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存史啟智 博物致知

發佈時間:2024-05-21 10:49:56 | 來源:廣西日報 | 作者:秦雯 | 責任編輯:王玉梅

文物靜態展示結合非遺活態展演,生動展現廣西多彩民族文化。

數字技術打造博物館全新觀展體驗。

博物館奇妙夜點亮城市夜間文化生活。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尋找文明的足跡,感知歷史的溫度。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近年來,我區不斷拓展博物館展示、教育、傳播等核心功能,進一步夯實服務公眾文化生活的智慧糧倉,館舍內外,文脈傳承,氣象萬千。

豐富展陳為文化自信提供歷史景深

5月18日,國家文物局公佈2024年度“博物館裏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烽火南疆——廣西近現代革命史陳列”、廣西民族博物館“同心共築壯美家園——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文化展”成功入選。

八桂大地,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古人類、手斧、貝丘遺址、大石鏟、花山岩畫、銅鼓、靈渠、土司、岩洞葬、摩崖石刻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紅色革命文物等豐富的文化遺存,彰顯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展現廣西多元交融的深遠歷史。

守護八桂遺珍,賡續中華文脈。近年來,我區各地各級博物館依託館藏特色和地方資源,推出一系列形式新穎、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陳列展覽。“廣西古代文明陳列”“萬卷·書生——館藏古籍陳列”“穿越時空的鼓聲”“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展”“尋蹤問跡五億年——廣西遠古生物探秘”“戲劇長纓——桂林博物館藏西南劇展文物史料展”等精品展覽,講好文物故事,展現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

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我區充分發揮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有形、有感、有效提升陳列展覽品質,助推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自治區博物館推出“合浦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展覽,全方位、多角度詮釋廣西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發展之道,鮮明展現“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廣西民族博物館將民族文化與清廉文化有機融合,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園和廉潔文化展示園;組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隊,積極開展五彩八桂——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等活動,年均開展民族文化主題社教活動、主題研學活動達300多場,受眾人數約30萬人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近年來,博物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區博物館陸續推出了“大河文明”“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邂逅八千里——中德藝術交流展”等展覽,主題鮮明的展陳空間、珍貴精美的文物展品,展現不同文明誕生、發展、演化和流變的歷史軌跡,文明交響激蕩真切共鳴。

文物述古,桂韻遠播。2024年,南寧市博物館、柳州工業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目前我區共有5家國家一級博物館。近年來,我區持續推進特色博物館建設,博物館體系佈局持續優化,通過實施百家博物館建設、“1+10”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等重點項目,基本建成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2023年,全區備案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148家,舉辦陳列展覽數量426個、社會教育活動4746場,接待觀眾超2686萬人次。全區各級公共博物館多措並舉,努力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準,引領觀眾尋根溯源,暢遊歷史長河。

跨界出圈文博教研走出館舍天地

收藏曆史,傳承文脈,在推出特色展覽之外,我區博物館積極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圍繞歷史文化、藝術美育、自然科學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與此同時,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日趨常態化,推動歷史文化以生動可感的面貌走近公眾。

自治區博物館立足館藏特色,推出系列教育項目和主題活動——在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節氣手工書;在考古探秘館,互動體驗遊戲吸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踴躍參與;在歷史小劇場,沉浸式演出《夢見甌駱》《一顆銀扣子》精彩上演。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銅鼓文化研學實踐課程、“小小國寶守護人”主題展覽社會教育活動,並將民族文化賞析課送進校園,探尋壯美家園、非遺之夏博物之旅等活動頗受中小學校師生歡迎。

文脈相承,文教並進,全區各地博物館還通過主題研學、參觀互動、沉浸式演出、非遺手作等豐富體驗,讓觀眾感知文物魅力,傳承中華文化。廣西自然博物館舉辦“小小博物學家”研學課程,培養中小學生的環境和生態保護意識;南寧市博物館推出“尋美之旅”民族服飾公益研學課程,上線《96號汽燈店》探索解謎小程式;柳州市博物館開展“古城印記”研學活動;桂林博物館舉辦“不能忘卻的記憶——桂林抗戰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百色起義紀念館組織紅色文化進校園及公益講解活動;防城港市博物館開展“石器應用——古人的大智慧”研學課程;橫州市博物館舉行“博物館奇妙夜”活動,通過以文會友、詩海探香、巧手拼接等遊園項目,引領遊客穿越千年時光……

擁抱互聯新時代,流行的短視頻等方式成為現代博物館提升服務和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5月,廣西博物館集體入駐抖音,“廣西文物dou起來”活動全面啟動。我區各大博物館通過策劃熱點活動、打造博物館特色IP、開發數字文博項目等豐富多彩的方式,推動博物館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讓文物在網際網路中活起來、潮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自覺成為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講述者”和“代言人”。

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水準,讓更多人民群眾更廣泛便捷地共用博物館事業發展成果,我區博物館加大與教育、科技、媒體、設計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推出豐富多樣的文創産品和合作項目,實現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生活的美好交匯。自治區博物館與五菱汽車聯合開展“行走的廣西博物館”項目,以文博主題改裝車、車尾箱集市、快閃活動、文化沙龍、互動課堂等形式,打造“博物館+旅遊”新場景,讓館藏資源得到更時尚化、年輕化的呈現。廣西民族博物館積極拓展朋友圈,與肯德基、淺茶、滴滴、萬科等多個品牌合作,帶著展覽活動、聯名文創走出館區,走進街區,促進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交融……全區各地博物館積極舉辦文創集市、博物館奇妙夜等活動,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擴展文旅消費新域場,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新多元的美學體驗。

科技賦能為文物活化保護添光增彩

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産以更鮮活的方式滋養人民美好新生活,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從“看熱鬧”到“看門道”,還有賴於博物館不斷提升服務、完善體系。近年來,我區各大博物館積極探索科技助力,推出數字展廳、AR導覽,拓展文物數字內容新業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為公眾提供全新的博物館打開方式。

走進我國首個銅鼓文化數字專題展覽——“鼓動八桂聲震九州——廣西古代銅鼓文化數字化陳列”,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展覽利用多种先進數字技術打造的沉浸式展示空間,改變了觀眾以往的觀展體驗。裸眼3D螢幕、AR互動、人機交互操作、虛擬現實等手段運用,讓觀眾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更直觀地了解古代廣西銅鼓的千年輝煌與深遠影響,理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刻內涵。

歷史穿越時空,記憶投射現實。我區各大博物館紛紛推出AR眼鏡智慧導覽服務,提供VR頭顯設備,運用數字化手段將文物的發掘過程以及文物在造型、紋飾、鑄造工藝等方面的細節和看點淋漓盡致地呈現,讓觀眾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與此同時,各大博物館依託數字技術打造雲上展覽,構建“不打烊”的博物館,增強文化服務供給力,讓大眾突破時空藩籬賞覽文物,讓文物更鮮活地走進美好生活。

讓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廣西積極推進慧博物館建設,大力推動市級以上綜合博物館提供數字導覽、虛擬展廳、自助講解、高清直播等新型服務,通過提供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的資訊産品和公共服務,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區各地各級博物館努力探索“線上+線下”的融合模式,以雲課堂、直播、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推出甌駱學堂、文化遺産周周學、館長説寶、博物識珍、書畫古琴雅集、二十四節氣微課堂等品牌活動,增強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力度,讓更多人觸摸歷史溫度,體會文物之美。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參觀,關注博物館建設,從中華悠久燦爛的文明中獲得給養,在不忘本來中汲取創造未來的力量。

(記者 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