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科普

江蘇宿遷:堅持“文化育人” 讓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

發佈時間:2024-04-03 13:32:34 | 來源:中國江蘇網 | 作者:顏霏 | 責任編輯:蔡得軍

來一次文化溯源之旅,一秒穿越古今,觀賞文物的歲月痕跡,聆聽宿遷的歷史脈動……

宿遷市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宿遷地區歷史文化遺産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類綜合國有博物館,也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國家三級博物館”。2024年春節期間,宿遷市博物館共接待參觀群眾32176人,同比增長85.35%。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為文博從業者做好工作指明瞭方向,我們備受鼓舞。”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們要進一步做好內容提升,提高服務品質,努力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高小亮認為,原創性展覽是宿遷市博物館發揮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今年春節期間,宿遷市博物館舉辦了《江蘇文明之根——順山集文化特展》和《龍行龘龘盛世朤朤—甲辰年龍文化主題展》兩場原創展覽,深受廣大市民好評。其中,順山集文化特展是順山集遺址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展示,共展出文物210余件,講述了8500年前順山集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和對原始藝術的追求和探索,反映了宿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社教活動是宿遷市博物館面向未成年人發揮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我們先後組織開展博物館之友及研學、七彩夏日、繽紛冬日、我們的節日等多場活動,舉辦了‘千年古韻,樂在宿博’‘非遺傳承系列’社教活動,吸引廣大市民參加。” 2023年,宿遷市博物館組織開展各類社會教育活動135場,活動場次比2022年增加281%。宿遷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很多活動,經常被“秒光”。

如何讓“博物館熱”生生不息,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網紅”?宿遷市博物館的答案是,不斷豐富展覽內容,創新社教活動。近年來,宿遷市博物館堅持“文化育人”,讓青少年在互動體驗中感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其開展的“鑽木取火”“古法造紙術”“投壺”“木射”“剪紙”“烙畫”等親子活動,激發青少年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二十四節氣”“千年古韻樂在宿博”“非遺技藝”等系列活動,融入了宿遷非遺文化,讓青少年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為了進一步滿足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宿遷市博物館加強與學校的共建共聯。充分利用民俗、非遺、考古工地等優勢資源,通過非遺手工體驗、講座、博物館研學、遺址尋訪等活動形式引導未成年人傳承民俗非遺文化,並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學校課後服務。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路徑,讓博物館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未來我們將從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高小亮告訴記者,“一是深入搭建博物館教育的知識體系,結合城市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合理佈局,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增加策劃原創展覽和社教活動,避免主題單一、思路僵化,在兼備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同時,突出寓教于樂;三是拓寬博物館教育的實施手段,深化館校合作,針對不同學齡,開發和推廣兼具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的系列博物館研學課程。”

(文圖作者 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