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山靈水秀,從“一”説起……

發佈時間:2024-06-03 11:25:45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賈 泓 李慶玲 牛玉嬌 祁曉芳 | 責任編輯:盧曉茜

聖泉灣生態體驗區的海鳥。(本報記者 祁曉芳 攝)

提起海北藏族自治州,大家就會想起一個形容詞——夢幻,足見這裡的美如同夢境照進現實。

初夏的海北州還有些寒冷,但夢幻二字依然能得到很好的詮釋。行走在海北大地,我們看到,白雪掩映的祁連松柏更顯蒼翠;我們聽到,仙女灣濕地上的鳥鳴聲更加清脆;我們發現,遠眺普氏原羚也不是一件難事……

如何讓生態更加美好?在海北州採訪紮根在生態文明建設第一線的工作者,他們説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一”。

從一棒接著一棒地治沙到一年接著一年地種樹,從不能讓一寸草地受到踐踏破壞到不能讓一隻野生動物受到驚擾。海北人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和毅力,持續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一步一個腳印地讓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成為海北最靚麗的生態名片。

“闖過”湖畔治沙的每一個難關

在青海湖東北岸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面積達4000公頃的沙漠綠洲,這裡就是克土沙區。站在景觀臺向沙漠腹地望去,各類喬木、灌木高低錯落向遠處延伸,頑強的沙棘猶如綠化勇士,在綠洲的最前方向最後兩座沙山挺進。眼前的場景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荒漠。

“克土治沙的歷程要追溯到40多年以前。那時,這裡是有名的風沙之地,不僅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産生活,危害青藏鐵路、青新公路、湖東旅遊公路等長達180公里的路段,還嚴重威脅著青海湖周邊乃至全省的生態安全。”海晏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説,為有效遏制沙漠化的擴大和蔓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海晏縣將克土劃定為完全禁牧區,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治沙模式,開啟了艱辛的治沙歷程。

克土地區年均氣溫-0.5℃至-1.5℃,年均降水不足300毫米,年蒸發量可達到1700毫米左右,在這樣高寒旱沙區治沙造林談何容易!然而,海晏縣的治沙工作者卻不畏艱辛,科學治沙,大膽創新出一系列適合高寒旱沙區的先進實用技術,基本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態系統,走出了一條成活率高、見效快的高寒旱地區治沙造林新路子。

2009年,治沙人員大膽從遼寧引進樟子松,在克土大面積推廣,填補了克土無常綠喬木樹種治沙造林的空白。同時,用適合沙區造林的青海雲杉、樟子松等喬木樹種採取低密度造林模式改善沙區的林分結構現狀,最大限度發揮喬灌草相結合的近自然生態系統,有效提升了沙區造林樹種的多樣性,提高了沙漠綠洲的抗逆性。

石德榮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我們探索草格沙障固沙加植苗造林的實用新技術,並採用烏柳、檉柳、青楊、檸條等鄉土樹種代替常用的沙棘進行治沙造林,使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保存率達到80%以上。還通過採用工程與生物相結合、機械固沙加人工造林技術模式、烏柳和樟子松(青海雲杉)混交造林技術模式、種植植物沙障+造林、封育補播等措施,以及培育和營造沙地柏、烏柳、檸條等鄉土樹種為主的防風固沙林,實現了較好的固沙效果。”

望向眼前的一片青綠,石德榮説:“在海北治沙很難,但我們會一代接著一代幹下去,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每一份努力只為了綠化區一米接一米地向前推進。2023年,海北州共完成國土綠化近2.4萬公頃,草原退化治理面積8.8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3586.67公頃(5.38萬畝)。海北,闖過了一個又一個國土綠化、防沙治沙的難關,在青海湖畔築起一道壯麗的綠色屏障。

守護每一個需要“獨處”的空間

在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有個“羚羊小鎮”——哈爾蓋鎮,小鎮有一座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站在基地31米高的觀光塔上眺望草原,經常可以尋找到普氏原羚的身影,身邊的望遠鏡也可以成為邂逅普氏原羚的“利器”。

剛察縣草原站站長趙殿智望向這些草原上的精靈,向記者介紹:“普氏原羚是中國獨有的物種,被稱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貓’,為保護好普氏原羚,2007年剛察縣建立了我國首個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兩年後在哈爾蓋鎮掛牌成立了剛察縣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保護站,2017年十分榮幸地被授予了‘中國普氏原羚之鄉’的稱號。目前普氏原羚的數量已從監測之初的不足300隻增加至3000余只,佔整個青海湖周邊普氏原羚數量的85.7%左右。我們所在的這個基地,應用億像素陣列式計算錄影機、VR等現代科技資訊技術,可全方位展現普氏原羚生存棲息環境。”

為什麼能夠在哈爾蓋如此輕鬆地邂逅普氏原羚呢?趙殿智告訴我們一個小秘密:為了確保普氏原羚安全越冬度春,緩解與家畜爭食現象,工作人員會深入普氏原羚密集區投放飼草料,為普氏原羚打通覓食通道,確保普氏原羚順利度過枯草期。

剛察縣無微不至地為普氏原羚創造最“舒適”的生存環境,在青海湖畔展開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不能讓一隻野生動物受到驚擾!”趙殿智堅定有力地説,剛察縣各鄉鎮、農牧部門、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合力形成了野生動物保護鏈,全面構建野生動物保護網,堅決遏制破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巡邏隨時觀察野生動物的活動動態,及時有效地預防控制和撲滅突發重大動物疫情。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草)長制、生態管護員巡護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員隊伍,加強對普氏原羚、岩羊、黑頸鶴等鳥類及其棲息地的監測巡護,特別是對野生動物的越冬地、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加強巡護。

保護好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多樣性,在海北州從每一處棲息地、每一個重點保護對象做起。目前,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17處,面積達到18995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的55%,重要生態系統、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物物種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雪豹、普氏原羚等國家珍稀瀕危野生物種及其棲息地被納入自然保護地重點保護對象,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到2023年底,海北地區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恢復到3400隻,青海湖裸鯉蘊藏量達到保護初期的44倍。

“刻下”每一次旅行的生態“印章”

走下基地的觀光塔,跟隨基地經理助理兼講解員陳志君的腳步走進基地的科普館。

普氏原羚的形體特徵、生活習性等相關介紹及優秀攝影作品一一呈現在眼前。走到實時觀測的大螢幕前,陳志君停下了腳步。只見巨大的螢幕畫面裏,美麗的哈爾蓋草原一覽無余,拉近鏡頭便可更加清晰地觀察到正在吃草的普氏原羚。同時,這裡也可以欣賞到基地拍攝到的普氏原羚的畫面集錦。

科普館內還有兩間教室,展示著中小學生製作的各類普氏原羚造型的手工及繪畫作品。陳志君説,每過一段時間,哈爾蓋鎮周邊學校的同學,都會到這裡開展普氏原羚科普研學活動。學習結束後,孩子們會鄭重地在野生動物保護倡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並拿到一張“研學證書”,還可以在明信片上蓋上基地獨有的刻著普氏原羚形象的印章。

在基地的另一端,還有24座可愛的“小蘑菇”。這些蘑菇造型的星空房,從遠處看仿佛與草原融為一體。夜晚躺在星空房的床上,月光透過玻璃照射進房間,抬頭便能看到亮晶晶的星星。

“2023年6月,基地正式開始運營,現在由剛察縣仙湖旅遊投資開發經營有限公司負責,重點推動自然教育、研學旅遊及星空主題旅遊産業發展。通過‘聽、看、研、學、悟’等方式,讓遊客在感受自然的同時,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坐在星空房內,陳志君説:“我們還與剛察縣林草部門、周邊鄉鎮一同開展普氏原羚的保護工作,並在基地內設置了一處藍天救援隊普氏原羚救助點,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

陳志君告訴我們,剛察縣仙湖旅遊投資開發經營有限公司還負責另外兩處生態旅遊景區——湟魚家園觀魚體驗區和聖泉灣生態旅遊體驗區。沉浸式體驗青海湖美景、零距離親近水鳥、近距離觀賞湟魚洄遊産卵……在這兩處景區,遊客同樣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時,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

漫步在海北的每一個景區,都能夠深刻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在這裡的生動實踐。海北州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載體,持續提升百里花海、阿咪東索、青海湖斷崖等核心景區建設,推出“上去達坂望門源”等精品旅遊線路,照壁山、聖泉灣、托茂部落等成為網紅打卡地,在推動生態旅遊産業優質發展的同時,也在每一次的海北之旅上“刻上”了美麗的生態“印章”。

(記者 賈泓 李慶玲 牛玉嬌 祁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