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科普

關注“脆皮青年”自嘲背後的真問題

發佈時間:2024-03-11 17:04: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劉昶榮 | 責任編輯:盧曉茜

“脆皮年輕人”這個詞已經從去年流行到了現在,不少年輕人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脆皮”經歷:小跑著去拿外賣,結果腿抽筋了;伸個懶腰,結果脖子給扭了;打個哈欠,下巴給脫臼了……

記者梳理“脆皮年輕人”的相關新聞後發現,這個詞引發關注的源頭是鄭州一家醫院的急診科在一個月內收治了1700多名18-25歲的年輕人,有外傷、腹痛、胸悶、過度換氣綜合徵等。

當年輕人在自嘲“脆皮”時,其實也是在表達一種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有不少代表委員也表達了對年輕人身體健康的關切,併為此帶來了相關的提案、建議。

“脆”在心腦血管、頸椎和心理

全國政協委員姚衛海是北京中醫醫院的急診科主任,已經在急診工作了36年。當被問到印象深刻的年輕患者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三四十歲的腦梗、心梗患者,他們中有的人在吃飯過程中站起來拿東西,忽然栽倒,再沒有醒來,也有的人喝酒正在興頭上,忽然胸口疼痛,被緊急送到醫院……

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的趨勢確實存在。2023年,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曾表示:“拋開一些猝死的個案不談,我們在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患者的調查中,發現他們首次發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

一些反覆來醫院的患者,讓姚衛海印象深刻。這些患者往往有胸悶、心慌、出汗等症狀,看起來很像是心臟方面的疾病,卻檢查不出病因。經過排查,發現這些患者往往有心理方面的疾病,身體的不舒適是心理疾病的軀體化表現。

姚衛海的這個發現其實並非個案。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門診部主任、主任醫師鐘燦在全科門診遇到了不少因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不同臨床症狀的患者。除了胸悶、心慌、出汗等症狀,鐘燦説,還有和胃腸道疾病相關的噁心、嘔吐等臨床症狀。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患者中有不少是青少年。這些年輕患者比較常見的問題有胃腸道疾病、頸椎病。年輕人胃腸道疾病的誘因除了心理疾病外,飲食不規律也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影響胃動力,進而改變腸胃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頸椎病也是鐘燦門診中年輕患者的常見病,頭痛、頸部酸痛、頭暈、失眠是這些患者的常見症狀,勞累或焦慮會誘發或加重這些症狀,鐘燦記得,最典型的是一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白天工作時一直坐在電腦前,晚上回家後還玩電腦遊戲、看手機。接診之後,鐘燦耐心地與患者和家屬溝通,沒有給這位患者開藥,讓他在家人的監督下,強制減少電腦、手機的使用時間,堅持一段時間後,症狀明顯緩解。

幫助年輕人不“脆皮”

談及年輕人“脆皮”的原因,胡盛壽指出,近些年來我國居民膳食中,全穀物和豆類的比例持續下降,而脂肪攝入和供能佔比不斷上升。與之相伴隨的是,居民主動鍛鍊整體不足,工作中久坐的時間比例越來越高,體力活動水準有明顯下降趨勢。此外,年輕人還面臨心理壓力大和睡眠不足的問題。

針對上述原因,已有不少專家倡議年輕人應該改變生活習慣,通過健康飲食、增加運動以提高身體素質。然而,讓年輕人不“脆皮”不能只依靠他們的個人自律,多位代表、委員從國家政策層面也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汪道文建議,應該建立高血壓防控的法律法規,通過更為強有力的措施來推動這項工作,僅僅靠醫生隊伍的科普是不夠的。

在臨床工作中,汪道文遇到了不少高血壓患者,他們拒絕服用降壓藥,轉而採用一些打著中醫幌子的偏方,比如每天吃半斤“野芹菜”。這不僅耽誤了高血壓的防控,還有可能對身體産生其他健康威脅。

記者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變成“中醫粉”。推拿科擠滿年輕人、中藥房配酸梅湯等現象一度火爆網路。

“拳打臥牛之地”,姚衛海説,八段錦是中醫中可及性很強的一種鍛鍊養生的方法,只要有一頭牛臥的地方,就可以鍛鍊身體。除此之外,五禽戲、太極拳等也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渤海大學的學生路旺説,身邊有不少年輕人喜歡用刮痧、針灸、艾灸等中醫技術調理身體,還喜歡用保溫杯泡枸杞、可樂加黨參等方法“朋克養生”。在路旺看來,“脆皮年輕人”像是一種可以引發年輕人共鳴的自嘲。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今年的建議中所指出的,當前我國民眾從以滿足溫飽、疾病治療為中心的傳統健康需求轉向以疾病預防、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等多層次、多元化和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藥食同源保健食品是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防治慢性疾患和健康管理關口前移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發揮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內容。

枸杞、黨參等都是藥食同源保健食品的代表  ,張伯禮建議對藥食同源保健食品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明確列出不能作為藥食同源保健食品的負面清單,加強藥食同源保健食品的文獻、臨床及社會應用狀況的調查分析和評估。

和“負面清單”管理不同的是,姚衛海今年聚焦中醫藥文化的“正面傳承”。他在提案中建議,應該做好“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頂層設計,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實現中醫藥知識與現有課程的有機融入,教育青少年學會傳統中醫藥的預防方法,增強青少年對中藥文化的興趣,讓中醫藥文化教育邁上新的階梯。

針對年輕人中並不少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鐘燦認為在青少年階段就應該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工作,她建議,逐步構建完善的青少年心理服務體系,由教育部牽頭設立“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國家衛健委新成立的“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協同合作,構建面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服務體系框架。

正如鐘燦在她提交的建議中所寫的:“少年強則國強,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疾病早期干預治療水準,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記者 劉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