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重慶“文創地標”掀起“夜校熱” :惠民可感可及 美好共創共用

發佈時間:2024-03-21 14:11:4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張霽雯 | 責任編輯:丁泉蓮

“想像一個打開的水龍頭,時間越長,水流越多,相當於曝光時間越長,進光量越多,畫面越亮......”3月18日晚上6點,重慶兩江新區金山意庫文創園3號樓內燈火通明,“小夜校”攝影課上,眾多剛下班的青年人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不時低頭記下重點。

實操環節,學員們紛紛拿起相機,就地取材拍攝。老師走到中間,給予一對一的指導和建議,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曝光三要素”之間的關係。

很快,1小時的課程結束了,許多學員仍意猶未盡。“我想拍夜景、拍星空,應該怎麼設置參數......”趙丁瑩一邊收拾筆電一邊與老師交流。除了拾起“吃灰”多年的單眼相機,從事招商運營工作的她還報名了合唱課等其他課程。“夜校是當代上班族的精神食糧,可以在純粹的學習中卸下工作壓力,熨平生活中的‘褶皺’,讓自己的每一份熱愛都閃閃發光。”她説。

在另一間教室裏,學員們在老師指導下,敲擊出多樣的旋律組合,手碟美妙音色婉轉流動,縈繞耳畔、回蕩心房,仿佛置身於浩瀚宇宙之間。

圖為學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敲擊手碟。 張霽雯攝

“空靈的聲音太治愈了!能洗滌人的疲憊和緊繃。”連上兩堂課的聶慕鴻興奮異常,“我希望把生活放在人生的‘C位’,上夜校是用下班時間把上班的辛苦全部覆蓋,給我久違的鬆弛感,讓我充實又專注,‘充滿電’後,以充沛的精力和更佳的狀態應對繁忙的工作。”

從攝影合唱到手碟吉他,從非遺製作到傳統竹笛,從色彩搭配到植物美學......立足個人技能、綜合素養、美育素養,“小夜校”豐富的課程內容正與市民多樣的文化需求“雙向奔赴”。

據悉,“小夜校”由金山街道、金山意庫、山外有山、小空間等單位共創,是兩江新區首家政府引導、市場運營、公益屬性的夜校。

“這間城市夜晚的‘會客廳’旨在搭建興趣社交平臺,面向老少中青提供學習場所,契合著人們拓寬視野、充實生活、自我提升的理念。”“小夜校”負責人薛萬鑫説,隨著報名人數的增加,將不斷拓展課堂服務範圍,優化課程服務品質。

薛萬鑫還提到,金山意庫就像一個大院子,開放、沒有圍墻,“庫民”們就是鄰居,“我們經常買早餐遇到,都會互打招呼、聊聊天。”

這正説明瞭,夜校開在園區,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

圖為金山意庫文創園。 金山意庫供圖

作為重慶“文創地標”之一的金山意庫已有290家文化藝術、設計創意和時尚休閒類企業以及個體入駐,搭建起傳播學習文化藝術的平臺,形成時尚休閒精品店與文化藝術業態共生融合的新消費場景。

2023年,園區啟動了公共區域更新共創計劃,依託縱軸、橫軸兩條主動線,在縱橫交錯間,將原有公區空間改造為運動社交活力場,用兩條“線”的更新,推動一個“面”的刷新。當街區場景共創完成,一動一靜的交互,還需要填補立體的內容,“小夜校”由此應運而生。

“作為平臺方,我們正不斷與園區主理人進行連結,有效擴充項目的師資力量。‘小夜校’成為青年人社交新場所,為園區的夜晚帶來人氣,拉動社群消費,還為區域夜經濟發展開闢出新模式。”蛇口招商金山意庫策劃經理劉思言表示,從嶄新的文創園生長為創意內容的策源地,園區共創共治的開放基因貫穿始終。

由此可見,該文創園是文化産業聚集發展和城市有機更新的試驗場,在激發産業創新、反哺于園區自我成長的同時,它正為所有人敞開文化藝術之門,讓優質精神文化産品資源觸手可及,以公共文化服務點亮美好生活。

(作者 張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