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河北滄州:鹽鹼地上建起“果蔬倉”

發佈時間:2024-04-01 15:48:19 | 來源:河北新聞網 | 作者:袁錚 | 責任編輯:蔡得軍

3月27日上午9時,滄州市鹽山縣邊務鎮星馬村的鹽鹼地上,一道棚舍門,隔出兩片不同的天地:棚外大田,麥苗生長;棚內田壟,菜秧花開。

種植大戶祁德峰推開棚舍門,走進自家的果蔬大棚。他張羅著把大棚3層頂膜的內層膜撩開一道縫,給棚舍降溫,讓棚裏的溫度更適宜番茄秧苗生長。

(3月27日,在星馬村的大棚裏,菜農正在管護番茄秧苗。袁錚攝)

“這裡地下水鹽化度較高,土壤達中度至重度鹽鹼標準。俺們村經過近30年的實踐,打造了鹽鹼地上的設施果蔬種植基地。”祁德峰説,在鹽鹼地上搞好大棚果蔬生産,關鍵是用好“鹽隨水來,鹽隨水去”規律,減少水分蒸發。

春節剛過,祁德峰就在大棚裏種下了今年第一茬番茄秧苗。眼下,這些秧苗開始開花,正是春管的關鍵期。

村民刁桂香常年在這裡打工,對番茄秧苗管護十分熟悉。只見她穿梭在田壟間,嫺熟地翻看秧苗長勢,並修剪枝杈。

棚裏溫度、濕度較高,幹了一會兒活兒,刁桂香的額頭就冒出了汗珠。

“儘量把水‘鎖’在大棚裏,是這裡大棚種植的一個關鍵。”祁德峰説,他的大棚鋪設了3層頂膜,全年無露天開放作業,以減少水分蒸發。

幫助“鎖水”的,除了頂膜,還有地膜。大棚裏,黑色的地膜鋪設在一排排秧苗間。“澆水時就把水澆到這層地膜上。”祁德峰説。

隔著膜,水怎麼到達土壤裏?看記者一臉疑惑,祁德峰引導記者仔細察看地膜上的一個個孔洞。“這些洞都是我們特意戳出來的。”他説,水通過小洞慢慢滲到土壤中,起到持續淋洗鹽分的效果,而且有了這層地膜,水分蒸發少,也有利於減少種植層土壤鹽分和灌溉用水。

去年,邊務鎮專門邀請了省農林科學院、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到星馬村進行現場測土。結果表明,較當地普通大田,“鎖水”大棚種植多年後,土壤降鹽效果明顯。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劉澤勇表示,這種冷棚種植模式,適宜當地應用,建議做大做強相關産業。

現在,星馬村400多戶村民中,有一多半搞起了果蔬大棚種植經營。全村現有大棚近400個,種植番茄、黃瓜、生菜、葡萄等10余種果蔬近千畝,産品供應周邊縣市和京津市場。

為利用好更多鹽鹼地,邊務鎮依託星馬村鹽鹼地改良和農作物管護技術,吸納周邊9個村以“飛地”形式在星馬村流轉土地,建設果蔬種植園區,走出了一條“支部聯合、合作社聯營、收益聯享”的跨村抱團發展新路子。

(記者 袁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