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發展科技金融 服務企業創新

發佈時間:2024-05-31 11:00:42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宗詩涵 | 責任編輯:晁亞婷

圖為2023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的寶山區展臺,寶山轉型發展主打科技金融等。(視覺中國供圖)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為落地落細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具體舉措。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到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再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推動落實,做好“五篇大文章”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發展方向。

其中,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發展科技金融不僅有助於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也為金融業的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那麼,科技金融具有哪些特點?在發展過程中又面臨哪些挑戰?金融機構應如何以“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創新沃土”?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和從業人員。

高風險、高回報特徵顯著

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首先要理解科技金融的內涵。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科技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和市場運用特定的金融工具和服務,以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目標,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體系。科技金融主要服務於技術壁壘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顯著特徵。

然而,發展科技金融並非易事。“難題之一就是資訊的不對稱。”曾剛表示,傳統金融機構往往缺乏評估科技項目的專業能力,難以準確判斷其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潛力。同時,初創科技企業通常缺乏充分的歷史經營數據等資訊,這進一步增加了投資判斷的難度。因此,曾剛認為,金融機構在推進科技金融時,不僅需掌握金融工具的運用,還需深入理解科技創新的市場前景和技術可行性。

作為現代金融業的主體,銀行在科技金融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銀行在評估金融業務時,主要關注企業的現狀,即資産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三張表’,較少考慮企業的未來。”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科技金融領域,企業的未來潛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往往更為重要。因此,銀行需要調整風險管理策略,更加注重對科技企業未來發展的評估。

理解和評估科技企業是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銀行要深入了解企業技術週期,了解技術研發到應用推廣的整個過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建設銀行創新推出第四張表——科技創新表,突出科技屬性,圍繞智慧財産權這一核心創新要素,從專利含金量、創新成果含量等多個維度,打造了“技術流”科技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客戶經理只需輸入企業名稱,就可得到T1—T10十個等級的創新能力,從而輕鬆解決看不清、看不準科技企業的難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體系可對近80萬家科技企業進行創新能力評估,並進行差別化增信支援,有效突破了傳統銀行評估體系的局限,為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突破“從0到10”階段發展困境

技術的生命週期可大致分為“從0到1”的樣品階段、“從1到10”的産品階段和“從10到100”的商品階段。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周濤表示,在“從10到100”的商品階段,金融服務相對成熟,而在“從0到10”階段,目前金融支援較為薄弱。為此,上海市分行創新性地提出了支援科技創新“從0到10”的金融方案。

據介紹,該方案從技術的“供給方、需求方、資本方、服務方”4個維度出發,設計了包含4大類18項産品的融資解決方案。方案向技術的供給方提供研發資金;向技術的需求方提供資金用於成果轉化和技術轉讓;對資本方,通過投資、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手段,以及法人自身增信,滿足科創主體的融資需求;對服務方,為科創服務平臺,如實驗檢測、概念驗證、中試基地、企業孵化器等提供貸款支援,推動科技創新服務行業的發展。

兩年前,上海大學教師張倩武帶著實驗室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上海環上大科技園創立了上海天域光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域光聯),專注于研發低成本、低功耗的衛星鐳射通信終端産品和器件。

作為一家初創科技企業,天域光聯雖手握先進技術與專利,但資金短缺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在空天應用領域,企業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持續的産品創新和迭代升級對資金的需求不容忽視。在企業技術尚未實現全面市場應用之前,資金的持續注入顯得尤為重要。

“在營業收入不足200萬元的情況下,我們為天域光聯提供了330萬元的純信用額度支援。”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寶鋼寶山支行副行長江文東介紹,中國建設銀行針對科技企業的發展困境,推出了“善科貸”産品,通過精準授信的方式,在企業營收規模尚未形成時,從4個維度對企業進行銀行授信評估。這包括基於企業的專利技術價值及數量、企業獲得的科技企業稱號、企業主及其主創團隊的人才稱號及企業主個人學歷,以及結合知名創業投資機構的股權投資。

金融生態圈助力全週期發展

銀行信貸週期常常與企業生産週期不同步。在關鍵時期,若信貸週期結束而企業仍處於生産週期的關鍵資金需求階段,資金斷裂可能使企業面臨倒閉風險。因此,如何運用科技金融服務不同規模的企業,並伴隨企業成長,成為一大挑戰。

以深圳市為例,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資深副經理劉星介紹,該行對深圳市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細緻分級,針對各類企業當前在金融服務中遇到的難題,量身定制了相應的服務模式和産品。

對於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深圳市分行推出了“科技e貸”,實現了秒申秒批秒貸,客戶線上8分鐘即可完成快速貸款。對於小型企業聚集的園區,銀行與政府、園區、企業共同構建四位一體的園區生態圈,通過政府和園區擔保增信,制定園區企業評價標準,實施“一園一策”的金融服務策略。

對於中型企業,銀行提供差異化的授信服務,確保最快在10天內完成放款的全流程。而對於大型企業,銀行則通過打造專屬的數字化平臺,結合産業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與數字化平臺服務,提升整體服務效率與價值創造能力。

例如,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與比亞迪合作打造“迪鏈”數字化平臺,實現了比亞迪産業鏈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平臺為比亞迪集團、B端産業鏈、C端購車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務。目前,該平臺已服務上游企業3400多家,累計貸款投放量超過670億元;服務下游經銷商800家,累計開票量達357億元;C端累計申貸20087筆,累計投放金額達10.32億元。

曾剛表示,商業銀行積極構建科技金融生態圈,與風投機構、政府基金、上下游企業等形成聯動機制,能有效促進資源流動,降低單一機構風險。他預測,未來科技金融機構將朝著專業化、差異化和精細化的運營模式轉型。同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在風控、運營等環節廣泛應用,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的健康和持續發展。

(實習記者 宗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