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中國農民畫:鄉土裏“種出”的藝術繁花

發佈時間:2024-03-06 14:44:12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繆超 | 責任編輯:蔡得軍

《春日牛耕圖》描繪出一家四口在梨園耕作的春日畫面;《撈魚河春日風光》圖畫九條滇池金線鲃,寓意長長久久、年年有餘;《傣族婦女蕨菜採摘圖》以粉色作為主色調,似乎不像一位古稀老人會使用的顏色……

這些不求形象逼真,構圖不受透視原理約束,隨意奔放、拙中藏巧的中國農民畫,被國際咖啡品牌星巴克選中,在“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的春天裏印刷在咖啡紙杯上,土中有雅,春趣盎然。5日,上述作品的部分農民畫家在雲南昆明舉行分享會,並接受記者採訪。

(圖為農民畫家展示她們被印在星巴克咖啡紙杯上的畫作。劉冉陽 攝)

“左手鋤頭,右手畫筆。”今年52歲的農民畫家卓麗萍生活在千畝梨園環抱的昆明呈貢小營村。每當春風拂過,梨樹挂滿白花,農民樹下犁地,播種蠶豆、玉米。她創作的《春日牛耕圖》源自於20多年前的春耕回憶,“那時有一頭胖胖的牛,只需輕輕吆喝,牛就開始勞作,善通人性的小狗相伴左右,辛勤的丈夫耕種,年幼的孩子嬉戲打鬧,盛放的梨花如白雪般輕軟……”

農民畫是中國特有畫種之一,始於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製的吉祥圖畫,還源於為服飾刺繡繪製的圖案。

卓麗萍繪畫技巧最開始是跟著奶奶學習,她奶奶常刺繡圍裙、做繡花鞋,刺繡前將花鳥蟲魚圖案畫在布料上。“其實,這是大部分農村婦女必須掌握的技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漸形成陜西宜君、安徽蕭縣、江西永豐、上海金山等農民畫鄉。後來,中國各地鼓勵支援生活在農村、牧區、漁島的人們創作農民畫,以自我方式記錄對時代的感受。

(圖為農民畫家向觀眾介紹她們的畫作。劉冉陽 攝)

雲南石林、官渡、馬關、呈貢等地相繼聘請專業畫家開設培訓班,為喜愛繪畫的農民傳授專業技能。呈貢文化館從1993年起開設培訓班,“我在培訓班裏創作的梨園畫,獲得當年呈貢繪畫比賽一等獎。”卓麗萍為此高興了一整年。自此,農忙勞作,農閒作畫。

那次一等獎,還為她帶來獎金50元(人民幣,下同),“當年1元錢,夠買1公斤豬肉。”多年來,卓麗萍創作出近百幅畫,市場價從最初100元漲至如今最高6000元。但她從未統計過賣畫總收入,“我從中獲得快樂,也讓看客感到快樂,這就知足了。”人們喜歡農民畫,正因其中流露出的自然美,讓欣賞者不知不覺感受到畫中美好的生活,身心都是愉悅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環境、氣候、風俗民情各地不同,農民畫的表現手法也不同。《傣族婦女蕨菜採摘圖》的作者郗發顯是一名來自雲南騰衝的傣族,他告訴記者,春天萬物復蘇,但對於騰衝來説,卻是個相對貧乏的季節。“此時的蔬菜剛剛種下,菌子、水果還未成熟。反而是山裏的野菜蕨菜,正生機盎然。”

過去,每到春天,騰衝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到山裏挖採蕨菜,這是他們關於春天的集體記憶。採蕨菜是個累人的活,年近古稀的郗發顯卻選擇了粉色作為畫作的主色調。他解釋道,農村有句諺語“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種田是個苦勞作,但有苦才有甜,“粉色是一個快樂的顏色,我希望用粉色向大家表達和傳遞春天的快樂與幸福。”

縱觀農民畫,多以勞作為題材,處處帶著中國農民的能量感和人生態度:汗水換來的幸福才有價值。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民族美術藝委會副主任羅江説,農民畫家們用樸實的繪畫語言,大紅大紫的色彩,簡潔明快的風格,寓意深刻的主題,生動地記錄了社會歷史變遷。這從鄉土裏“種出”的藝術繁花,如今成為中國民間鄉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 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