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領銜 “詩詞文化”熒屏再當紅

發佈時間:2024-03-13 10:54:41 | 來源:西安晚報 | 作者:孫歡 | 責任編輯:盧曉茜

(《2024中國詩詞大會》第一期海報節目組供圖)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3月10日晚,備受矚目的《2024中國詩詞大會》終於登上熒屏,迅速引發了高收視率和網端熱議,記者則在3月11日採訪多個電視頻道編播部門了解到,繼總臺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引發的“詩詞熱”之後,今年,有大量“詩詞”綜藝節目或已在播出,或正在錄製、後期製作中,期待和觀眾見面。

“‘詩詞’再度在熒屏文化節目中成為主題熱潮,緣于它引發我們共同的文化共鳴和文化記憶,也緣於時代的召喚。”陜西省詩詞學會會長孟建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

“中國詩詞大會”歸來

盡展中華美更有國際范兒

10日晚在央視一套開播的《2024中國詩詞大會》,甫一亮相就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新鮮感”——運用AI、虛實交互等技術手段,融合動畫和真人演繹、虛擬呈現等多種手法,首期節目不僅讓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中的九色鹿“活”了起來,更以其為題,引出“周穆得同狼,秦人指為馬”的詩句,又導入“雨中耕白水,雲外劚青山”,展現百姓在春天耕作的場景,並由此觸發與當期主題“春天”有關的諸多闖關“考題”。

陪伴觀眾走過近十年歲月,新科技的融入,讓最新登場的《2024中國詩詞大會》對中華詩詞的視覺化、沉浸式表達更加生動。而另一方面,這檔詩詞文化節目也保留了不變的“老配方”——除了觀眾熟悉的大會賽制外,在嘉賓和選手的交流間,相關詩詞內容的情感內涵依舊被充分解讀:首期節目中,從西藏林芝的秀美風景,到哈尼族“長街宴”的熱鬧非凡,從“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別致情境,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情感共融,節目讓詩詞所凝練的中華傳統文化生活美學,淋漓盡致地呈現。

記者從節目組了解到,在首期節目後,《2024中國詩詞大會》將每週一期播出,萃取提煉“多彩、勇毅、山河、相逢、寒暑、風味、先生、燈火、在路上”等主題,盡展中華民族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也讓受眾在滿滿詩意中沉浸于燦爛瑰麗的“中華文明長廊”。此外,今年的詩詞大會百人團除了少兒團、青年團、百行團、親友團外,還新設立詩詞國際觀察團,借助外景出題的方式向受眾呈現中國不斷擴大的“國際朋友圈”,也讓中華詩詞的魅力輻射到更廣闊人群。

多檔詩詞節目“已在路上”

科技助力讓詩詞“更好看”

不僅《2024中國詩詞大會》引人關注,篇幅短小卻流傳廣遠,且擁有文學、歷史、音樂、藝術等N種“打開方式”的詩詞,今年深受各節目製作方的青睞,成為不少文化節目的內核。比如今年初以“江河萬古流”為主題登陸CCTV-1綜合頻道的《詩畫中國》第二季,就以祖國的江河文脈為線索,以詩畫為載體,節目融入3D投影技術、AR沉浸式舞臺、CG數字影像技術等新科技,號召全民參與共創詩畫。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通過再現八位文化宗師的人生故事,深挖古詩詞背後的名家故事。在跨年播出引發熱議後,《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浙江篇目前已正式開機,將通過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XR創新呈現,繼續揭秘一代詩詞宗師磅薄跌宕的人生故事。

此外,還有主打沉浸式高校詩社詩詞知識比賽《熱血詩社》,《百家講壇》特別專題“詩詞大先生”,中英文雙語詩詞文化節目《千古名篇》,跟隨主持人在唐詩悠悠中打卡寶藏城市的《吟唐詩誦中國》……都在與觀眾見面的路上。

“我們常説人要葆有一顆‘詩心’,這也許是詩詞類節目在所有文化節目中更能打通職業、年齡等壁壘,擁有廣泛收視人群的原因——詩詞講究的是‘心靈相通’,它能啟發人類情感、心智,豐富人們對世界感知的能力。”劇評人王小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前幾年,詩詞綜藝曾因發掘出傳統文化的大眾表達新方式而火爆熒屏,而今年它的熱度再度上漲,我認為從某種程度緣于科技力量的進步與助力,打通了技術壁壘——從總臺春晚的‘山河詩長安’篇章就能看出來,伴隨虛擬技術愈加成熟,大量穿越式、沉浸式的詩詞場景能夠被栩栩如生地展現,這讓詩詞節目能夠表達的方式和內容都更多了,也更好看、有趣了。”

從熒屏內到熒屏外

愛上詩也要“讀懂詩”

“‘詩詞熱’背後是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當親近詩詞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潮流,成為今天年輕人追求的一種新風尚,我認為詩詞文化節目的火熱是一種必然。”陜西省詩詞學會會長孟建國3月11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活”起來,不斷融入現代生活。而在其中,篇幅短小的詩詞以精準的表達、高度的思想屬性和情感屬性回應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孟建國説:“詩詞,特別是古典詩詞兼具意境美、音律美、語言美,它們的創作者生活的年代也許和我們有距離,但其中表達的情感,能讓人産生共鳴,人們也依然能在那些精闢、精煉、優美的語句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

孟建國認為,熒屏中的文化節目,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新形式的多種表達,讓詩詞的敘述美實現“可視化”表達,更好地與當代觀眾産生“精神共鳴”,“這些節目在內容創作層面上用別具一格的創意激活了文化傳承的密碼,極大促進傳統優秀詩詞與人民精神需求的結合,也讓現代詩人的作品以更快捷、更廣泛的形式被傳播,它們激發著文化創造和創新的火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煥發出別樣光彩。”

從熒屏內到熒屏外,詩詞的熱度在不斷延續,但孟建國也建議,觀眾們可以在觀看豐富多彩的詩詞節目後,多做一些額外的“功課”,“愛上詩,也要‘讀懂詩’,這樣才能更好地感受詩詞中的奧妙,感受詩詞就是生活的美妙。” 

(記者 孫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