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風采

一場跨越三年的生態文明考試

發佈時間:2024-04-30 13:31:52 | 來源:雲南日報 | 作者:李建國 楊艷鵬 | 責任編輯:盧曉茜

正在治理的東河河圖街道段。

保山市第二污水處理廠。

“一條河,能給一座城市、給當地群眾帶來什麼?”

3年前的4月,當保山東河污染問題被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通報時,很多人心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如今,站在東河之畔,答案已經寫在了眼前。

投資約59.4億元的東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是保山市生態建設史上投資最大的項目,也在保山城市建設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保山市東河流域水污染問題整改目標任務總體方案》列出的6個方面42條整改措施,已經于2023年底完成41條,保山壩供排水“一張網”暨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按時序將於2025年完成。目前,東河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東河流域沙壩國控斷面、疊水河橋省控斷面、石龍坪斷面水質分別從2021年的Ⅲ類、Ⅴ類、Ⅴ類提升至2023年的Ⅱ類、Ⅳ類、Ⅳ類,達到水功能區劃分要求。

跨越3年,仿佛經歷了一場關於生態文明的閉卷考試。以東河為考題,用綜合治理作答,人與環境關係的演變軌跡、生態理念的昇華過程,都被清晰而生動地寫進答案裏。

一條“納污河”的巨變

東河發源於隆陽區東北部,在隆陽區境內長95.4公里,流域面積1481平方公里,被稱為保山的“母親河”。

水清兩岸綠,魚兒水中游。4月的東河,處處孕育著勃勃生機。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東河又變回了我們小時候的樣子,又可以在岸邊吹風散步了。”東河畔土生土長的河圖街道河村社區居民宋羅寶開心地説。

眼前美好宜人的風景,來得並不容易。20世紀90年代末以後,由於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供排水量逐年增加,東河流域存在截污及處理能力不足、生態調蓄能力下降等問題。

2021年4月7日,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保山市,開展現場督察工作。4月16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公開《保山市治污不力“母親河”東河淪為納污河》典型案例,曝光了東河污染問題。

也就在這一年,東河開啟了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

表像在東河,根子在岸上。2021年以來,保山市以破釜沉舟的氣魄和壯士斷腕的力度,舉全市之力推進東河治理。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東河污染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圍繞省級相關部門提出的堅持系統治理、完善管網連接、治理工業廢水、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完善臺賬資料5個方面要求,制定了《總體方案》,明確近期、中期、遠期目標,提出綜合治理6個方面42條措施,打出了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組合拳”。

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保山召開市委常委會7次、市政府常務會12次,專題聽取工作情況彙報,領導小組召開13次推進會、現場辦公會,調度東河治理工作;省級相關部門高度關注東河問題整改,省住建廳牽頭實地開展聯合督導5次,生態環境部西南局3次現場督辦,省生態環境廳9次實地督導、72次調度。

經過全方位綜合整治,隆陽區紅花河、大小橋河、易疇河等城市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完善城市雨污分流管網221.05公里,完成331個自然村截污管網建設,累計鋪設管網1017.14公里,保山産業園區配套建設截污管網47.29公里;實施污水廠新建、擴建及提標改造工程,污水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2.8萬噸。

一種久久為功的精神

有人看到了東河在變清、變美,也有人看到了治理東河的難。

水資源怎麼調勻?水環境怎麼改善?水生態怎麼提升?水文化怎麼做強?每一個問題都事關東河的長治久清。

記者走進大柱山供水工程現場,一股清澈的隧道涌水通過小永河匯入東河。

“通過5個泵站逐級提水之後,輸到洞外的3座3500立方米調蓄水池,目前主要作為東河的生態流量。待二期水廠建成後,將作為飲用水供給周邊片區,與保山壩正在實施的其他補水、調水工程一起緩解供水壓力,為北廟水庫下泄東河生態流量奠定堅實基礎。”保山瑞源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文俊告訴記者,每天補水量4萬立方米左右,解了東河生態流量不足的“燃眉之急”。

位於隆陽區永昌街道的上營社區,進村入戶的道路乾淨整潔,道路兩旁綠植鮮花隨處可見,上營河水清澈流淌。“上營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以前衛生死角多、車輛亂停亂放,生産生活污水直排上營河,村民的生活垃圾也往河裏倒,污水橫流臭氣熏天。”上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洪告訴記者,自2022年10月完成“四水同收”項目後,社區面貌煥然一新,環境變得乾淨整潔了,河水也變清了。

社區環境變好了,曾經在外打工的居民也回到家開起了農家樂,目前社區有16家農家樂,村民楊水波家就是其中之一。“環境的改善吸引了人流,特別是週末來我家吃飯的人絡繹不絕。”楊水波高興地説,農家樂在春節前就已經開業了,目前生意還不錯。

上營社區北鄰海棠路,在規劃建設中,種植了以海棠為主的行道樹,進行景觀提升,社區周邊還相繼建設籃球場、停車場、休閒亭等配套設施。

“在實施上營社區城市管網改造中,我們採取‘一戶一策’示範措施,試點成功後,便在城市社區板塊推廣。”隆陽區住建局副局長楊春介紹,目前,上營社區正在進行二次綜合開發,已經引進3家企業開展文旅項目和管理運營,進一步拓展生態效益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3年來,隆陽區水利工程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杜獻龍全程參與了東河流域綜合治理,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節點。

3年來,關於東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各種方案文本、設計圖紙等紙張摞起來,足有一人多高。保山市發改、財政、住建、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始終把東河治理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全力以赴、落細落實。

治理東河3年,用時間雕琢精品,那些參與東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決策者、規劃者、建設者無不傾注了全部心血。接力棒,就這樣一年一年傳下去。

“我們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隆陽區河圖街道副主任田德軍説,時代發展了,人們的觀念也在變,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這場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考試面前,誰都沒有退縮,三年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匯聚成磅薄力量,才有了如今的東河巨變。

看著那緩緩流淌的東河水,看著東河兩岸幹部群眾欣喜的神情,毫無疑問,保山考出了一個好成績。

一條呼之欲出的産業經濟帶

隨著東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穩步推進,東河兩岸發生了很多新鮮事。

自從易疇河黑臭水體大變樣後,位於易疇河旁的上營社區迎來了不少商戶,以前冷冷清清的街道,如今熱鬧非凡。來自湖南的楊婷,就是被河清岸綠的環境所吸引,在河岸旁開了一家湘菜館。

“餐館搬來上營這個地方,就是因為綠化和亮化各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餐館的8個包間、4個涼亭每天都是滿的,每月的營業額20多萬元,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楊婷説。

“東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初步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流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保山市生態環境局隆陽分局副局長段曰星説,東河流域種植以綠色有機為主,在每400畝到500畝基地裏,都會修建一個智慧尾水穩定塘,把所有的農業生産尾水都匯總到穩定塘裏面,通過智慧設備進行監測,確保達標排放。

為發展生態農業,隆陽區還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以及綠色種養迴圈試點項目,將畜禽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産生的沼液、有機肥提供給種植企業和農戶。截至目前,現代農業示範園建成可消納15000余噸畜禽糞污的種植基地,還有2家有機肥加工廠,累計收集13萬噸有機肥,用於有機蔬菜種植,促進了農業降本增效。

“我們通過實施東河流域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控産業試點項目,採取種植業調整,推廣設施農業等方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隆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標介紹,通過培訓養殖戶、農資供應商,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引導産業結構調整。

西邑鄉下壩社區河外村民小組是東河下游東側的村莊,由於地處郊野地區,污水無法接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我們實施了農村污水一體化處理設施,將整個小組的污水,通過管網統一收集後進行集中處理。”西邑鄉下壩社區監委會主任張國元告訴記者,東河流域農村污水也必須集中收集,經過一體化終端達標處理後才能排放。

2023年“十一”國慶長假期間,東河沿岸的隆陽區辛街鄉鄒裏社區、西邑鄉下壩社區分別舉辦了稻花魚節暨農民豐收節。稻花飄香、溪水微漾的農田生活,如今已成為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所嚮往的生活,推進了當地農旅融合發展。

“稻花魚節的舉辦,得益於近幾年來東河流域的治理,推動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走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路子。”西邑鄉副鄉長王洪昌表示。

這場考試仍在繼續。保山市東河污染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從東河之治到東河之美任重道遠,需要更多人、更大力量支援和參與,始終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長效治理,對東河至關重要,決不能有絲毫鬆懈。

東河一路向南流,流水湍急,浩蕩而去。這也昭示著,在東河護佑的這片土地上,綠色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

(記者 李建國 楊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