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風采

段江華鄉村美術館:一支畫筆激活一江春水

發佈時間:2024-06-11 15:34:24 | 來源:湖南日報 | 作者:余蓉 李洋 秦美淇 | 責任編輯:王玉梅

“我見君來,頓覺吾地,瀏河美哉。我們終將相逢,臨清澗、躍碧溪、在此間。”——這是瀏陽市高坪鎮新概念文旅宣傳片的詩意片頭。展開高坪山水畫卷,段江華鄉村美術館如一顆明珠,鑲嵌于清澗碧溪之間。

“我希望這個館成為一個村民藝術鑒賞的窗口、一個美育教學的基地,也是文藝下鄉的橋梁、文化服務的平臺,能給當地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潤物細無聲。”對於鄉村美術館的未來,一幅更大的畫卷正在“時代楷模”、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段江華的心中徐徐展開。

因美結緣,打造美麗鄉村新名片

5月下旬,走進段江華鄉村美術館,一幅《九曲瀏陽》油畫映入眼簾。畫家筆下,瀏陽河的墨藍色彩生動而真實,仿佛可以感受到它流淌的溫度與速度,意境深邃開闊,似在柔聲講述這座鄉村美術館和段江華的故事。

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又至純至堅。從沅水河畔出發的段江華天性愛水,從未停歇。他以作品《王·後二號》一舉成名後,和妻子先後在潮白河畔、湘江之畔等地臨水而居,從事教學和創作。2017年,他途經瀏陽高坪時,又被小溪河畔的秀麗山水和質樸民風深深吸引,“也許這裡更適合我。”

同年7月,瀏陽發生洪災,段江華參加“風雨同舟情暖瀏陽”賑災筆會捐獻作品義賣,將愛心傳遞給他惦念牽掛的瀏陽人民。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機緣巧合下,同行的高坪青年藝術家陳根向段江華推薦了家鄉雙江村一個溪流懷抱的廢棄供銷社,希望他能夠買下來,為鄉村振興做點什麼。

藝術在田間地頭更有生命力。段江華説幹就幹,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塵土漫天、破舊不堪的廢棄供銷社,變身為全省第一家鄉村美術館——段江華鄉村美術館。

(段江華鄉村美術館館內一角。楊帆 攝)

該美術館是在不改變原結構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場館不大,設計相當精巧,庭院一步一景,樓層錯落有致。保留了原本建築的骨架和肌理,紅磚外墻的老建築與新時代藝術表現手法碰撞、交融,獨具風格,留下了懷舊的情懷,展現了藝術的溫度。

人因畫而立,館因人而名。段江華鄉村美術館于2022年1月一經開館,就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藝術家慕名而來。漸漸地,美術館變成了一處“敞開式”展館。瀏陽藝術家們紛紛來此交流技巧、舉辦藝術活動。這座鄉村美術館成為了“瀏陽文化藝術高地”。在美術館裏,不僅能看到曾在“大江大河交響季·百里畫廊百年歌——全國油畫名家寫生創作活動”中展出的名家之作,也能看到雙江村村民在藝術熏陶下創作的天然質樸的“農民畫”。

雙江村的自然風貌及人文生態,也為段江華提供了不同於喧囂都市的創作空間。“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原來可能畫城市。到這裡之後,每天看到的都是自然山水、人文風光,全是感觸。”

整日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讓藝術與鄉村碰撞,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段江華的創作風格從時空深處轉向時代前沿,先後創作了《九曲瀏陽》《瀏陽新貌》等作品。

“多虧了段老師的幫助,我家才能建這麼漂亮的房子,還開起了農家樂!”站在自家修繕一新的屋場前,村民謝修全自豪地説道。段江華來到雙江村後,不僅建了鄉村美術館,還經常幫助村民規劃設計樓舍庭院。禮尚往來,每逢年節,村民們也都會帶上自家的臘肉、鹽菜送給“段老師”。

村容村貌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雙江口文化公園成為瀏陽河沿岸的“網紅打卡地”,全長20多公里的小溪河碧道已現雛形,美麗宜居村莊示範片雙江村區域風貌規劃設計正在落地建設中……

美是一種能量。幾年工夫,一處處別致的美麗景觀,迅速裝點了這片悠悠山谷。

用美鑄魂,辦好鄉村美育大課堂

鄉村美術館的定位在哪?一直是段江華思考的問題。

“起初我是想做成個人創作和教學基地,後來周邊鄉村的村民以及各地聞訊趕來的參觀者越來越多,我想乾脆拿出來做個公共空間,力所能及為村裏做點事情。”早已把自己當做村裏一員的段江華堅定地説,“作為一個公共空間,理應擔負更多責任,承載更多意義。”

第一次去鄉村美術館為高坪鎮潭花小學的孩子們義務上課,段江華就被他們無拘無束的活潑天性所感染。農村的孩子一點兒也不怕生,圍在他身邊不停打量,很是稀奇。一個孩子高興地抱著他的胳膊:“你是段江華,我認識你!我家就在你們美術館後面。你那個美術館真漂亮,和我們的房子都不一樣!”

孩子們的好奇和對美的嚮往打動了段江華。他意識到這群孩子需要接受藝術的熏陶,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不拘一格的創造力也需要被重視,精心培育。“從下一代人開始改變,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美育成為他們的人生底色。”

潭花小學是一所典型的“村小”。學校位於偏遠的鄉村,有條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去瀏陽市裏讀書,生源流失嚴重,留在村裏的學生們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獲悉學校沒有專職的美術老師,一個念頭悄悄在段江華心裏萌芽:“設立美育教學點,組織我的學生們下鄉支教,把論文寫在鄉村的田野上。”

“我早些年資助過的一些學生,都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不得不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但這些人才不應該被埋沒啊!”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段江華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學生,“所以我希望盡可能去幫助這些孩子,讓有興趣、有天分的孩子心無旁騖地走下去。”

(段江華和他的鄉村美術館。楊帆 攝)

自此,段江華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們陸續進村寫生創作,這些編外美術老師上午寫生,把山川之美留在畫紙上;下午任教,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上美術課,孩子們最開心。每屆支教學生離開時,這些孩子總是扯著胳膊、扯著腿不讓走,非常不捨。”段江華説,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只有深入關注時代、關注現實,才能獲得創作活力,提高自己。“我帶的一個研究生畢業回到家鄉學校當老師後,把這段教學經驗帶到自己的課堂上,受到學校領導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

鄉村美術館成了美的傳播者。美育之風吹向田間地頭,喚醒了農民心中一顆顆美的種子。

2022年,段江華鄉村美術館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展覽,繪畫名家的作品與當地村民的畫作同臺展出。這裡有養豬專業戶的油畫《一頭粉紅色的豬》,賣紅薯的小夥子畫的紅薯。

展覽當天,有村民走進美術館看了半晌:“畫得真好!”旁邊人問他:“好在哪咯?”村民説:“就是感覺是那個味道。”

這是他對藝術最質樸的審美,也是他對寫意畫精神的精妙把握,“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藝術追求不分年齡和職業,美的心靈是相通的。鄉村美術館舉辦的各類藝術交流和美育實踐,讓黨的創新理論和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高坪鎮“鄉村藝術磁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強,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村民不但成為了藝術的享用者,更是參與者、傳承者。

“期待10年、20年之後,有更多的段江華從這裡走出去。”雙江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敬平表示,雖然自己任期已滿,但還是申請和段老師一起紮根這裡,把“小溪河”變成“大花園”,為老百姓做點實事。

以美賦能,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要通過藝術的介入,讓村裏普通的農家小炒更有內涵,讓瀏陽蒸菜更廣為人知。”段江華從第一天來到雙江村,就發現這裡的美食別具風味,“這麼好的味道不能僅困在這一畝三分地裏。”

路在何方?怎樣讓更多人願意在雙江停留?站在瀏陽河“百里畫廊”的起始點,段江華陷入了深思。

“鄉村美術館每年能吸引一兩萬人次師生來村裏開展戶外寫生、藝術交流等活動,不僅能幫助村民增收,還能輻射帶動當地其他産業快速發展。”在段江華倡導下,湖南省“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湖南師大美術學院“美育教學研究基地”、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寫生基地”等相繼落戶鄉村美術館。大批量寫生活動帶來機遇與流量,促使村民開始自發改造屋舍,研究農家傳統菜肴,建起各具特色的農家樂,以從事餐飲、住宿等經營活動,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肖敬平以此為契機,通過村集體成立了文旅公司,打造雙江村寫生基地,通過整合全村資源,為前來寫生和旅遊的各界人士提供學、吃、住、行、購、娛“六位一體”的鏈條服務,規劃建設高品質的配套景觀,一派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圖景在小溪河畔徐徐展現。

“原來總覺得城市好,在村裏做個飯、搞個農家樂沒前途。”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現在不一樣了,自從段老師來到村裏,簡直大變樣,現在大夥兒都願意留在這。”隨著雙江村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的蛻變,更多村民願意留在村裏建設家鄉,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

“我從未想過這個從小居住的地方還有這樣鮮為人知的一面。”在外打拼多年的企業家余正明一次回老家時,發現記憶中破舊的供銷社紅磚小樓已煥然一新。“段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我們一見如故,談得非常投機。”在段江華影響下,余正明決定毗鄰段老師而居,一起為雙江村發展建設出一份力,惠澤家鄉。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隨著全國各地藝術家和遊客紛紛涌進高坪小鎮,寫生之旅持續火爆。“以藝賦産,以藝興旅,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段江華不停奔波在城鄉之間最大的意義。僅2022年上半年,“寫生基地”組織一批美術學生開展兩個月寫生活動,就給村民帶來20余萬元的收入。

談及未來規劃,段江華滿懷期待:以小溪河為主軸,一個個鄉村美術館、鄉村圖書館、鄉村音樂廳和非遺體驗館傍河而建,串聯起兩岸的生態文化資源,以沉浸式鄉村文化體驗帶動全域産業聯動。

(記者 余蓉 李洋 秦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