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各地春耕備耕有序推進——夯實全年糧食穩産增産基礎

發佈時間:2024-03-29 16:00:05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劉 慧 李和風 | 責任編輯:晁亞婷

春播糧食面積佔全年一半以上、産量佔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産量佔主要口糧的近四成。眼下,春耕備耕正由南向北全面展開,田野一派繁忙景象。

高標準農田是主戰場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水稻生産的關鍵環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雁石鎮廈中村黨支部書記袁濤濤説,今年廈中村計劃種植312畝“福香佔”優質水稻,現在村民正在進行工廠化育秧。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秧苗克服低溫等不利影響,長勢良好。

農機是春耕生産的主力軍。八閩大地,智慧化育秧機實現育秧流水線作業;八桂大地,農民駕駛拖拉機在耕地;中原大地,植保無人機正在麥田上空噴灑農藥。今春預計全國將有2300多萬台(套)拖拉機、耕整地機具以及播種機、水稻育插秧機具、無人機等各類農機裝備投入生産作業。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3月21日,全國已完成春播糧食意向面積的4.4%。

高標準農田是春耕生産的主戰場,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促進增糧增效又增收。作為中原大糧倉,河南建成80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8%。河南省永城市益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坤説,省農科院資訊所科技人員前不久利用多光譜無人機,對麥田進行苗情遙感監測,目前小麥長勢整體情況好于往年。

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化、科學化、高效化服務,有效解決了怎麼種好地、土地細碎化、生産成本高等問題。

河北省柏鄉縣是全國小麥生産大縣,有農民合作社255家、家庭農場360家,縣域農戶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今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21.86萬畝,春管正有序開展。柏鄉縣金谷源優質小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清介紹:“目前合作社冬小麥服務面積3.5萬畝,已經完成春季小麥保墑鎮壓、促弱轉壯,正在做雜草防治,下一步做水肥管理。合作社通過集中採購降低農資採購成本,價格比市場價低15%左右。”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促進技術整合組裝應用和在地熟化推廣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真金白銀”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春耕。

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主體,是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的應用者和推廣者。山東省青島市組織1000多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利用1600架無人機,採用自動航測等技術,實時收集農田數據、監測土壤墑情,通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分析處理數據,繪製農田春管數字地圖,為農戶制定個性化春管方案。

牢牢掌握抗災主動權

中央財政日前下達8.3億元農業生産防災救災資金,支援各地積極應對相關農業災害、助力春耕備耕。全國春季農業生産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會議強調,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強化監測預警,健全部門聯合會商和應急響應機制,牢牢掌握抗災奪豐收主動權。

江西省崇仁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福良告訴記者,為減輕災害損失,該縣組建了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去年專門成立了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目前正推進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建設。下一步,將持續提升農機手應急作業技能水準和農機裝備水準,逐步形成覆蓋糧食生産鄉鎮、作業能力強的農機抗災救災應急作業服務體系。

據氣象部門預計,今年我國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澇重於旱,區域性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在應對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兩方面做足準備。在應對氣象災害方面,根據冬春氣候趨勢,提前研判部署,加強預警監測智慧化水準,進一步提升監測時效性和準確性。在防生物災害方面,將建立貫通國家—省—市—縣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網路平臺,實現病蟲監測調查資訊一體化監測、標準化採集、網路化傳輸。組建由20多臺昆蟲雷達組成的空中監測預警網路,對重大害蟲遷飛軌跡進行精準預判。 

(記者 劉慧 李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