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環境監管,充滿“科技范”

發佈時間:2024-05-20 15:27:55 | 來源:廣西日報 | 作者:余鋒 | 責任編輯:盧曉茜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在隆安縣開展農用地土壤詳查。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利用先進科技裝備,在南寧開展大氣環境監測。(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提供)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空氣、水、土壤,與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近年來,廣西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可是,你知道廣西生態環境部門發佈的“空氣品質日報+未來7日空氣品質預報”是怎麼生成的嗎?廣西地表水水質持續領跑全國的背後,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廣西農用地土壤詳查各環節工作進展在全國均位列前茅,依靠的又是什麼創新舉措?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是生態環境管理的“耳目”與“哨兵”。今年5月上旬,記者深入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涉及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監測等相關的業務部門,探看“耳目”與“哨兵”如何在高科技裝備和技術系統的支撐下,為我區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氣質”,提高水質,保障土質,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廣西貢獻環境監測力量。

A一批高新設備,讓空氣品質預報“更有底氣”

5月15日下午,位於南寧市佛子嶺路的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綜合大樓5樓一隅,一個被環保界人士稱為“超級站”的大氣複合污染自動監測站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超級站”的外表並不起眼,可機房裏都是“高精尖”的設備和監測手段。

“這個‘超級站’,是我們得以及時、科學、精準對外發佈‘空氣品質日報+未來7日空氣品質預報’的‘頂梁柱’與‘奠基石’之一。”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監測與預警預報室主任劉維明説。跟隨著他的解説,記者見到了顆粒物鐳射雷達、氣溶膠線上離子分析儀等多達17台套的大氣自動監測儀器。而該中心的預報員們,利用這些儀器,便得以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大氣污染變化特徵、成因、來源及規律。

作為廣西環境監測隊伍的一名“老兵”,退休職工梁潤萍至今還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設備跟不上,她們努力克服經驗不足、技術落後、儀器短缺等困難,開展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這3項空氣污染指標的監測和數據分析,為初期的大氣環境監測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僅僅依靠人防有限手段,使監管人員疲於奔波。

為進一步提升大氣生態環境監管效能,廣西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中心自2015年底成立後,有意地加大了高新設備更新力度。目前,該預報預警中心建有環境空氣品質預報系統,預報系統可模擬廣西環境空氣污染物在大氣中的輸送、轉化、沉降等過程,計算廣西未來15天污染物濃度變化,最終給出初步預報結果。預報員們經過綜合分析和會商研判後,對預報結果進行發佈,為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在科技的助力下,現在我們在空氣品質預警預報、大氣污染控制和綜合決策等方面可以説‘更有底氣’了。”劉維明感慨説。近年來,廣西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均超過90%,區域預報準確率超過95%,提前7天預測到區域大氣污染過程。而且,從2022年開始,廣西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中心已實現未來1—3個月中長期趨勢預報,在每年秋冬季期間,每月聯合廣西氣候中心和廣西氣象臺開展中長期環境空氣品質預報會商,提供廣西區域未來1—3個月中長期趨勢預報,區域性大氣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接近100%。

同時,該中心還運用衛星遙感和鐵塔監控建立了秸稈禁燒衛星遙感和鐵塔智慧監控網,提供全天候實時監控,火點識別、報警等智慧服務,支撐最大限度降低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在大氣污染過程期間,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中心開展加密會商,短臨模擬分析研判,每小時計算分析大氣污染狀況,淩晨0時後發佈攻堅成果;下沉到有污染的城市開展大氣污染過程應對幫扶指導,開展監測數據綜合分析、走航觀測、VOCs採樣監測、污染模擬分析、污染溯源分析及污染應對成效分析等技術工作,為各地提前採取措施應對大氣污染贏得了主動權。

B一套自動監測系統,助力廣西水質領跑全國

4月28日,生態環境部公佈2024年1—3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品質狀況排名,廣西有4個設區市進入前10名,8個設區市進入前30名,柳州市排名第一,廣西水質持續領跑全國。

不説生活污水排放,柳州光是工業就涵蓋30多個行業,工業污染源2800多家。那麼,其地表水持續蟬聯全國冠軍的“法寶”是什麼?這其中,水質監測系統的功勞少不了。

“目前,柳州市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由19個市控以上地表水水質監測點構成,所有監測斷面均位於柳江水系,10條重點河段共設置19個斷面。通過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對水樣進行自動化、智慧化的分析,實現對水環境進行科學管理及有效監控。”自治區柳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質監測科負責人韋嘉介紹,法寶之一是不斷完善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建設。2023年以來,該中心通過開展專題研究、現場實地調研、積極溝通協調,科學優化搬遷點位,將水站遷入未建設自動站的國控斷面,形成柳州市轄區內1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自動監測站全覆蓋,更好地服務於水環境管理。

一地一域的治水經驗,可以窺見廣西生態環境監測“哨兵”在碧水保衛戰中的作用。

水質自動站的小時數據、日均值等自動上傳到監控平臺,平臺對數據進行自動分析,超標和異常數據第一時間推送、預警預報,提供實時及未來3天的水質狀況……據介紹,為實現對全區水環境監測數據的線上監控與管理,廣西著手搭建水環境自動監測系統並於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系統連接約400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

通過這一套系統,我區實現了對地表水水質數據採集、傳輸、存儲、統計、分析、報警、預警預測等數據綜合應用需求,監測人員可及時對異常資訊和預報數據進行分析研判,排查存在問題、研判污染趨勢,持續為我區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助推廣西地表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得到改善。

“‘十三五’以來,廣西基本建成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覆蓋我區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各大湖庫、全區14個設區市和所有70個縣級行政區域主要河流、主要污染源下游斷面等,實現重點流域、行政區域跨界、污染區域實時監控。”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生態環境監測室主任黃伯當説。

C一個個高質樣本,助推農用地土壤詳查走在前

定位、挖土、採樣、稱重……3月11日上午,在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專家組的技術指導下,自治區河池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人員來到河池市宜州區懷遠鎮甘村,在全區率先挖出土壤監測的甲辰龍年“第一鏟土”,也標誌著2024年廣西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土壤環境監測,不僅考驗監測人員的體力,更考驗他們的智慧。為持續提升自治區各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土壤環境監測能力,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確立了“人盡其才、器盡其能、合理有效”的工作原則,採取“1+N”技術幫扶模式,精心組織全區14個駐市中心全流程參與土壤樣品採集、制樣流轉及實驗分析等工作。

為確保採樣任務的精確高效執行,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校核人員操作土壤環境監測網採樣管理系統手機軟體,在目標原點經緯度允許誤差範圍內啟動採樣流程,詳細記錄點位資訊;採樣現場,監測人員嚴格遵循規範,去除表層雜物,精確測量土壤深度,採集表層樣本,確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保障採樣的準確性、真實性與代表性,為土壤環境品質評估奠定堅實基礎。

“廣西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于2016年10月啟動,精心謀劃,週密部署,多方協調,有序實施,嚴控品質,廣西農用地土壤詳查各環節工作進展在全國均位列前茅。”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土壤生態環境監測室主任黎寧頗為自豪。

據統計,廣西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樣品量約佔全國總數量的1/10,工作量居全國之首。因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會同多個部門、各個設區市共同組織開展土壤詳查工作,整體工作效率明顯提升。目前,廣西土壤污染詳查隊伍獲取相關數據上百萬個,基本查明瞭我區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狀況,為分類別開展不同等級的土壤污染風險防控措施打下基礎。

“廣西農用地詳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廣西農用地分類管理提供了數據基礎,是後續農用地安全利用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石,是農用地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的重要依據,也是各設區市開展農用地污染源頭防控工作的重要參考,強力支撐了凈土保衛戰。”黎寧表示。

廣西詳查工作品質和進度位居全國前列,得到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辦公室高度肯定,廣西農用地詳查工作經驗和做法成為全國示範。

(記者 余鋒 通訊員 藍皓璟 李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