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風采

廣西南寧:産業興 就業穩 百姓富

發佈時間:2024-04-24 13:40:50 | 來源:廣西日報 | 作者:張林忠 黎莉 | 責任編輯:盧曉茜

西鄉塘區金陵鎮舉辦南瓜節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孟振興/攝

茉莉花已成為橫州市花農致富的“幸福花”。圖為中華茉莉園俯瞰。孟振興/攝

橫州市馬嶺鎮清泉村村民正在采收木瓜漿。 (南寧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橫州市馬嶺鎮雙平村村民在該村的菌菇基地工作。孟振興/攝

在青秀區劉圩鎮的現代化大棚裏,工作人員借助升降機維護棚內設施。孟振興/攝

在馬山縣菜根譜蔬菜基地裏,務工人員在採摘蔬菜。孟振興/攝

農機在賓陽縣中華鎮廣袤的田野間作業。孟振興/攝

核心提示

雨落生百谷,萬物皆可期。

在馬山縣永州鎮勝利村的蔬菜基地裏,周邊村民正在加緊採摘蔬菜。近期,該基地通過了“深圳農場”認定,早上採摘的蔬菜,當日就可通過冷鏈物流直抵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菜籃子”;

在賓陽縣王靈鎮八嶺村的甘蔗園中,耕種機平穩駛過蔗地,下種、施肥、蓋土、覆膜“一氣呵成”。截至2023年底,賓陽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59%,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24萬畝;

在西鄉塘區金陵鎮剛德村的恒溫大棚內,聖女果已經“碩果纍纍”。入駐該村的企業依託設施農業大幅提升單位面積産出和産品附加值,41個大棚全年“無休”,聖女果、黃金百香果等産品備受市場歡迎;

……

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動人圖景,是南寧市鄉村振興再上臺階、樣板頻出的“具體而微者”。2023年以來,南寧市鄉村振興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重大方略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南寧市脫貧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17856元、增長11.7%,初步實現了“産業興、就業穩、百姓富”,該局獲評“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先進集體”。

南寧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張清亮表示,南寧市正繼續深入實施農業強市戰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南寧市抓好監測、培訓、管理三大環節,創新《南寧市鞏固脫貧成果和防返貧監測數據資訊核查紀實管理制度(試行)》,高效構建日常監測管理工作“閉環鏈”,數據問題歷史性地實現了動態清零,確保相關部門“心中有數”。

在邕寧區百濟鎮百濟社區服務中心,“民政保障服務”窗口與“防貧監測申請”窗口緊鄰。這一安排的背後,是當地把線下網格化排查、農戶自主申報與線上大數據比對相統一的工作模式:2022年5月,百濟社區居民李先生因病申請低保,社區網格員到李先生家中核查時同步了解其他情況,在辦理低保的同時,按相應流程將李先生一家納入監測。“此舉不僅讓李先生一家儘快得到政策幫扶,還從源頭上防止部門資訊差造成的數據失真、避免多次到府給群眾帶來不便,可謂一舉多得。”百濟鎮鄉村振興工作站負責人顏翠説。2023年,南寧市在百濟鎮召開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品質提升全市現場推進會,“線上網路化、線下網格化”以及“多庫聯建查風險,數據預警多向響應”等工作經驗得以進一步總結、推廣。

為確保各級各部門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時“心中有數”,南寧市鄉村振興局以“刀刃向內”的決心不斷深化改革,構建起日常數據監測管理工作的“閉環鏈”:相關部門對照數據邏輯審核規則,逐條對線上數據開展綜合分析,如發現問題則及時反饋至縣(市、區)核實修正;根據數據監測分析結果,實時總結、整理,形成疑似問題數據案例解析庫,通過“線上培訓+問題答疑”的方式,有的放矢指導解決問題;對各級在數據資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名制責任記錄,並強化督導整改。2023年,南寧市鞏固脫貧成果和防返貧監測數據品質在全區持續保持名列前茅,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數據品質穩固提升,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紮實的數據基礎。

南寧市堅持轉移輸出與就地就近就業“兩手”發力,積極推進“四崗”服務,相關工作在全國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推進會上得到充分肯定,讓脫貧人口“手上有活”。

“把非遺項目做成産業,造福群眾,這是對非遺最有力的保護和傳承。”在落戶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的一家食品公司展示廳內,“隆安辣醬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陸哲南正在與該公司副總經理何深球討論下一步業務拓展方向。近年來,該公司在粵桂合作的背景下,深度挖掘當地農特産品資源,著力提升附加值,山黃皮辣椒醬、雁江粉利、更望湖蕎麥等産品備受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歡迎,在吸引周邊居民到廠區就業的同時,也為多個鄉鎮的農民參與農業産業鏈提供了條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南寧市採取優化崗位“送崗”、以工代賑“增崗”、政策支援“穩崗”、創新舉措“拓崗”等多種手段,初步實現脫貧人口就業量質齊升。2023年,南寧市審核發放跨省務工交通補助79522人3657.14萬元、縣域內穩定就業勞務補助33136人6248.72萬元;建成零工市場8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8.75萬個。

在此基礎上,南寧市各級相關部門因地施策,進一步提升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品質。上林縣通過星級評比,對帶動脫貧戶、監測戶勞動力達到一定標準的就業幫扶車間給予政策獎勵,鼓勵就業幫扶車間向鄉村就業工廠轉型升級;武鳴區結合沃柑等特色産業發展需求,整合資源多形式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人員技能水準;良慶區著力推薦脫貧人口等各類勞動力到比亞迪、瑞聲等優質企業就業,並提供面試、體檢及入職等“一條龍”服務,幫助轄區群眾穩崗增收。

南寧市聚焦産業發展,強化制度和資金保障,全力打造以糧食、林木、水果、蔬菜、生豬、糖料蔗為主和以茉莉花(茶)、家禽、桑蠶、牛羊、水産、中藥材為輔的鄉村振興“6+6”全産業鏈,讓參與産業發展的農戶“兜裏有錢”。

近年來,橫州市出産的茉莉花、甜玉米遠銷各地、聞名遐邇;在橫州市馬嶺鎮,清泉村的木瓜,雙平村的秀珍菇、鳳尾菇等農特産品嶄露頭角。“我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全鎮‘一村一品’覆蓋率達100%。”馬嶺鎮黨委副書記甘涓興説,在特色産業的加持下,全鎮13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其中7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3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萬元以上。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南寧市各縣(市、區),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産業已成為帶旺集體經濟、提升農民收入的“利器”,農文體旅等多産業融合發展方興未艾。青秀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打造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華南研發中心;引入“壽光模式”建設現代設施蔬菜基地,物聯網等技術支援下的“慧種菜”已成為各地學習的樣板;興寧區在五塘鎮8個村流轉土地後實施“小田並大田”改造,建設優質稻種植示範基地,同時在西龍村建設興寧五塘智慧糧食倉儲物流集配中心,構建“五塘大米”全産業鏈;江南區著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研學露營等新産業新業態,目前已建成四季那廊生態園、岜博山康養旅遊景區等特色鮮明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農業産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相關部門強有力的支援。南寧市創立“銜接資金競爭性立項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圍繞項目是否符合特色優勢産業支援範圍、對地方産業發展支撐性、聯農帶農可能性、效益潛在可持續性等指標,對各縣(市、區)申報的特色優勢産業項目進行綜合考察,選出更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規模項目予以支援。2023年,南寧市本級累計切塊下達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6.92億元,資助的産業項目運作穩定、管護高效,企業和農戶産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逐漸形成,初步實現了政府、企業、村集體和農戶的多方共贏。

(記者 張林忠 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