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新研究:水果做成“幹”,癡呆風險高出4倍

發佈時間:2024-03-06 14:44:12 |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董長喜 | 責任編輯:蔡得軍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癡呆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發病率已超過心血管疾病,並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死因、我國居民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每年新增約有1000萬例。儘管科學界投入了許多精力,目前仍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案來預防或治愈阿爾茨海默病。近日,廣東省産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水果幹攝入量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水果幹的攝入對阿爾茨海默病有促進作用;與攝入水果幹較少的人相比,攝入較多水果幹的人癡呆發病風險高4.09倍。該研究論文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預防雜誌》上。

這是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一種基於遺傳變異的統計方法)。研究人員對英國生物銀行和芬蘭數據庫的部分數據進行了分析,樣本量為342499例,探討了新鮮水果攝入量和水果幹攝入量對阿爾茨海默病易感性的因果影響。研究所指的新鮮水果包括蘋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幹則包括李子幹、杏幹、葡萄乾等由新鮮水果經過脫水製成的食品。

研究發現,水果幹攝入量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顯著且穩健的因果關係,水果幹的攝入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高4.09倍,但新鮮水果攝入量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沒有潛在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個利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來分析新鮮水果攝入量和水果幹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關係的研究。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對此採訪了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他指出,上述結論可能與水果和水果幹中的多酚含量有差異有關。多酚通過減少自由基的産生、促進內源性抗氧化能力和上調抗氧化保護酶來發揮其抗氧化作用,對認知障礙有益。這項研究結果加強了水果幹攝入量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之間存在正向因果關係的證據,表明水果幹的攝入對阿爾茨海默病有促進作用。

相比新鮮水果,水果幹的維生素類會大大流失;部分油炸脆片類水果幹在油炸過程中,不但維生素C等營養素被破壞,脂肪過度氧化,還可能産生反式脂肪酸和致癌物;果脯和蜜餞類水果幹則添加了很多糖,或者加糖並加油,加糖並加鹽等,均對健康不利。

孫永安説,這幾年,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有一些新的進展,例如去年,侖卡奈單抗在美國獲批,今年1月中國也批准了侖卡奈單抗的使用,這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領域是一個全新的突破。但是,任何疾病,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研究普遍認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延緩或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科學研究發現,MIND飲食對延緩老年癡呆的發生有積極效果。

MIND飲食模式最早由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資助,並在2015年公開發表的飲食模式。一項針對芝加哥地區健康居民的研究發現,堅持這一飲食模式的人,比不堅持的人大腦要年輕7.5歲。MIND飲食主要是鼓勵多吃10種食物(綠葉蔬菜、非綠葉蔬菜、漿果、堅果、橄欖油、全穀物、魚、豆類、禽肉、紅酒),盡可能少吃5類食物(黃油、乳酪、紅肉、煎炸食物、糕點和糖果)。

孫永安指出,在目前沒有有效藥物的情況下,如何預防癡呆的發生就很重要。根據2021年《柳葉刀》雜誌刊登的《關於癡呆的預防、干預和招呼(2020)報告》,應對癡呆有12個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包括缺乏教育、高血壓、肥胖症、抑鬱症、缺乏運動、聽力障礙、吸煙、糖尿病、缺乏社交、過量飲酒、頭部受傷、空氣污染等。如果一生做好這12大因素的控制,可以減少40%的癡呆發病風險。孫永安提示,做好以下三點也可以預防癡呆症的發生。

1.預防心血管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是阿爾茨海默病公認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如果出現過3次或以上的中風,人的記憶力就會明顯下降,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將成倍增加。而中年是預防老癡的關鍵期,所以從40歲開始就要積極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2.勤動腦多社交。人的大腦需要經常使用才能維持正常的功能,不動腦可能會加快大腦退化速度。建議平時多做些益智健腦的活動,比如閱讀、打牌、下棋等,能防止大腦功能下降;日常社交活動的品質和數量也與阿爾茨海默病和相關癡呆症的發病有關,孤獨和社交少會導致老年癡呆症發病風險上升。

3.保持良好睡眠。長時間睡眠不足也會損傷大腦功能,充足的睡眠則能讓大腦得到良好休息,建議平時習慣熬夜的人應改善作息,早睡早起。

(文/圖 記者董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