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泉州非遺館讓年輕人走進“活”的傳統文化

發佈時間:2024-05-17 13:34:4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蔣肖斌 | 責任編輯:盧曉茜

孩子們在體驗永春紙織畫。(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供圖)

“近距離,不搶票,就能看提線木偶表演。”這件“好事”藏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以下簡稱“泉州非遺館”),讓在泉州上大學的00後女孩詹燕讚不絕口:“我願將它譽為‘民俗瑰寶館’。”

走進泉州非遺館,6000多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48個具有代表性的泉州非遺項目逐一亮相,無論是精巧的紙織畫、典雅的惠安女服飾,還是溫潤如玉的德化瓷和生動傳神的木偶戲,都讓人流連忘返。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丁聰輝透露,泉州非遺館于2019年建成,為了給公眾提供準確、生動的文化解讀,他們用近20年的時間收集整理非遺項目的展品和資料。

每逢週末,館內會迎來一群特別的講解員——志願者。這些文化情懷濃厚的志願者們,經過嚴格培訓並持證上崗,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遊客帶來別樣的文化體驗。“感謝他們,他們的到來讓博物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丁聰輝説。

泉州非遺館展廳分為三層,分別聚焦泉州非遺傳統美術、技藝以及民俗文化。丁聰輝説,為了讓觀眾更深入了解這些非遺項目,館內的每個項目都附有詳盡的介紹,包括項目的製作工具、藝術手法和製作流程等。此外,館內還播放項目製作的小視頻,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非遺背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非遺館設立了十幾個小工坊。每逢節假日,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們便會親臨現場,展示他們的絕活。觀眾們不僅可以體驗木雕、花燈、紙扎等非遺課程,還能欣賞提線木偶、南音、高甲戲等表演。

“五一”假期,館內的小工坊開展了三期花燈製作課。觀眾們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學習,還將親手製作的花燈帶回家,留下難忘的記憶。丁聰輝説:“舞蹈專業出身的我,對藝術有著深厚的情感。閩南文化是多元的,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呈現得更好。”

在泉州非遺館二樓的“非遺劇場”,南音、拍胸舞等特色表演吸引了眾多觀眾。特別的是,劇場舞臺設計得十分親民,高度僅約60釐米,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演員表演。展演結束後還有互動環節,觀眾可以向演員團隊提問,還有機會親自上臺體驗。詹燕回憶道,“我曾上臺體驗提線木偶,老師告訴我,泉州提線木偶竟有36條操縱線,還有獨特的‘傀儡調’唱腔。”

丁聰輝説,他希望的展演不僅僅是觀看,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觀眾從進來到出去感受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近兩年,簪花的熱度高漲,泉州非遺借此東風,走進更廣泛的大眾生活。2023年,泉州非遺館全年參觀人數近百萬,“五一”單日就迎來萬餘遊客。看著館內的年輕人絡繹不絕,丁聰輝滿心歡喜:“年輕人是文化的未來,他們的到來讓非遺更有活力。”他時常隨機詢問觀眾來自何方,答案五花八門,從山西、河南到上海、浙江,還有眾多美術學院的學生前來交流學習。

這裡成為各地年輕人探尋傳統文化的熱門之地。為了與年輕人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泉州非遺館積極為遊戲行業提供非遺資料,丁聰輝強調:“與年輕人對話,不要局限于我們的語言,要走進他們的世界。”

利用數字化技術,泉州非遺館推出了“非遺手繪地圖”,這張地圖涵蓋市級300多個非遺項目、100個傳習所(民間技藝培訓場所)和1000個展示點。丁聰輝介紹,“如果你對某個非遺項目産生興趣,只需打開手繪地圖,就能導航至該項目的傳習所,開啟一場深度的文化探尋之旅。”

和其他大學生一樣,詹燕對簪花技藝充滿好奇。在泉州非遺館的啟發下,她利用“非遺手繪地圖”找到了潯埔村落,與朋友們領略了一次正宗的潯埔女簪花。她感嘆,“原來簪花背後還有這麼多深厚的文化內涵!”

丁聰輝深知,不同社群有著各自獨特的溝通方式,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勇於創新,“我也常常向年輕觀眾請教,探討如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之間找到平衡”。

未來,泉州非遺館將致力於開展“非遺+研學”和“非遺+市集”等多元化活動。同時,為了豐富觀眾體驗,泉州非遺館還將增加數字化互動,運用科技重現泉州海上潑水節、踩街、板凳龍等傳統習俗的盛況。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每一個踏入非遺館的觀眾都能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尤其是讓年輕一代多接觸和體驗多樣的文化,因為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深深愛上。”丁聰輝滿懷期待地説。

(記者 蔣肖斌)

(應受訪者要求,詹燕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