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這座城市為什麼是大家心底的“夢中情城”?

發佈時間:2024-06-06 10:32:19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作者:李明子 | 責任編輯:盧曉茜

5月,一年一度的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正在蘇州舉行。市民們意外發現,原本作為惠民工程的環古城護城河健身步道,竟然成了外地遊客和入境外國友人的新旅遊打卡地。

“沿著千年曆史的護城河,環繞同樣有著千年曆史的‘古蘇州’,這條健身步道經過了很多景區景點。途經廣場,本地居民打羽毛球、跳廣場舞的日常健身活動落在外國遊客眼中也是別具風格。”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説,為方便居民和遊客,在步道適當位置新建了咖啡館、便利店等公共設施,進一步促成其成為蘇州環古城河文化旅遊景觀帶的有機組成部分。

15.5公里的步道穿過一座座古老的城門、橋梁,途經倉街等景區商圈,將千年古城歷史文化與蘇州主城區現代活力串聯融合,也記錄了近代蘇州的城市變遷和發展故事。

蘇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經濟重鎮、産業高地。2023年,蘇州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65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6%;全市域、全領域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累計交易金額超3萬億元,交易總量在全國各試點地區排名第一;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7家,年末共有55家,居全國第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2023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這一重大命題。

去年7月考察蘇州時,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他的蘇州印象:“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品質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人文經濟是蘇州樣本成功的精髓。”蘇州大學特聘教授任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樣本,正以自己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鮮活的創新經驗貢獻智慧,為這一理論創新不斷地提供源頭活水。

蘇州古城區。

小橋流水“夜經濟”

平江路是蘇州市一條傍河小路,全長1606米。頭戴簪花、身著漢服的年輕遊客成了這條江南古巷的新風景,自南向北沿河而上,日漸炎熱黏膩的空氣中夾雜著軟糯的評彈聲和苦楝花香,江南的夏天由此開始。倘若生活在800年前的蘇州人穿越到此,大概也不會迷路。在蘇州最古老的宋代城市規劃圖《平江圖》上,就有平江路,不僅“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格局沒變,大部分街巷、河道、橋梁也能一一對應。

上千年來,蘇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平江路卻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堪稱古城縮影。在這座“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中,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成為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蘇州樣本。

在平江路東側的大儒巷南石子街上,隱藏著一座蘇式老宅,原是清末探花潘祖蔭故居,後經戰亂破壞,又被隔斷分給多戶人家,部分房屋還曾用作蘇州床單廠招待所。老宅整體格局未變,但內部已面目全非。2011年,潘祖蔭故居被列入蘇州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首批試點項目和蘇州市政府重點工程,在恢復原有格局風貌、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基礎上,老宅被分期修復成集精品酒店、主題書房、文化交流、收藏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化複合體。

“外地遊客最喜歡坐在酒店會客廳的兩扇花窗前,朝東一側窗外是古鎮小學操場,朝西則可以看到當地人的生活百態。”蘇州名城保護集團下屬酒店管理公司負責人黃健介紹,他從老宅修復之初就參與其中,在燃煤鍋爐被整治淘汰前,還能看到青磚黛瓦之上飄起嫋嫋炊煙,“這是一座充滿煙火氣的千年古城。”

“原住民讓古城活了。”在蘇州主政官看來,古城更新既要便利遊客,更要尊重原住民所需,打造主客共用、互為風景的空間才是歷史文化街區升級的應有之義。不只是發展文旅,古城一些廢舊廠房也被因地制宜地改造為文化産業園,原本低效的閒置資産變身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基礎,“賦能古城,刺激經濟發展”。

“人文經濟學就是圍繞一個‘人’字,把促進經濟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人文價值回歸。”任平分析,濃郁傳統文化的古城中心位置保護與開發新城相得益彰,構建蘇州傳統與創新的雙城記。

在市區以東18公里外,另一座與蘇州同齡的甪直古鎮上,一場沉浸式夜遊正在上演。當夜色降臨,光影幻化的江南長卷徐徐展開,甪直文化名人、晚唐詩人甫裏先生從古鎮中走出,邀請遊客一同提燈入畫,遊園入夢。

“在3D技術和情景演藝的加持下,用現代的方式講述古鎮千年曆史,為遊客帶來一場沉浸式文化場景演藝秀。”《錦夜·青靛甪直》夜遊項目行銷負責人王列君介紹,為解決古鎮原來遊客老齡化嚴重、缺少核心營收模式等問題,同程集團與甪直古鎮合作探索網際網路+古鎮文旅融合發展的更新模式,籌備一年多時間,對文化園內古街、閣樓、河道、廊橋等設施均進行了全方位的藝術亮化提升改造,並重新梳理甪直本地文化IP,凝練成九場演出節目,結合藝術燈光、情景演藝、舞蹈表演等多種手法賦能文旅體驗。“就好像走進了電影片場,跟隨夜遊步伐,接連觸發新的劇情或演出。”

蘇州本地沒有“吃夜宵”的風俗,加之崇文重教的傳統,夜間少有市民出遊。“甪直遠離市區,更需要好的節目內容吸引客流,青靛甪直可以説是蘇州夜經濟的一次突破式探索。”王列君説,作為第六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樂遊江南”板塊的重要內容,甪直古鎮“錦夜·青靛甪直”沉浸式夜遊景區今年4月30日才正式對外開放,五一假期首日便登上了本地熱榜第一,當天吸引了3000多人次遊園。

運河邊的“五國聯盟”

大運河蘇州段北起相城區望亭五七橋,南至吳江區桃源油車墩,縱貫南北96公里,縱跨5個區、14個街道、9個鄉鎮,溝通黃金水道長江,串聯太湖、陽澄湖等眾多湖泊,不僅是交通動脈,更是蘇州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傳承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每次招商推介,作為運河文化在蘇州的重要載體,滸墅關的歷史總會吸引客商的關注。”蘇州滸墅關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周咏梅介紹,滸墅關地處蘇州西北門戶,曾是明清時期運河徵收船稅的七大鈔關之一。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帶來當地商貿的繁榮,時至今日,大運河滸墅關段依舊發揮著重要的水運交通功能。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蠶桑和草席生産在滸墅關鎮已有兩千年曆史。這裡曾有過系統的以蠶桑為核心的一條龍配套機構設施,有百年曆史的蠶桑學校和滸墅關蠶種場,還有民國年間創辦的江南絲廠。1926年,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校長鄭辟疆與教員邵申培創辦了大有蠶種場,此後22年,這裡一直是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實力最強的蠶種製造場。到1949年,滸墅關鎮的發展持續注入活力,當時已有50余家企業。

“作為滸墅關鎮繁盛的特徵之一,‘碼頭文化’是滸墅關運河文化的重要內涵。”蘇州龍華文旅公司總經理蔡丹萍介紹,在滸墅關鎮桑園路靠近運河的一側,滸墅關古鎮首期啟動項目“蠶裏街區”正在建設,通過恢復修繕運河沿線的蠶種場、民國時期建築群、滸墅關老電影院等舊址,挖掘傳承鈔關、草席、蠶桑等文化,重現運河風貌。如今,這裡已成為蘇州文旅的新晉網紅打卡點。

蘇州對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堅持精雕細琢匠心獨運,其中,“運河十景”、大運河文體館、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高品質現代城河共生場景和項目,把保護更新、文旅融合發展、江南文化品牌建設有機融為一體。

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曾表示,面向未來,蘇州將繼續深入推進“運河十景”建設,賦予“十景”新的內涵,發揮“十景”帶動作用,激發“十景”品牌效應,把“運河十景”打造成為引領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標誌性、示範性工程,讓“運河十景”真正成為能與“蘇州園林”相媲美的蘇州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誌性符號和重要IP。“運河十景”包括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石湖五堤、寶帶橋、平望·四河匯集等十大運河文化地標。

“良好的人文氛圍大幅提升了營商環境的成色。”滸墅關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繆逸洲介紹,在城際路上,瑞典宜家家居、日本永旺夢樂城、美國開市客、法國迪卡儂、奧地利寶愛捷城市展示中心陸續安家落戶,不斷更新的商業地標,讓千年古鎮更顯時尚“國際范”,城際路一時號稱“五國聯盟”。

“聚焦先導産業,著力引進産業旗艦,培育創新龍頭,産業生態持續優化,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周咏梅説,2019年,梅裏埃(蘇州)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在滸墅關設立,主要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的開發和生産,是生物梅裏埃微生物培養瓶在原産國之外的唯一生産基地。截至目前,近100家生物醫藥領域重點企業聚集滸墅關,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産業集群、醫療器械産業集群和專業公共服務平臺。去年,滸墅關經開區在國家級經開區最新綜評考核排名中進位35名,列全國第29位,成為蘇州市和高新區重要的經濟板塊之一。

招商引資既要“招得來”,更要“留得住”。良好營商環境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名片,也是招商引資的底氣。“開放型經濟是蘇州的城市名片。”任平分析,蘇州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同向發力,對外貿易量質齊升,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得到拓展,逐步形成充滿競爭活力的開放合作高地。

“太湖時代”的新質生産力

蘇州自古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煙波浩渺的太湖造就了江南水鄉蘇州的繁華富庶。從蘇州古城內向外二三十公里,關於太湖的城市建設從十年前就開始了。

蘇州擁有太湖超過65%的岸線、超過70%的水域以及超過80%的峰巒,太湖之於蘇州,不僅是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自然湖泊,更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江蘇省“十四五”規劃中出現了一系列關於太湖的發展定位,明確提出要加快共建環太湖世界級湖區,共同打造環太湖生態創新帶。

“明確的政策導向為蘇州太湖區域的建設提供了方向,即要在加快産業創新協作、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遊合作等領域取得實效。”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錢振明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放眼全球,沿湖地區是創新的高發地,蘇州近年來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推進了未來産業鏈、創新鏈的重構,創業園區、科創園區的發展也為世界級湖區建設提供了明確方向。

在蘇州吳江東太湖度假區,“産—城—人—文—體—旅”6個維度深度融合,文化經濟方興未艾。2012年以來的10餘年間,落戶東太湖岸線的重大文旅項目總投資達440億元。其中,蘇州灣大劇院與蘇州灣博物館、蘇州灣數字藝術館共同構成的蘇州灣文化中心,成為長三角文化新地標。

5月13日,“絲韻江南奇絲妙想”江南絲綢文化吳江主題日活動暨夏日旅遊季啟動儀式在蘇州灣博物館舉行,該項目是第六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的重要項目之一。吳江以絲綢文化為原點,凝聚時尚與古典交融的50余場文化活動,加快展現“江南文化看吳江”的華彩圖景。

去年十一假期,蘇州灣國慶音樂會特別節目——馬克西姆古典跨界鋼琴戶外演奏會在蘇州灣閱湖臺舉行,吸引了近5000名觀眾到場觀看。

“以前落日、演出、噴泉、煙花對遊客來説,是彼此獨立的。通過馬克西姆戶外音樂會的首次嘗試,將蘇州灣的優質元素全部整合,打造出蘇州灣文旅新頂流。”蘇州灣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專屬定制,讓劇院成為旅遊目的地之一,讓劇迷在為一部劇奔赴一座城的同時,還能打卡這座城的美景。

博物館逐漸成為城市向外展示的一個窗口。蘇州灣博物館館長汝悅來坦言,鋻於館藏資源有限,蘇州灣博物館以臨展為特色,首先為匹配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辦好家門口的文博活動,同時與地方文化結合,給各地遊客帶來差異化的觀展體驗。作為一家縣區級博物館,自去年開館以來,已迎接23萬人次遊客。今年初的“垂虹再現雲雀歸來——唐寅和他的江南時代”特展,就吸引了全國各地5.5萬人次。

由京東方藝雲打造的蘇州灣數字藝術館開館以來,吸引20萬人次體驗。“數字博物館的內容可以延伸到其他行業,以文化+科技的方式重述産業故事。”數字藝術館負責人、蘇州創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斌表示,博物館作為數字藝術的集中載體,可以牽動上游內容、中游技術支援和下游應用等全環節的數字文化産業鏈的聚集和發展。

據統計,2023年前10個月,共有350多萬人次到訪東太湖,過夜遊客50多萬人。與2019年相比分別增加130%和217%,東太湖度假區實現文旅收入12.5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加231.56%。

不遠處的蘇州灣復客數字文化産業園中,已經入駐了70多家文化和數字企業,涵蓋動漫遊戲、創意設計、廣告傳播、網路直播等領域。2023年園區企業營收總額8億元,文化企業營收總額為6.5億元,佔81%。

對於人文經濟發展,這裡早有佈局。東太湖度假區文旅局副局長鄭國英曾表示,單算一個劇、一個活動,未必一直盈利,但高水準的文體活動,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格調,無疑拉高了區域價值,同時吸引人氣,帶動區域內各類消費。去年東太湖各類演藝等文化活動,給當地酒店、餐飲業帶來340多萬線上關注,這些注意力經濟是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也正在太湖之濱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吳江區作為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先導區,擁有四個千億級産業,分別是電子資訊、絲綢紡織、裝備製造和新材料。東太湖度假區將著力培育低空經濟産業生態,在基礎設施、産業集聚、應用場景等方面全面發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低空之城”。

隔湖相望,太湖西側靜謐的鎮湖小鎮上,最多時有8000多名繡娘。“家家有繡繃,人人習針巧。”年過五旬的盧梅紅至今仍每天堅守在繡架前。由此再向西10公里,光子産業發展的新高地正加速崛起,蘇州高新區將乙太湖科學城為基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把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設成為全球知名的光子創新中心,助力打造千億級全國一流光子産業創新集群。

“蘇州善用雙面繡的絕活連接東西方,既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人文與經濟在蘇州相融互促,一如姑蘇雙面繡璀璨千年。”任平指出,發揮人文與科技相融合的“乘數效應”,是高品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將文化內嵌于科技高品質創新的目標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以“雙面繡”的和合精神來牽手高品質科技創新産業鏈。

蘇州灣全景。

大江大海“新賽道”

蘇州全市共擁有158公里的長江岸線,分佈在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市,孕育了蘇州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和歷史文化。

張家港市是長江邊的重要港口城市。從經濟到人文,長江這條母親河,不斷地滋養著這片“古老又年輕”的土地。1968年2月19日,張家港建港工程正式開工,1983年迎來新中國成立後首艘進入長江的萬噸外輪——巴拿馬籍“日本商人”號,2006年成為全國縣域口岸第一個億噸大港,“以港興市”逐步把張家港建成現代化港口城市。

在鄭和下西洋600多年後的今天,作為“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門戶”的太倉再次抓住“一帶一路”歷史新機遇,推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

自1993年引進第一家德企克恩-裏伯斯以來,江蘇太倉現已集聚500多家德企,利用德資累計超60億美元,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太、工業母機為主的三大産業集群。

三十年來,太倉推動對德合作層次不斷拓寬,從經濟領域逐步向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全方位拓展,已連續十多年舉辦啤酒節、馬拉松友誼賽、中德藝術家沙龍等活動,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也在太倉落地,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安居太倉。

 

蘇州太倉港。(本文圖/受訪者提供)

去年9月22日至30日,太倉與德國慕尼黑啤酒節同步,舉辦第十八屆太倉羅騰堡啤酒節,活動內容包括光影秀、音樂節、啤酒暢飲、盛裝巡遊等。其間,“2023江蘇—德國經貿合作交流會”也在太倉舉行,眾多德國經貿機構和企業帶著投資計劃與合作展望到會交流,並於現場簽約了22個項目,涉及工業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綠色環保、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

在長江入海口南岸,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的太倉港,擁有38.8公里黃金岸線,係全國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內河港口。去年,太倉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連續14年位居長江第一、連續6年位居江蘇第一,穩居全國第8位、全球第20位。

“蘇州港將積極搶抓光伏、風能、新能源汽車、大容量儲能櫃等新興産業發展的契機,助力國內新能源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黨政辦公室負責人介紹,2023年,太倉港區新能源汽車、電池、光伏“新三樣”出口超48萬標箱,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8.1萬輛,同比增長193%。今年一季度,太倉市“新三樣”産品合計出口2.3億元,同比增長112.2%。

任平認為,蘇州不僅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還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他説,蘇州正用古老而現代的文明去孕育未來的發展動能,激活地區現代化發展更深層、更持久、更穩健的文化力量,打造出中國版的人文經濟發展現代文明樣板,用現代化發展的生動實踐、人文經濟的豐碩成果與指標體系為全國探路。

“蘇州‘三大法寶’就是一種打破舊規則、創造新規則的制度型企業家探索精神。”任平説,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經驗”,對於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示範作用。

以昆山為例,不僅有工業製造業,如今還被授予了“國際咖啡産業之都”的稱號。從20世紀用“臉盆裝咖啡”到站上千億級“咖”位,昆山用了不到40年時間。昆山不是咖啡原産地,不種咖啡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市場,但依託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便利的進出口環境和臨滬等交通區位優勢,架起了一條千億級咖啡産業鏈。

一紙協定、一份藍圖,30年前,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了中新兩國政府合作的旗艦項目。今天蘇州工業園已是中國開發區建設的標桿。園區連續八年摘得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桂冠、累計吸引外資項目5000余個、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被認定為江蘇省首個且唯一“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686.0億元。

“江蘇高品質踐行人文經濟學,就要充分釋放人文在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新活力,重塑人文新賽道。”任平説。人文新賽道,更為注重企業、政府與社會的統一。

一根絲,從古延續至今,在江南水鄉繁衍生息。絲綢,成為蘇州的一個重要符號。“一帶一路”因古絲綢之路而得名,如今江蘇絲綢借“一帶一路”倡議又一次跨山越海。近年來,太湖雪借力國貨崛起浪潮,積極佈局海外市場,賦予品牌“國潮”“文創”“非遺”等內涵,擴大在全球社交媒體平臺品牌傳播,觸達海外消費者,2023年太湖雪絲綢出口實現 30%以上的增長。在2023年元旦前,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北交所,成為北交所“新國貨絲綢第一股”。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西方主導的傳統賽道之外開闢的新賽道,江蘇的這些精彩表現有力地證明了在新賽道上完全可以走得更遠更好。”任平説。

(記者 李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