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中外音樂“活化石”在京遇知音,高雅音樂涵養城市藝術氣質

發佈時間:2024-03-18 16:58:01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韓軒 | 責任編輯:丁泉蓮

文藝復興時期的合唱藝術有多麼獨特?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古琴的記譜法有什麼特色?這些在高雅音樂中都門檻頗高的音樂品類,在北京卻擁有不少知音。近日,2024“紫禁城·古樂季”“中國古琴名家雅集”等多個演出系列在中山公園音樂堂開啟,受到樂迷追捧。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與藝術沉澱,北京展現出作為“演藝之都”的濃郁藝術氣質。

小眾音樂北京遇知音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果然是合唱界的‘天花板’,唱得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和聲居然唱出了管風琴的效果和環繞身歷聲!”聽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的演出,觀眾彤阿姨激動地在朋友圈分享感受,聊起這個創立於西方音樂界“古樂復興”運動中的合唱團,她如數家珍。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來京演出中山公園音樂堂/供圖 蘇冠名攝

在西方音樂的範疇裏,“古樂”相對小眾。在時間跨度上,它跨越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一般截至1750年巴赫逝世。大多數古樂團會用復原樂器,依照當時的樂譜和演奏法演繹當年的作品,形成獨特的藝術趣味,與後來古典音樂中大部頭的交響曲迥異。

這種自帶研究屬性的音樂品類在北京擁有不少樂迷。此次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攜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登臺,不僅吸引多位音樂院校的教授、圈裏的大咖紛紛前往,在樂迷群體中也引發極大反響。觀眾付女士小時候是楊鴻年合唱團的團員,此次慕名前來就很想看看“古早的合唱是什麼樣”;還有的觀眾曾學過合唱指揮,這次叫上了自己非音樂專業的朋友來聽,一場音樂會下來,兩個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

北京一向不缺和諧的觀演現場,高素質的觀眾往往給來京的藝術家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前,手風琴家馬切伊·弗龍茨凱維奇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繹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全程90分鐘的時間裏,音樂家只懷抱一台手風琴,一個變奏接著一個變奏地演奏,沒有間歇,更沒有主持、導賞和介紹。儘管這部作品有著“催眠曲”之稱,但全場觀眾皆聚精會神,哪怕年齡偏小的觀眾也不出一絲聲響,還有不少資深樂迷拿出了電子樂譜,演出中時不時翻看對照。當晚,臺上台下共用了90分鐘的浪漫。

馬切伊·弗龍茨凱維奇用手風琴演繹《哥德堡變奏曲》中山公園音樂堂/供圖 蘇冠名攝

多年藝術普及滋養觀眾

北京樂迷表現出的極高素養,離不開演出場館、藝術機構、在京藝術院校等堅持不懈的藝術普及,多年潤物無聲的滋養,讓高雅藝術之花悄然綻放。

今年是“紫禁城·古樂季”走過的第十個年頭,也是疫情後這一音樂季首次恢復。多年來,音樂堂會將古樂音樂會與講座配套舉辦,登臺的藝術家或業內專家會帶上巴洛克時期的維奧爾琴,或是羊腸弦的小提琴,給觀眾講解古早的樂器與音樂。

“北京有這麼多熱愛音樂的人,不同的聽眾有不同的追求,我們應該照顧到不同的喜好,也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負責人祝晶説,多年前的一次古樂演出讓她印象深刻,“那次我們賣出的票不到一千張,不是爆滿,但歌唱家帶來的40張CD,都沒等到演出之後,而是在演出前就全賣光了。”她一下發現,原來熱愛古樂的“鐵桿粉絲”很多,潛在的愛好者也可以慢慢發展,“我相信好的音樂一定會有觀眾。”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來京演出,藝術家在二層觀眾席演唱中山公園音樂堂/供圖 蘇冠名攝

在《愛樂》雜誌內容總監李崢看來,北京市場的演出方、經紀公司一直在深耕這片沃土,也讓古樂的受眾越來越多。至今舉辦26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也曾上演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初代歌劇,給觀眾打下良好的欣賞基礎。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在京藝術類高校,也時常開放講座和大師課,與市民共用藝術成果。“我們不回避地説,這些早期音樂藝術確實偏小眾,但它可以開闊觀眾的視野,讓觀眾更廣泛地接受多元的文化,對音樂文化的普及很有意義。”李崢説道。

音樂“活化石”凝聚傳承力量

中國音樂中也有古琴曲、泉州南音、敦煌古樂等古代音樂的“活化石”,當它們的傳承人、研究者亮相北京,也深受樂迷喜愛。

最近,彤阿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聽了一場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和女兒李蓬蓬帶來的講座,李祥霆現場示範多首曲目,坐在台下的她聽得如癡如醉。“幾年前在中央音樂學院的一次交流活動中,我見過李祥霆先生,他自己背著琴,我還和他打招呼。”彤阿姨説,這次看到84歲高齡的李祥霆由女兒扶著走下樓梯,那一瞬間特別想哭,“傳承”這個詞忽然蹦到她腦海中,“李祥霆先生是我們國家的古琴非遺傳承人,現在他女兒接下了這個擔子。”

就這樣,通過一場場音樂會、一場場大師課,藝術家的氣度感染了樂迷,樂迷再把這份感動分享給家人、朋友,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傳播,城市的藝術氣息愈發濃厚。在李崢看來,無論是中國古樂還是西方古樂,雖然看起來離今天的生活很遙遠,甚至有很多有待專業人士挖掘研究的課題,但普通聽眾也會和它産生共鳴,“這是一種帶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喜愛,是通過音樂對古老氛圍的追溯。”

(記者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