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簪花圍火爆背後的年輕人

發佈時間:2024-04-02 11:58:05 | 來源:東南網 | 作者:龔翠玲 | 責任編輯:蔡得軍

2023年1月,知名藝人趙麗穎來到泉州,一襲紅衣,滿頭簪花,讓蟳埔女習俗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引爆網路。之後,毛曉彤、黃聖依、胡杏兒等名人的陸續到訪和體驗,為本就火出圈的簪花圍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且熱度一直持續至今。

如今,在蟳埔的街頭巷尾,每一天都能看到由全國各地前來的遊客匯成的“移動的花海”。一個草根漁村一夜走紅並正走向長紅,答案或許不在山水風光,而是在代代相傳的民俗文化中。年輕一代是簪花圍“出圈傳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泉州姑娘陳墨製作玻璃簪花圍)

在蟳埔村的一家簪花店,有條不紊地幫客人拆解頭髮的小女孩溫玲玲一度成為店裏的一道風景。“親戚家開了簪花店,忙不過來,就讓我幫忙一下。”溫玲玲開心地分享。“拆頭髮很簡單,但我更喜歡幫人簪花,三年級的時候我在學校就學會了。”今年11歲的溫玲玲家住金崎村(蟳埔村的隔壁),是泉州市臨海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簪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很美,我喜歡簪花,幫人簪花心裏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溫玲玲介紹,目前她還沒有真正為遊客簪過花,但是在家幫媽媽和奶奶簪過,收到了很多誇讚。“簪花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現在很少有人會,我的媽媽也不會,但學習簪花是我的興趣。”

溫玲玲介紹,三年級的時候,得知學校有簪花課,便立即報名了。放學後每星期兩節的簪花課成了她最期待的事。因為她的認真學習,也因為在家的耳濡目染,一學期的時間,她便已經可以單獨完成簪花了。“學會後我還是一直報名,希望通過練習可以把簪花做得更好。”蟳埔女習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始於宋元時期的頭飾即簪花圍便是當中的民俗之一。而早在2006年,泉州臨海小學便已開設了簪花圍課程,教會了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學會了簪花。只要你想學,都可以報名,學校希望,可以通過孩子們學習簪花圍讓蟳埔文化走向大江南北。來自江西的熊詩言是該校三年級的學生,從小跟著父母來到泉州,因為喜歡,她于上學期報名了簪花課,在家裏已經幫媽媽簪過一次花,雖沒成功,但她依然滿心歡喜。因為簪花,她小小的心裏還埋下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上面的花很漂亮,簪花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來自安徽的韓瑞雅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已經可以獨立簪花了。“媽媽説,等外婆放假來這兒,讓我幫外婆簪。”説著這些,她滿臉自豪。

男老師教簪花既是熱愛也是使命感

非遺傳承人翁細蓮是臨海小學最早的簪花圍老師之一,當時,作為社區盤發高手,受學校邀約進校授課。大約十年前,學校有兩位老師通過向翁細蓮進行系統學習後,從她手中接過了接力棒。難能可貴的是,其中還有一位是男老師,很受學生喜歡。

(男老師開設簪花課,備受學生歡迎)

11年前,“80後”黃錫福成了泉州市臨海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得益於學校開設的簪花圍課程,在蟳埔村土生土長的他第一次認真系統地向受邀進校授課的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學習。

“我們這一代人,女生會簪花的已經很少了,男生就更加稀有了。”黃錫福表示,學習簪花並不難,再加上自己在家里耳濡目染,便很快就學會了。黃錫福真正意義上開始簪花源於一個偶然。他介紹,奶奶是傳統的蟳埔女,因為蟳埔女都有簪花的習俗,所以,像多數傳統蟳埔女一樣,奶奶的頭髮從小便留長。有一次奶奶的手受傷了,無法自己簪花,頭髮只能散亂著,於是,便開始讓奶奶教自己,併為她簪花。而來到臨海小學,經過系統學習後,他的簪花技藝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我們是向非遺傳承人學的最傳統的簪花,滿頭的花束,看似簡單,但寓意深刻。”

“傳統的簪花先要把頭髮分成前後兩股,這樣才能做出豐滿的兩鬢。”“這把梳子可不能少,蟳埔女勞作時頭髮弄亂了,可以及時用來梳一梳。”……教授學生時,黃錫福總是把海絲文化和蟳埔女民俗融合進簪花的每一個步驟中,向學生娓娓道來。“漁女生活很是艱辛,簪花是蟳埔女對生活的態度,本地蟳埔女頭髮散亂著是不出門的,一定要把頭髮簪好,收拾漂亮才行,這就是一種向上向美的生活態度,也是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冀。”黃錫福表示:“作為蟳埔人,教授簪花是一種熱愛;作為一名老師,會有一種民俗傳承的使命感。就因為這樣,我堅持至今。”

從幼師到園長簪花圍“從娃娃抓起”

像黃錫福一樣,同樣感受到傳承蟳埔女民俗使命感的還有黃秀美。黃秀美家住蟳埔村的隔壁村後厝村,在閩南海洋文化的浸潤中長大。20多年來,她從東湖中心幼兒園蟳埔分園的一位老師變成了園長,始終不變的,是她傳承蟳埔傳統文化的初心。

(東湖中心幼兒園蟳埔分園將本土文化融入課程)

走進蟳埔分園,撲面而來的是傳統的漁家生活場景,像是來到了活化的蟳埔民俗文化博物館。八仙桌、各種樣式的滴水獸、織網工具、福船、老舊電視……讓這個幼兒園古樸而精緻。“這些都是從各個地方蒐羅來的,你看,這個滴水獸是從拆遷的房子上收來的,是不是很漂亮?”黃秀美一邊展示,一邊饒有興致地介紹著這些老舊物件的故事。“這些老物件營造的情境,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去激發幼兒了解過去的生活和傳統文化的興趣。”自然,這些老物件也是幼兒園最珍貴的教具。

除了環境的創設,在黃秀美的帶領下,幼兒園的課程也深入融合了本土文化。動手開海蠣、模擬漁人碼頭、模擬海鮮館、曬魚幹、探尋蟳埔村、手作簪花……無論是區域遊戲還是園本課程,都融入了蟳埔的生活和文化,讓幼兒在玩樂中對傳統漁民生活有了沉浸式體驗。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創編了不少原生態舞蹈《阮厝在海墘》《快樂蟳埔女》、童謠《梳頭頭髻圓》等,均獲得全國性獎項。“我們十分重視培養孩子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家鄉是一個人的根,有熱愛就會有創造力。”除此之外,為了讓老師和孩子們更加了解蟳埔本土文化,黃秀美積極帶領教師幼兒參加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她還帶領大家創新製作了蟳埔Q娃、簪花頭飾等文創産品。

黃秀美介紹,蟳埔民俗文化一度存在不斷遺失的情況,2001年創園以來,在創辦人葉原原的帶領下,幼兒園堅持以傳承蟳埔民俗文化為切入點,致力於社區、校園、家長共建共興,希望可以推動蟳埔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傳承發展。幼兒園組織成立了第一支蟳埔女合唱團、奶奶腰鼓隊,並帶著滿頭花海的她們走出蟳埔村進行展示,向外推介簪花圍等蟳埔文化。

拼流量搞創新又一批年輕人加入

正是許許多多如他們一樣的堅守和傳播,讓簪花圍、蟳埔女傳統服飾等蟳埔女習俗得以被世界看到。如今,走進蟳埔村,處處都是頭戴簪花圍的遊客。春節假期,簪花圍持續火爆,成為泉州文旅IP頂流。據統計,2月10日至2月17日,蟳埔民俗文化村遊客數達36.1萬人次。不僅在蟳埔村,如今,簪花圍的風潮已在多個城市盛行,成都的太古裏、杭州的小河直街等一些旅遊勝地都有簪花圍體驗館。

世界旅遊小姐全球總決賽、豐澤區影視文旅産業推介會北京專場、新加坡獅城國際電影節發佈會、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巴厘島2023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時尚周……蟳埔元素也越來越多地活躍在影視界、時尚界,蟳埔女的每一次亮相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而除了官方的活動外,還有很多民間愛好者主動將簪花圍向世界推介,如將簪花圍和蟳埔文化帶到法國埃菲爾鐵塔的胡婷婷,帶著爸媽來蟳埔體驗簪花的網紅“閒不住的阿俊”等等。

正在人們感嘆並體驗簪花及服飾之美時,創新也不斷迸發,傳統與時尚、歷史和現代的不斷交織,將綻放出更多元的魅力。前不久,“95後”泉州姑娘陳墨戴著別致的玻璃簪花圍走進大家的視野。玻璃簪花圍是她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300多片玻璃製作了近百朵花,再拼接而成的,她希望通過燈工玻璃這個小眾工藝和傳統文化的碰撞,可以將泉州的傳統文化帶向更廣闊的世界。

3月初,在2024年豐澤區“海絲·蟳埔”國潮非遺文化節——海絲國潮非遺文化時尚大秀的舞臺上,台灣設計師蔡美月將非遺閩繡技藝融入蟳埔女傳統服飾,生發出全新的時尚創想。而正在進行的“匹克杯”中國蟳埔女服飾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則聚焦蟳埔女傳統服飾,將結合最流行的現代設計元素,通過創新的方式重新詮釋蟳埔女傳統服飾,展現其獨特文化魅力和時尚藝術感。

文/龔翠玲 圖/莊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