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莊浪梯田 繪在黃土高原上的錦繡畫卷

發佈時間:2024-05-21 10:49:56 | 來源:甘肅日報 | 作者:許曙明 | 責任編輯:盧曉茜

莊浪梯田

梯田雲海 

朝那湫

關山大景區

(圖片均由莊浪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人們常説旅行是心靈的閱讀,最讓人銘記的是那些刻骨銘心的時刻,是那些初見美好時的心動。而平涼,就藏著這麼一處寶藏美景,它就是莊浪梯田。追隨夏日那一抹迷人的顏色,一段奇遇旅程,如畫般的梯田,美進我的心田。

當我們乘車在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莊浪大地上馳過時,你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梯田。望著望著,就會産生一個想法,這不是梯田,是描繪在大地上的巨幅油畫。

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地方:黃土高原的溝、梁、峁、壑、坡、洼、嶺、脊,被修成一層一層,一台一台的梯田。有的規則,十幾米寬,幾百米長,一圈一圈繞山鋪展,從山頂一直鋪到溝底,層層疊疊,乾淨利索,舒緩而妙曼;有的不規則,或寬或窄,或長或短,錯落有致,輕鬆隨意,緊湊而有序。規則也好,不規則也好,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斜面的山坡被削開、墊平,山坡完完全全被一道道的折線分割,變成了一塊又一塊平展展的土地。

被譽為“梯田王國”的莊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如詩如畫。其“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埂壩牧草鎖邊,溝底穿鞋”的生態梯田綜合治理模式,將黃土高原精心描繪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風景畫。

按相關定義,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線方向修築的條狀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它可以改變地形坡度,攔蓄雨水,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從而保證丘陵地區土地耕作和農業生産的進行。有關梯田的名稱,宋代的范成大就已經提及,他在《驂鸞錄》中對仰山梯田進行過描寫:“……至仰山,緣山腹喬松之磴甚危,嶺阪之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而眼前的這條狀階臺式的田地卻湊成了一大塊畫布,在不同的季節被描繪成不同色澤、五彩斑斕的巨幅油畫。

初夏,走進莊浪,整個莊浪大地像鋪了一層綠毯,到處都是翠生生的綠,莊浪的綠,是梯田的綠。層疊的梯田,一層層,一片片,綠得漫山遍野,綠得生機盎然。這“梯田王國”之美譽,的確當之無愧。

從山頂遠遠望去,境內梯田如雲,密布山巒,從山頂到山腰,從山腰再到山腳,到處都是層層梯田。猶如一條條長龍,纏繞著一道道彎,盤踞在一道道梁。又宛若一架架天梯,直挂雲天之際,若隱若現,仿佛步入人間仙境一般。

站在川裏,放眼望去,一坪坪玉米、一梯梯果樹、一梁梁綠林,拉起手,連成片,歡快地舞向天際。近坡翠綠,遠山黛青,跳躍著扯起藍天白雲。綠透的仲秋,綠透的莊浪,奏出不息的生命樂章,展開無邊的綠色畫廊,這是油畫的底色;慢慢地,田埂上、田地中的桃、杏、李、果綻放出五顏六色的花朵,那是油畫上的點綴;往後,油菜花開了,一塊一塊、一片一片、一坡一坡,金燦燦、黃澄澄……再往後,小麥開始拔節、抽穗,玉米開始昂首、挺胸,蘋果樹、梨樹開始挂果,意氣風發,整個莊浪大地上五光十色,應有盡有,紅的鮮艷,黃的奪目,綠的養眼,這才算是油畫的主色調。

這裡是六盤山麓,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山多溝深,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是曾經被公認為“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啊,何年何月,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幅美麗的油畫呢?貧瘠的山坡地是什麼時候變成肥沃的水準梯田的呢?

生在農村的我,自小跟著父母幹農活,知道山坡地與梯田的差別有多大,山坡地就是“三跑田”,完全得靠天吃飯,天旱了不行,莊稼會旱壞、旱死;雨大了也不行,土壤連同地肥會被沖走。而梯田就不同了,能夠三保:保土、保肥、保水。小旱能抗住,下雨能蓄住,使得水不出田,土不下山,莊稼就有了保障。

將山坡地變成水準梯田,是莊稼人世世代代的期盼。可是,要想把山坡地變成梯田,談何容易。尤其在沒有機械的年代,憑藉人挖車推,把這一面面、一座座山坡平整成梯田,是一個多麼大的工程。

駐足於莊浪縣城中心的中國梯田化模範縣紀念碑前,置身於中國梯田化模範縣紀念館內,讓你切身體會到莊浪人當年修梯田的感人場面,仿佛看到了莊浪人掄起鎬,揮起鍬,小車推,肩膀挑,寒冬臘月修梯田的場景。他們一幹就是三十多年,在這片支離破碎的大地上,修出了數萬畝梯田。

所以説莊浪梯田最美,而且具有獨特之美。從1964年到1998年,三十多年來,兩代人的心血,讓百萬畝水準梯田橫空出世,寫下了莊浪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也寫下了一串令世界驚嘆的數字:累計移動土方2.76億立方米,若堆成一米見方的土墻可繞地球六圈半。倘若説愚公移山是個神話,那麼,莊浪人就創造了這個真實的神話。沒有任何的機械,沒有任何的資金,沒有任何的報酬,用一雙雙手,用一把把鐵鍬,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建造了當今世界上偉大的奇跡工程。這就是莊浪梯田除去風景之美的獨特之美。正是這一獨特之美,一直吸引著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梯田越開越多,最後覆蓋了道道坡嶺。為了灌溉,這些梯田都沿著山體曲折盤繞,一級一級向上蔓延,最後連成了令人驚嘆的一幅層次鮮明的立體的巨畫。

如今,走遍莊山浪水,放眼碧野藍天,被譽為“梯田王國”的莊浪大地,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如詩如畫,一層層梯田從山腳纏繞到山頂,漫山遍梁,綿延數百里,道道山梁,如巨龍騰飛,一年四季,陰晴雨雪,景觀各異。春來,青翠點染,似層層綠浪從天瀉,一條條蜿蜒的田埂,曲折有韻,仿佛在神仙的畫筆下隱隱而出,繪成變幻的弧線,滲透著圖畫的雕塑美和音樂的韻律美;夏至,禾苗成行,黛綠濃抹,麥浪滾滾,一日三時因天氣陰晴變幻和雲霞嵐光的聚散,呈現出不同的神韻和情致;金秋,流光溢彩,是金黃和芬芳的豐收主題,像座座金塔玉宇;隆冬,銀裝素裹,披著紛紛瑞雪的梯田變成一幅色彩分明的黑白版畫,若環環白玉堆砌雲端。

途中所見場景每每讓我感慨不已,卻又無以言表,同行的朋友都知道此時此刻語言有多貧乏,卻仍不迭聲地喊著漂亮,實乃情不自禁。

返程時,車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盤旋而下,透過車窗,回望這片神奇的梯田,這層層疊疊的梯田如一部讓天下人耐讀的歷史書卷,在這裡變得更加厚重,也在我心裏滿滿地沉澱下來。

相關連結

莊浪景點推薦

關山

初夏的莊浪,花紅柳綠,生機勃勃。驅車在莊華公路上行駛,透過綠意濃濃的行道樹,金燦燦的油菜和青瓦白墻的農家小院,與遠處南面山成片的綠化帶相互映襯,猶如世外桃源,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它就是景色優美的關山大景區。

關山,又稱隴山,是關中平原與甘肅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雄奇關山,方圓200多平方公里,上千種植物遍佈密林,一百多種野生動物出沒于山林,被譽為莊浪的“後花園”和“聚寶盆”。

關山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和北段的必經之地,是歷代兵家運籌帷幄的大戰場,也是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接合部。關山,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厚重,民俗文化獨特,適合旅遊觀光和文化養生。

蒼莽關山,如同巨龍,沿關隴古道一路向西,在莊浪東南立住了腳,而恰恰這一停,卻成就了聞名遐邇的關山大景區。

雲崖寺

雲崖寺位於平涼市莊浪縣東部,隴山山脈西麓,關山深處,西距縣城28公里。漢武帝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支道通過莊浪縣境,將莊浪與外界聯繫了起來,讓莊浪的石窟藝術隨之欣榮。

莊浪的石窟寺開鑿于西秦,發展于北魏,到唐朝時達到鼎盛。在歷史上曾與崆峒山、麥積山、仙人崖等勝地齊名。是一座雄居奇峰秀嶺中的歷史悠久的石窟群,自北魏以來就是僧道隱士嚮往之所。

整個景區山色秀美,奇峰高突、密林遍佈、小溪清幽、窟龕星布、雀舞鶯啼,處處飛紅流翠,滿目怪石林立。園內主要樹種有華山松、油松、落葉松、紅樺、白樺、山楊、梅樹等。主要動物有金錢豹、鹿、麝、狍、野豬、紅腹錦雞、環頸雉等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

雲崖寺所在山峰被眾山環拱,懸岩如廈、絕壁如堵,寺覆岩下,雨不能及。以主山白雲洞為主的雲崖寺周圍有四台,東臺觀音山,似仙妹擎天,上有湘子洞;南臺龍山,如青龍橫臥、蔥郁蜿蜒,又名“試斧山”;西臺羅漢崖,又稱“仙人頭”,怪石壘壘,似羅漢排坐;北臺棋盤嶺,四台之外,還有麥垛山、獅子嶺、羅漢洞、鞦韆架、筆架山、竹枝峰、姊妹峰、三仙崖、余洪鞭、響鈴洞、行軍峰、狐仙洞、石垛子等奇峰異嶺。

朝那湫

在廣袤而蒼茫的黃土高原上,有兩汪靜水,億萬年隱在巍巍隴山的群峰林莽間,像西北大地的兩顆神眸,幽遠地凝望蒼穹,見證著自然造化和文明演進,觀照著上古風雲與後世煙塵。這兩汪靜水,就是關山天池——朝那湫。

朝那湫分前、後兩湫。前湫略長,三面依山,西南臨谷,內圓外廣,輪廓圓轉,形如臥蠶,面積30余畝,海拔2300余米。山水搭配,使靈湫的天然美姿更加裸露。每到夏秋兩季,湫內清波盪漾,落日熔金;湫畔牛羊遍野,牧笛聲脆,極富誘人色彩。

來到這裡,一年四季皆有值得欣賞的美景,可謂一時一景。春夏時節,桃木山一帶草木蔥蘢,峰嶺翠嶂,前、後兩湫在一望蔚然的萬千丘壑中辟出兩點平闊明凈的幽境,任群山映襯著清靈俊秀的模樣,吐納著關山深處的空靈氣息。秋冬時節,山川蒼茫,黃葉似焦,兩湫在絢爛山色中依然清明如鏡,雖然映照著週遭的繽紛和凋零,卻自守一份恬淡安寧,與環境和節氣形成對照,彰顯著天然造化的相容之美。

(記者 許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