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科普

以古代名人命名的北京衚同

發佈時間:2024-03-06 14:44:12 | 來源:科普時報 | 作者:嵇立平 | 責任編輯:蔡得軍

(魯班衚同。呂鐘 攝)

衚同京味兒

北京衚同形成于元朝,延續于明清至民國,星羅棋佈,正如老話説:“大衚同三千六,小衚同如牛毛。”衚同名稱也是包羅萬象,且每條衚同都有歷史掌故,比如以古代名人命名的三條衚同。

以魯班命名的魯班衚同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他不僅是能工巧匠,而且是出色的發明家,據《物原》等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如曲尺、墨鬥、鉋子、鑽子、鋸子等工具,傳説都是他發明的,被世人尊稱為“八大作”(即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畫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祖師爺。

魯班衚同原位於北京東城區龍須溝附近,北起珠市口東大街,南至西曉市街,長約一里地。1933年《北平地名典》稱之為魯班館衚同,因為這裡曾經有一座供奉魯班的公輸子祠(魯班廟)。清末東曉市一帶瓦木行業集中,居民也多為瓦木工匠,為紀念行業祖師魯班,眾廠及工匠集資建起了魯班館,在館中院落的正殿供奉黑髯紅袍的魯班爺。民國時期,魯班館已是木、瓦、石工等行業祭拜祖師爺、行業集會、行業管理的中心。

1958年,魯班祠被全部拆除,魯班衚同的北半段也被拆掉,隨後,衚同徹底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金魚池東區一片現代住宅樓和“承傳美術館”大院。

以蒯祥命名的蒯侍郎衚同

蒯(kuǎi)侍郎衚同是以明代著名建築設計家蒯祥命名的,侍郎是他的官職。

蒯祥是蘇州吳縣香山人,自幼隨父學藝,通計算用料和榫卯技巧,名揚業界,出任“木工首”。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大規模營建北京城池宮殿,在全國徵召能工巧匠,蒯祥應召進京,隸屬工部,參建天安門及諸宮大殿。蒯祥技藝精湛,“能目量意營,準確無誤,指揮操作,悉中規制”,從工匠領班升為工部營繕所丞,後官至工部左侍郎,食從一品俸。明正統年間(1436—1449),蒯祥負責重建故宮三大殿,“凡百營造,祥無不矛,正統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諸司,效勞尤多”。明代《憲宗實錄》中評價蒯祥:“為人恭謹翔實,雖處貴位,儉樸不改。常出入未嘗乘肩輿,既老,猶自執尋引指使工作不衰。”其著作有《蒯祥營造圖籍冊》,在建築史上頗有影響,素有“蒯魯班”之稱。

蒯祥生前的居住地離紫禁城建築工地兩公里多,因其官職名被稱為蒯侍郎衚同,即後來北京火車站附近的蘇州街一帶。因時代變遷,蒯侍郎衚同逐漸湮沒,只留下了衚同名。

以鄭和命名的三不老衚同

三不老衚同位於西城區北部,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棉花衚同,全長273米。因明初三保太監、著名航海家鄭和府第就在該衚同6號院而得名。

鄭和本姓馬,小名叫三保,回族人,曾任內宮監太監,因追隨明成祖朱棣屢立戰功,賜姓鄭。鄭和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七次率龐大的艦隊遠航西洋,歷時28年之久,“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餘裏”,最遠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他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和最先進的航海技術,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是名副其實的航海家。梁啟超評價:“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1997年,美國《生活週刊》曾評選出“千年對歷史影響最大的100人排行榜”,鄭和排在第14位。

明代,人們稱鄭和所住衚同為“三寶老爹衚同”。“老爹”即對長者或權勢者的尊稱。“三寶”特指“馬三寶”,即鄭和原名。後來由於北京土話快讀和語流音變,逐漸將“爹”字省略,就變成“三不老衚同”了。

鄭和故居已毀,而衚同尚存。

(作者 嵇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