實際所指就是寧夏平原引黃灌區。

春天的寧夏平原引黃灌區,一片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從銀川市出發,驅車沿黃河一路行進,兩岸水清岸綠、風景宜人。以黃河河道為軸,河中波光粼粼的廣闊水面好似銀鏡倒映著藍天白雲,河道兩側大小湖泊棋佈,空中鷗鳥翔鳴,岸邊林草豐美,步道遊人漫步,鋪陳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生態畫卷。當車輛行駛過引黃灌溉的大片農田,目之所及是翠綠的秧苗迎風輕擺,如果從高空俯瞰,一塊塊稻田在不同的光線角度下,有些青綠有些嫩黃,好似一塊大自然的調色盤。

行進至引黃古灌區的核心區域吳忠市青銅峽市,“九渠之首”的景致更不一般。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所在的青銅峽鎮,地跨黃河兩岸,山依著河,河傍著山,山河相擁,似乎訴説著對這片土地的無限深情。在青銅峽攔河大壩登高望遠,兩岸群山巍峨,近處河面寬闊,河水滾滾而下。每當春灌開閘放水時,閘門抬起的隆隆聲與嘩嘩的水流聲交織入耳,水流奔涌入渠道,為下游農田解渴。

“寧夏平原的水利建設雖有朝代更替、盛進衰退,但從未停止向前邁進的步伐。歷代開鑿的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引黃古渠,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惠澤塞上。”寧夏水利博物館館長陸超説,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開發建設史,引黃灌區的創立和發展,為穩定西北、鞏固邊疆、推進歷史進程起到重要作用。長渠流潤、漢渠春漲、西橋柳色等灌區美景,也被列為明清時期寧夏八景,廣為流傳。

寧夏引黃古灌區位於黃河上游前套,屬乾旱半乾旱氣候,灌區南北長320公里,東西最寬處40公里,面積8600平方公里。灌區以青銅峽為界,以上為衛寧平原,以下為銀川平原。黃河縱貫寧夏397公里,河面開闊、水流平緩,且河面稍低於地面,在黃河上直接開口即可引水灌溉。於是,古人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天塹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

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之書,最早一頁可翻到秦漢時期。秦漢以前,寧夏所在區域被稱為“河南地”,屬於農耕和遊牧交界處,常受羌、戎、匈奴等侵擾。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匈奴列傳》等史料記載,秦朝建立後,始皇帝三十二年(西元前215年),“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還賦予蒙恬修築長城和秦直道等重要使命。

三十萬大軍如何保障給養?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荒種地。西元前211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安置在所轄四十四縣之一的富平縣(在今吳忠市金積鎮附近)等地,實施軍民屯墾,就此拉開了寧夏平原引黃灌溉、興修水利的序幕。這一時期開挖的著名古渠——秦渠,被認為是寧夏大地上最古老的渠道,開創了寧夏農業灌溉的先河。

到兩漢時期,隨著大規模的移民戍邊,漢渠、漢延渠等渠道陸續開鑿,“激河浚渠為屯田”,大量“地固澤鹵”之地變成良田,引黃灌溉面積和屯田規模進一步擴大。有研究者認為,這標誌著寧夏地區已由遊牧經濟轉變為以灌溉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的農牧經濟。

爾後歷朝,這片土地繼續修浚舊渠、開挖新渠,灌區範圍持續擴大。待到唐朝,寧夏平原已形成幹渠南北貫通、支渠縱橫的自流灌溉系統。

在寧夏引黃古渠係開發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不少留名史冊的治水人物,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就是其中之一。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副河渠使郭守敬隨中書左丞張文謙“行省西夏”,督責地方官員率民眾限期“興復濱河諸渠”,共修復疏浚主幹渠12條、支渠68條,使9萬餘頃土地恢復了灌溉,寧夏平原灌溉農業重現生機。

明朝時,寧夏是九大邊防重鎮之一。洪武、永樂年間,開始大規模屯田,修複元末戰亂毀壞的灌溉渠道,加快了水利建設步伐。清代推行“地丁合一”制度,將“開渠辟墾”作為“務農之本”,獎勵開墾、大興水利,舊渠改造聲勢浩大,新渠開發規模空前,引黃灌區設施和管理進一步完善,治水技術不斷成熟。

在寧夏,歷史超過100年的渠道就有14條,總長1292公里。2017年10月10日,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執行委員會在墨西哥宣佈:作為中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的寧夏引黃古灌區,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寧夏水利廳廳長朱雲介紹,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寧夏引黃灌區直接從黃河引水的大小幹渠共有39條,總長1350公里,灌溉面積192萬畝。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寧夏的引黃灌溉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8年,黃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1960年,黃河干流上修築起一座長697米、高42.7米的攔河大壩,同時建成了裝機30.5萬千瓦的中國第一座閘墩式水電站。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結束了寧夏引黃灌區2000多年無壩引水的歷史,大大提高了渠道供水保證率,擴大了灌溉面積。”寧夏渠首管理處處長馬忠明介紹,這一時期,灌區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改造,初步構建了集灌溉、供水、排水、生態等為一體的灌區工程體系。灌區面積也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92萬畝發展到500多萬畝,搭建起當今寧夏引黃灌區的基本框架。

繼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之後,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十大標誌性工程之一的沙坡頭水利樞紐,也于2004年基本建成。沙坡頭灌區的七星渠、躍進渠等幹渠從此由無壩引水變成有壩引水。彼時,寧夏的引黃灌溉面積擴大到710多萬畝,並且隨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相繼實施,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

水脈傳承,福祉綿延。在中國水利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寧夏引黃古灌區,與都江堰灌區、安徽淠史杭灌區、內蒙古河套灌區並稱為中國四大古灌區。2017年,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國際灌排委員會盛讚其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範,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經典,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卓越成就,與長城一樣,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

如今,寧夏引黃灌區總灌溉面積達690萬畝,灌區內幹渠25條、總長2454公里,其中歷史超過100年的渠道就有14條、總長1292公里。據寧夏水利廳農村水利處副處長馬亞林介紹,沿黃地區集中了寧夏66%的人口、80%的城鎮,創造了85%的經濟總量、94%的財政收入,生産了74%的糧食,是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

稻壯魚肥果飄香

水韻流光“賽江南”

知名學者、寧夏社科聯原主席楊佔武在其文章《富裕的河流》中論證,歷代咏誦寧夏“塞北江南”之作中,唐代詩人韋蟾的《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佔據首篇的位置。地以詩而顯,詩因地而聞,寧夏平原灌區的持續發展,也一再印證了韋蟾對其的讚譽名實相符。但關於寧夏平原灌區建設,首次也是最明確記載其規模的是北齊魏收撰修的《魏書》,留下濃墨重彩的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及所置薄骨律鎮,而其鎮將刁雍更是劃時代、值得樹碑立傳的人物。

據楊佔武考證,“薄骨律”一詞,源自與鮮卑語有密切親屬關係的蒙古語中的常見地名“巴音郭楞”或“巴彥高勒”,“薄”的古音為bak,對音“巴音”bayin(意為“富裕”“富饒”),“骨律”對音“郭楞”“高勒”gol(意為“河流”),“薄骨律”意為“富裕的河流”。

于寧夏而言,黃河是名副其實“富裕的河流”。得黃河灌溉之利,此地古有“田開沃野千渠潤,屯列平原萬井稠”“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等詩詞描繪;今有“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的民謠歌唱。

當下,賀蘭山東麓數十萬畝集中連片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縱貫南北,好似一條綠色飄帶蜿蜒在山腳下。作為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唯一的可靠水源,西幹渠重任在身——引來黃河之水,澆灌戈壁荒灘,長出優質葡萄,助力“紫色産業”。

比自治區略小一歲的西幹渠,是在原昊王渠以及明代弘治十三年開鑿的靖虜渠基礎上開工建設,目前全長112.7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09萬畝。灌區除了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外,有葡萄種植面積34萬畝,是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核心産區。

葡萄灌溉講究“兩早一晚”,其中最早一次是4月初萌芽期的灌溉,最晚一次則是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灌溉的“白露水”,這也是葡萄收穫前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次灌溉。為了滿足灌區葡萄生長的需要,西幹渠管理處摸清“兩早一晚”規律,精確配水、精準輸水,多措並舉、按需供水。

以灌溉“白露水”為例,西幹渠灌區的水稻、玉米等主要秋作物,在8月下旬就會陸續結束灌溉迎來收穫季,按照灌溉計劃,西幹渠在9月初就要停灌,如何保障灌區葡萄“喝夠水”?

據西幹渠管理處灌溉科科長馬軍介紹,西幹渠管理處利用“渠池互補、蓄水保灌”的方法,在夏秋灌停水之前向滾鐘口水庫蓄水,待葡萄用水之時,再將蓄積的黃河水輸送到葡萄園,確保葡萄成熟豐收。另外,通過下落節制閘儲存渠道余水,延長供水服務,解決停灌後葡萄灌溉問題,為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核心産區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作為寧夏“六特”産業之首,葡萄酒産業綜合産值已超400億元,每年有1.4億瓶葡萄酒從寧夏走向全世界。這裡釀出的每一瓶葡萄美酒,都流淌著引黃灌渠送來的黃河水。

“紫色産業”蓬勃發展,是“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真實寫照之一。當25條幹渠牽引著黃河水在寧夏平原奔涌流淌,通過密如織網的灌溉渠係浸潤著千萬畝沃野良田,水稻、玉米、小麥、枸杞、葡萄和蔬菜等作物,在母親河的滋養下年復一年生機勃勃。如今的引黃灌區,好一幅“塞上江南”稻香魚肥、賀蘭山下瓜果飄香、糧食生産“二十連豐”、“六特”産業蓬勃發展的景象。

黃河對寧夏的“寵愛”,除了灌溉農業、特色産業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還表現為顯著的生態效益。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且被騰格裏、毛烏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夾擊的寧夏,乾旱少雨、生態脆弱。正因有了寧夏平原上密如蛛網的黃河灌渠,才塑造了“塞上江南”的如畫美景。

古詩詞中描繪的“長渠流潤”“漢渠春漲”等景色,被列為明清時期寧夏八景,廣為流傳;新時代的引黃灌區亦有河湖相連、魚躍鷗鳴的城市景觀,讓人流連忘返。“塞上湖城”銀川市的湖光水色,就是最好例證。

很多人奇怪,在乾旱缺水的西北內陸地區,何以有銀川這樣一個“國際濕地城市”存在?實際上,這也與歷史悠久的引黃灌溉系統密切相關。因為臨近黃河的緣故,銀川平原自古就溝渠縱橫,湖泊棋佈。如今,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銀川市,擁有自然湖泊、沼澤濕地近200個,濕地總面積達86.7萬畝,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沼澤有20多個。“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生態景觀,讓銀川擁有了“塞上湖城”“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以穿城而過的唐徠渠為例,這條寧夏引黃灌區最大的自流幹渠,自古就被視作銀川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塞上湖城”注入無限生機與活力——其每年為銀川東南水系、西北水系、典農河、沙湖、寶湖、閱海濕地公園等37個湖泊、12個濕地、5個公園約20萬畝湖泊濕地進行生態補水,年均生態補水約1億立方米。

唐徠渠串聯起沿岸的湖泊濕地、濱水公園、文化廣場、健身步道等景致,組成由南至北條狀開放式的生態景觀長廊。漫步唐徠渠畔,草木蔥翠楊柳依依,亭臺樓閣步移景異,這裡已經成為銀川市民親水近水、運動休閒的好去處。

唐徠渠管理處處長陶東説,唐徠渠不僅澆灌百萬農田,滋潤湖泊濕地,更嵌入城市景觀,倒映萬家燈火,浸潤著銀川人的心靈,成為城市流淌的血液。

如今,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已成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銀川工作生活的居民,將百湖繞城、親水而居視為宜居宜業的“加分項”;初到此地的遊客,也常因所見湖泊水系之多發出“想不到”的驚嘆,更覺“塞上湖城”名不虛傳。這些,都是母親河通過灌溉渠係送給寧夏的禮物。

因大河而美、因湖泊聞名的城市,也以人水和諧、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方式回饋母親河。近年來,銀川市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示範市為目標,全面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推動河湖生態保護與治理取得新成效;修復濱河水系,守護黃河安瀾,讓黃河干流銀川段水質保持Ⅱ類進出。

2021年,銀川市率先在全國以立法形式將每年6月設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黃河、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共識。“‘塞上湖城’的生態美景是母親河的饋贈,確保黃河水清岸綠、長治久安,這是銀川的使命和任務。”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趙旭輝説。

千古黃河上高原

現代灌區啟新篇

《魏書》記載,北魏時期,刁雍就任薄骨律鎮鎮將後,根據當時寧夏以種植穀類旱作物為主的實際情況,研究建立了“十六字灌溉制度”——“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這被認為是寧夏也是我國最早節水灌溉方法的文獻記載。

“運用這種輪灌方法,既保證了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最大限度擴大了灌溉面積,促進了農業生産發展。”寧夏水利博物館館長陸超説,“十六字灌溉制度”“浚渠條款”“天盛律令”及西夏的“卷埽法”等歷代灌溉管理制度和水工治河技術,為當時的農業和水利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寧夏引黃古灌區堪稱“水利博物館”。從漢代的激河浚渠、西夏的卷埽治河到元朝的控水閘堰、明代的飛馬報汛、清朝的“封”“俵”輪灌,無不承載著歷代治水先賢和勞動人民樸素的治水、用水、管水經驗,以及“興水利以盡地利”的聰明才智。

縱觀寧夏曆史,人與水的關係,可以用一句生動貼切的話來概括:“有水‘賽江南’,無水淚流幹。”寧夏北部平原依靠得天獨厚的引黃自流條件,造就了谷稼殷積、物阜民豐的引黃灌區、“塞上江南”;而位於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的旱垣高地,卻世世代代靠天吃飯、十年九旱、“苦水久矣”。

如果説,縱橫交錯的引黃古渠,是前人面對自然“順勢而為”的智慧結晶,那麼氣勢磅薄的揚水工程,便是現代水利科技“逆勢而上”的探索創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寧夏建成固海揚水工程、陜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紅寺堡揚水工程以及固海揚水擴灌工程等,將黃河水抬升數百米,送往中部乾旱帶的亙古旱垣,涌向“喊渴”的貧困山區。

這些被稱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的大型揚水工程,開發灌溉面積近300萬畝,讓120余萬人從中受益,告別水困之苦。千古黃河上高原,曾經乾旱荒涼的土地上出現阡陌縱橫、綠樹成蔭的人工生態綠洲,澆灌出特色産業蓬勃發展的揚水灌區,為西海固群眾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目前揚水灌區受益範圍覆蓋中衛、吳忠、固原三市的8縣區以及甘肅環縣、陜西定邊縣。

如果説,這些氣勢磅薄的現代揚水工程,是寧夏引黃古灌區的2.0版,那麼,如今的寧夏引黃灌區,又迎來了以用水權改革為核心的3.0版: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深化用水權改革,織密現代灌排水網,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優化灌溉供水管理,加速打造現代化生態灌區。

2021年起,寧夏率先在沿黃九省區開展用水權改革,出臺“四水四定”管控指標方案,從區域、行業、産業等方面對用水量進行重新分配,實行總量控制、指標到縣、用途管控,並按定額對生産用水確權到戶。推動用水方式向集約型、高效型、生態型轉變,真正實現“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對於用水“大戶”農業而言,過去“水從門前過,不用便是錯”的想法根深蒂固,粗放灌水成了一種習慣。寧夏實施用水權改革後,所有農田灌溉面積精準確權到渠、村、戶、田塊,總用水權確權到各幹渠直開口,村村都有水權證,村民用水更加規範。

“全區確權灌溉面積1058萬畝、確權水量43.6億立方米。確權後,土地透明瞭,用水也透明瞭。”寧夏灌溉排水服務中心副主任伏志梅介紹,22個縣區全部批復了末級渠係水價,水費收繳推行電子化並納入專賬管理,新組建的191個基層水管組織運作正常,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現了所有農田灌溉面積全覆蓋,有效破解了多年來灌溉面積底數不清、水費虛高等頑疾。

青銅峽市大壩鎮是農業大鎮,也是青銅峽水利樞紐所在地,目前確權灌溉面積為11.22萬畝。近年來,這個鎮通過“以水定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科學合理為作物配水,減少耗水大、效益低的種植作物,發展高效節水農作物種植,並實施滴灌等節水項目,配套精細化管控,“節水閥”越擰越緊,節水效果凸顯。

據寧夏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寧夏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81萬畝,農業灌溉用水佔比由2012年的87.5%下降到2023年的80.8%。自流灌區大型水閘、揚水工程主要泵站均實現自動化遠端控制,幹渠直開口線上計量率達到52%,逐步邁向農田灌溉自動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計量精準化和灌區管理智慧化的現代化灌區。

當下,千年古灌區正在打開“智慧大門”,引黃灌溉由“人工管理”向“智慧管控”轉變,並朝著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今年初,水利部公示的《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典型案例名錄(2023年)》中,寧夏秦漢渠管理處的《水聯網全渠道演算法模型在寧夏秦漢渠灌域實現百萬畝級應用示範》成功入選。

時間倒回2022年11月,由秦漢渠管理處聯合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秦渠水聯網全渠道自動控制系統,實現多渠道、多計劃並行的調度任務,引黃灌溉控制系統開啟“智慧駕駛”模式。

在秦漢渠管理處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在軟體系統中輸入幹渠直開口需水計劃後,系統內置的全渠道控制演算法就會持續、自動地生成調度指令,調控運作範圍內閘門的開度,並通過所有閘門的聯調聯控,實現渠道內水位自動調節、各幹渠直開口按需供水。

“過去是由閘門開闔度估算水量,現在是用演算法按照目標流量調整閘門開闔度,變控制閘門為控制流量,徹底顛覆了原有的灌溉管理方式。”在秦漢渠管理處處長周小生看來,資訊化、數字化建設賦能“古渠新韻”,實現了灌溉供水“看得見、控得住、測得準、管得好、用得順”的目標。

古渠流潤,千年一脈。歷代引黃灌溉的發展,潤澤了物産豐饒的魚米之鄉,鋪陳了秀美靈動的生態畫卷。而今,這裡滿目錦繡,正是中國西部的耀眼明珠“塞上江南”。

(記者 李鈞德 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