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非遺+”煥新出圈 文旅消費釋放新活力

發佈時間:2024-06-13 11:13:4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陳愛平 許曉青 | 責任編輯:孟凡婷

隨著立竿、出龍、點睛、接龍、送標、旺盆等儀式完成,68歲的張亭源老人身著金黃色底、繡有青龍圖案的衣裳,健步登上五彩龍船。平底、昂首、翹尾的龍船在上海寶山美蘭湖面靈活行駛、快速轉彎,隊員們齊聲呼號,戲曲演員立於船頭,彩旗在風中飄揚,引得現場觀眾連連叫好。

端午節(羅店劃龍船習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在祭祀儀式、船體裝飾和水上表演幾方面保留了江南古老的民俗形態,現已成為上海市寶山區羅店古鎮的文化標誌和團結地方民眾的情感紐帶。作為羅店龍船非遺傳承團體成員的張亭源説,幾十年來,在端午節前來看龍船表演的觀眾摩肩接踵,其中不乏從上海其他地區甚至外地前來的遊客。

(上海寶山羅店龍船文化節開幕活動上拍攝的龍船表演。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設在湖畔廣場的非遺市集雲集羅店綵燈、大場金屬畫、高境布藝堆畫等各級非遺項目展示和體驗活動。市民遊客或嘗試用鋁箔剪一隻可愛生肖動物圖案,或運用不同顏料做一把漆扇,或購買一份以羅店“花神”棉花為形象設計的文創産品,各有所樂。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10日統計,端午假期上海共接待遊客761.52萬人次,同比增長13.24%。外灘、豫園和小陸家嘴等開放式景區、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接待的遊客觀眾流量同比增長超過三成,賓旅館平均客房出租率為58%,同比擴大3個百分點,假日文旅市場人氣旺、消費熱。

“非遺+”火熱出圈。上海6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73項市級非遺項目以及超過800項區級非遺項目“走進”街區、社區、校園,與文商旅體不同業態融合,釋放出消費新活力,為人們的“城市記憶”增添一抹別具一格的時代光彩。

在上海金橋,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4四季上海文化旅遊消費資訊系列(春夏季)活動”熱鬧非凡。人們穿漢服、包粽子、捶丸、投壺、做面塑,體驗盧氏心意拳、梨膏糖、榮慶堂香囊等非遺項目,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自英國、美國、挪威、希臘、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人與上海市民遊客一起樂享端午假期。

(6月9日,身著中國古代服飾的外國人與中國兒童合影,參加非遺市集。 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法國留學生托馬斯(Thomas Evrard)穿著紋有金龍圖案的漢服,體驗心意拳(盧氏心意拳)中的“烏龍盤頂”——揮起雙節棍,在空中如同長龍擺尾,簡單易學又不乏威力。“真有意思!”他説。

盧氏心意拳市級非遺傳承人余江介紹,這種拳法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武術之一,更不乏海外“粉絲”。他現有的數百名學徒中,就有多名來自法國、日本等。

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8號廣場空間,江南絲竹、經典民樂、爵士樂縈繞非遺市集,市民遊客體驗香囊、盤扣、糕點製作、琺瑯器、上海剪紙等非遺項目。假日三天,這處街區商家平均上座率均提高了10%至30%。上海市嘉定區的商圈“嘉亭薈”將舞蹈與非遺相結合,孩子們參加勁舞活動,體驗江南閨繡畫、安亭藥斑布等非遺技藝,商圈消費紅火。

(6月8日,非遺項目江南絲竹亮相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8號廣場空間。 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放眼全國,“非遺+”正成為人們旅遊過程中的熱門選項。同程旅行數據顯示,非遺民俗遊、龍舟觀賽等是端午假期最熱門的出遊主題。飛豬有關負責人介紹,泉州簪花旅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小團遊等活動深受消費者歡迎。攜程平台端午節假期入境訂單同比增長115%,海外遊客青睞體驗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認為,非遺是人們生活、勞動過程中積累的智慧結晶,也必將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煥發新生。

在端午龍船表演活動之後,張亭源老人的工作室裏還將迎來許多賞龍船、學做木質龍船模型的中小學生。“無論是參加文旅活動還是在校園裏設立龍船文化工作室,我們希望傳統文化可以一直髮揚光大,給人們帶來精神力量。”他説。

(記者 陳愛平 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