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新聞

堅守32年,匠心繁育“三條魚”

發佈時間:2024-06-13 16:25:47 | 來源:海南日報 | 作者:黃媛艷 | 責任編輯:孟凡婷

工作人員觀察紅瓜子斑養殖生長情況。王程龍 攝

對金鯧魚的選育已達6代,種魚重達35斤;實現東星斑的國際首次工廠化室內全人工繁育,魚卵孵化率高達90%;實現紅瓜子斑的國內首次規模化繁育,使市場上有了人工繁育的高品質魚卵……

近年來,我國多個名貴海水魚類繁育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後,都有海南藍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糧)的身影。這家紮根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水産南繁企業,32年匠心專注育良種、選良苗、養好魚。

日前,藍糧樂東黃流基地內,身穿運動裝,穿梭于養殖魚池間,該公司董事長陳有銘仔細察看池內種魚和魚苗的狀態,不時給氧、喂食。

“這是我們于去年年底成功實現人工繁育的紅瓜子斑種魚。通過與陳松林院士團隊、包振民院士團隊、海南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目前我們已經生産520公斤的受精卵,市場佔有率達到80%,有效填補了市場無人工繁育魚卵的空白。”池內,1350條紅瓜子斑全身通紅、色澤鮮亮,陳有銘笑意綻放。

紅瓜子斑是海南推向全國水産市場的“新利器”,它的繁育充滿艱辛。

“為了收集種魚,小夥伴們前往香港、深圳等多地奔波,基本是電話一響,立刻飛往當地收購。”陳有銘透露,經過不斷努力,目前已收集種魚3000多尾,為人工繁育打下基礎。

有了種魚,技術攻關的“馬拉松”才正式開始。“大家對紅瓜子斑的繁殖規律、繁殖狀態都不清楚,只能在親本儲備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海南大學海洋生物與水産學院副教授文鑫透露,從2021年開始,團隊攜手藍糧開展紅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為獲得該魚的第一手數據資訊,大家甚至連春節都蹲守在養殖基地,終於使第一代人工親本紅瓜子斑順利産卵。

“目前紅瓜子斑在北方地區的批量化育苗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魚卵市場售價最高可達每公斤12萬元,高品質魚卵供不應求,明年3月,國內首批人工繁育的商品魚有望上市。”陳有銘説。

與紅瓜子斑同屬名貴魚類的東星斑,它的人工繁育也有了好消息。

“攜手科研團隊,我們東星斑8年的選育已進展到第三代,去年突破了東星斑工廠化全人工繁育技術壁壘,實現了親魚室內成熟、産卵、孵化和仔稚幼魚養殖等全過程的工廠化培育。”陳有銘透露,2024年至今公司銷售東星斑受精卵1178.75公斤,培育優質苗種135萬尾,種業市場佔有率突破60%。

基地養殖網箱中,金鯧魚種魚在水中游弋,嘴巴一張一合不斷覓食,18斤的“大塊頭”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第五代種魚,目前金鯧魚我們已經18年選育至第6代,金鯧‘藍糧1號’新品係抗病性更強、生長速度能提升20.16%,今年供應市場魚卵1072.62公斤,培育苗種3500萬尾,金鯧魚卵市場佔有率超過30%。”陳有銘説,金鯧魚是百姓喜愛的海魚品類,目前該公司又攜手廣東海洋大學開展金鯧魚精準選育,已繪製該魚的基因圖譜,有望2年內實現旗艦新品種的成功選育。

“海南水産南繁産業發展需要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種,我們‘一根筋做技術’,力爭做專做精,不斷更新産品搶佔市場,好種才有好未來。”在企業發展的謀劃上,新品種是陳有銘關注的重點,“明年計劃推出石斑魚的新品種,後年推出金鯧魚新品種,澳洲東星斑的選育也開始探索。”

核心技術加持,藍糧的發展之路愈來愈寬。全國12個基地內,建有120口深水網箱,40多個品種的海水魚類每年供卵1.2萬公斤、供苗7000萬尾,公司年産值突破億元。

“培育種業産業,關鍵在技術突破。”陳有銘表示,企業匠心堅守新品種創制,今年將重點建設全國水産引育種中心樂東基地,專注推動南北水産種業合作研發,在海南做實近5000畝深海養殖基地,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記者 黃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