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打開一扇“最美的窗”

發佈時間:2024-03-14 15:51:03 | 來源:福建日報 | 作者:李艷 | 責任編輯:盧曉茜

最近,一扇“最美落地窗”的故事,讓南京六朝博物館又火了。

3月5日,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講述的“最美落地窗”,讓人們關注到六朝博物館,知道了一扇窗“帶火”一座博物館的故事。

六朝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是在六朝建康宮考古遺址上修建而成的。其本身就很具觀賞價值,是全球著名的貝氏建築事務所的第一件“南京作品”。博物館展廳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往內,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建康宮城遺址,包括夯土城墻、包磚墻以及護城壕;往外,可以欣賞絕美的南京城市園林景觀,四季變幻,繽紛多彩。窗內是人文歷史,窗外是山水城林,古今交融,令人産生一種奇妙的時空錯落感,十分震撼。於是,去年,這扇“金陵最美落地窗”登上熱搜,也“帶火”了六朝博物館這一原本小眾的博物館。市民和遊客朋友紛紛來到“最美落地窗”前,打卡拍照,感受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匯。

宋燕講述的“最美落地窗”故事,很能引人思考。在“傳統文化熱”的當下,有很多博物館與大眾“雙向奔赴”的美好故事,正是從打開一扇“最美的窗”開始。

喜歡博物館文創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那款蠢萌蠢萌的“馬踏飛燕”玩偶,上市即售罄,搶都搶不到。人們由此認識了國寶級文物——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爭相前往甘肅省博物館觀展,飽覽青銅器之美。去年在網路上流行的“無語菩薩”,帶動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強勢出圈,讓江西景德鎮成為旅遊熱門目的地。不少遊客去了之後驚覺,“表情包”是真文物,中國陶瓷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這個春節假期剛開館的殷墟博物館,更因為一部“王子日記”,在網上引發了關於殷商文化討論熱,被網友們列上了打卡名單。

“王子日記”,其實是殷墟博物館新館內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殷墟博物館新館,是我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專題博物館。“王子”,商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兒子——“子”,特展通過百餘片甲骨文,講述了他的生平細節。雖然“王子”身處3000多年前的遠古,但日記讀來十分親切接地氣。“子其疫,弜往學”——“生病了,還要不要去上學?”展廳內這一編號為H3:553的刻辭卜甲,讓人看完忍俊不禁。遙遠殷商時代的“王子”,和生病了忙著寫請假條的現代人並無二致。生動鮮活的歷史畫面撲面而來,仿佛我們與3000多年前的古人,中間只隔著一片薄薄的甲骨。殷墟博物館新館內的4000件(套)青銅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四分之三以上是首次亮相。館藏展品可謂“豪橫”,但在展陳方式上,館方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從“美麗的窗”到“馬踏飛燕”,再到“王子日記”,我們真切感受到,一個藝術感的建築設計、一件別出心裁的文創産品、一種獨具匠心的展陳方式,就能在當下觸發一場“博物熱”,引發一場歷史文化潮流,形成人們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

這種“雙向奔赴”有多震撼,一組數據可以直觀感受。國家文物局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春節期間(2月10日至17日),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2023年接待觀眾3704.86萬人次)。其中,陜西、四川、江蘇、廣東、山東、河南、浙江、江西8省博物館接待遊客超過300萬人次。博物館成了春節假期文旅“頂流”,“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流行的文化休閒新方式,各地博物館“人從眾”頻現。

“人人都愛博物館”——這是我們樂於看到的現象。或許有人會説,一扇窗、一件文創産品就能帶火一個博物館(文物),這是偶然。但是,正如所有的意外都是蓄謀已久,所有的偶然之中也隱藏著必然。博物館受到人們的喜愛,文物受到人們的追捧,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有著傳統文化熱的大背景。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喜歡追國潮,喜歡逛博物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可見傳統文化元素的印記。

同樣以龍年春節為例,今冬街頭最流行的服飾,是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古典服飾馬面裙。從北到南,從河南洛陽到福建泉州,大小景點、廟會夜市,都能看到穿著馬面裙的美麗女性。各種搭配,各種花色,十分養眼,堪稱龍年最佳“新年戰袍”。在漢服生産銷售基地山東曹縣,今年以馬面裙為主的拜年服飾銷售額超過了3億元,數字驚人。

馬面裙流行風,甚至還帶動觀賞博物館馬面裙的風潮,山東博物館的明代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粧花鍛裙、蘇州絲綢博物館裏的清代黃色暗花綢繡花馬面裙、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清代紅色暗花綢繡人物地景紋魚鱗馬面裙……都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在各大網路社交平臺上,人們毫不吝嗇各種溢美之詞,驚嘆古人的審美和工藝,將欽佩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追捧國潮,渴望與博物館實現“雙向奔赴”。但既然是雙向的奔赴,就意味著不會是單方面的熱情。對於“人從眾”這潑天的富貴與流量,博物館要怎樣接穩了,可是考驗“真功夫”的。

於是,就有了六朝博物館的“最美落地窗”,有了甘肅省博物館蠢萌而暢銷的“馬踏飛燕”,有了殷墟博物館別出心裁的“王子日記”。“最美落地窗”,是一座具形的窗,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而文創産品和特色布展,是一扇扇無形的窗,吸引著人們去了解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歷史與文化。無論具形的窗,還是無形的窗,背後蘊藏著的,都是博物館的匠心,是在盤活文化、文物活態化方面所下的功夫。我們通過這些活態化展示的文物展品,看見中華民族深邃悠遠的歷史,看見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

方寸之間覽千年。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文物,是珍品和古董,但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故事的講述者、情節的演繹者。“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就意味著,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還要對它們進行細緻的整理與研究;“挖掘好”它們背後的故事,“闡釋好”它們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因為真正的活態化傳承與發展,是要讓博物館的文物能夠親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在公共教育領域驅動國家文化發展,助力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

盤活文物資源,讓文物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成為人們觸碰歷史、感受文化的美麗窗口,還需要在文物展陳的理念和方法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讓文物“走”出展櫃,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互動式觀感;需要通過新模式、新玩法、新技術,賦予古老的歷史文物更多新的表達,在文物中見史、見人、見精神。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為什麼那麼受歡迎?正是因為該片內容跳出了傳統器物學和考古學的解讀思路,通過透物見史、見人、見精神的方法,講述了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文明密碼及其傳奇故事。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傳統文化熱的當下,期待著有更多的博物館,能夠打開一扇扇美麗的窗。透過窗戶,讓人可以觸碰悠久歷史的奧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找到與千年民族之魂的聯結。

(作者 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