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新裝備讓“跑馬”愛好者“技”高一籌

發佈時間:2024-03-15 14:05:1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何亮 | 責任編輯:盧曉茜

3月3日,2024萬峰林馬拉松比賽在貴州省興義市桔山廣場鳴槍開跑,2萬名馬拉松愛好者參賽。

最近,溫度一路飆升。隨著氣溫升高的,還有人們“跑馬”的熱情。今年以來,福建省廈門市、雲南省曲靖市等地都舉辦了大型馬拉松賽事。其中,廈門馬拉松賽共有3萬名跑者參加,預報名人數超13.6萬,創下歷史新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跑馬”前,不少參賽者都會為自己選購專業裝備。艾瑞諮詢發佈的《2022年中國年輕人群運動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97%的跑步愛好者每月平均跑量超過100公里,他們大多擁有專業跑鞋、智慧手環等裝備。

近年來,在創新技術的助力下,“跑馬”相關産品持續迭代升級,不斷提升馬拉松愛好者的參賽體驗。

智慧運動手錶:

跑者貼身健康“顧問”

劉昊是一位有著17年跑齡的馬拉松愛好者。“以前,我主要是憑感覺跑。現在有了這個健康‘顧問’,我一般在比賽中會根據設備顯示的配速來調整自己的節奏。”他説。

如今,智慧運動手錶不僅可以定位、顯示配速、記錄運動數據、實時通信,還能夠監測用戶心率、血氧,幫助跑者更好地調整運動節奏。

在馬拉松訓練或比賽中,精準的軌跡定位對跑者而言非常重要。有的智慧運動手錶廠商創新採用懸浮式隱藏外置天線,將定位天線隱藏于聚合纖維材質的表耳中,同時支援主流衛星系統雙頻協同定位。該設計可以將智慧運動手錶的定位精度提升135%。

完成比賽後,智慧運動手錶會自動生成用戶的跑步路線。用戶在手機上打開對應App,即可將跑步路線圖發到社交平臺或分享給其他跑友。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智慧運動手錶還可實現精準離線導航。當用戶在野外長跑途中迷路且身處無信號環境時,智慧運動手錶依舊能夠進行精準導航。用戶可以根據導航指示原路返回,保障安全。

智慧運動手錶的功能還在不斷升級。比如,有的智慧運動手錶內置海拔氣壓計,當氣壓出現急劇變化,手錶會及時提醒用戶。

碳板跑鞋:

支撐足弓防止運動損傷

2019年10月12日,肯亞選手埃魯德·基普喬格以1小時59分40秒的成績在奧地利維也納跑完馬拉松,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全程馬拉松“破2”(突破2小時)的運動員。而他當時穿的碳板跑鞋,此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碳板跑鞋底嵌入了碳纖維板,厚底是其標誌性特點。在它出現前,人們普遍覺得,在跑步過程中,跑者越感覺不到鞋的存在,越能跑出好成績。故設計師在設計傳統跑鞋時唯一的追求就是輕,認為“輕薄=迅速”。但是,薄底鞋對腳部的支撐力較弱,不適合“跑馬”新手。“小白”跑者穿薄底跑鞋跑步,很可能造成腳部或踝、膝關節損傷。

碳板跑鞋裏的碳板是一種碳纖維複合材料,它有品質輕、彈性大、耐疲勞性能好等優點。最初碳纖維複合材料被應用於航空、航太等領域,後被用於運動鞋製造。“用這種材料可以起到穩定鞋體和支撐足弓的作用,還可以防止運動損傷。”國內某碳板跑鞋廠商負責人説。

面對多元化需求,部分企業不斷迭代碳板跑鞋。設計師讓跑鞋與智慧裝備互通互聯,實現跑步數據實時記錄、分析,讓跑步“有數可查”。跑者還可通過相關運動服務,獲得專業指導。

除了碳纖維,國內許多運動産品廠商還嘗試應用其他創新材料製作跑鞋。比如某企業用嵌段聚醚酰胺樹脂材料製作最關鍵的中底部分(鞋底和鞋身中間的夾層),使跑鞋具有更優的減震性能。

低溫冷療艙:

幫助賽後身體恢復

馬拉松比賽結束,參賽者在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比拼後,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損傷,此時需及時進行賽後恢復。近年來,一種新穎的運動恢復方式——低溫冷療逐漸受到馬拉松愛好者的歡迎。

進入液氮冷療艙前要做好一系列準備,除了體徵測量外,還要脫去厚重的衣物,但要戴好專用手套、穿好鞋子。冷療時頭部是外露的。

冷療開始後,艙內液氮汽化,逐漸“雲蒸霧繞”。大約15秒後,艙內溫度就降至約零下100攝氏度。液氮冷療艙使用一次要用掉25升液氮,艙內最低溫可達零下130攝氏度。一次冷療大約需要3分鐘。從冷療艙出來後,寒意很快消除,使用者渾身感覺放鬆,運動後肌肉的緊繃感也能得到一定緩解。

雖然冷療時艙內溫度極低,但不用擔心會被凍傷。治療開始後艙內充滿乾燥寒冷的氮氣。氮氣的熱導率僅為0攝氏度水的幾十分之一,故只要保證使用者在入艙時體表乾燥,其實際散失熱量不多。

為什麼低溫冷療艙能幫助運動者進行賽後恢復?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康復研究中心主任趙鵬告訴記者,運動者進入低溫冷療艙後,皮膚表面溫度迅速下降,皮膚受到寒冷刺激迅速向大腦傳輸信號;大腦在接收到低溫危險信號後,會向外週末梢神經發出指令,讓皮膚肌肉血管收縮,將血液分配至主要臟器以維持生命。

“當運動者離開低溫冷療艙,身體表面溫度升高,外周血管擴張,血液重新回到其中。這種變化可以促進人體血液迴圈,有效降低乳酸堆積。”趙鵬説。

(記者 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