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春回大地 詩意驚蟄

發佈時間:2024-03-05 17:03:14 | 來源:陜西日報 | 作者:張軍朝 師念 | 責任編輯:蔡得軍

春雷一聲響,萬物復蘇始。每年農曆正月底或二月初,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驚蟄節氣開始。驚蟄節氣多在農曆二月初,所以又叫“二月節”。

(二月二十七日,在西安市長安區王莽村,技術員吳俊松在果園修剪樹枝。師念 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在這個時節,天氣轉暖,春回大地,漸有雷聲。所謂“驚蟄”,指的就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蟄伏了一個冬季的生物,蝙蝠、青蛙、蛇等冬眠的動物及各種蟲類開始甦醒,河水完全解凍,草木開始萌發。這個時節,農事活動漸多,麥苗、油菜煥發出勃勃生機,果園管理進入關鍵時期。

歷代文人墨客把驚蟄看作春天最具生命力的節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3月5日,甲辰龍年的驚蟄,讓我們跟隨唐詩中先賢的筆觸,徜徉在三秦大地的春日中。

白居易:正月已聞雷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聞雷》中的詩句。春雷驚醒了沉睡一冬的動物,喚醒了寂寥的枯草,也給詩人帶來一絲觸動,讓他看到了大自然在一片枯寂中潛蓄生機的巨大力量。

白居易是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後又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經歷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等8位皇帝。他的曾祖父白溫在長安任檢校都官郎中時,將家從韓城遷至下邽(今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

2月26日,正月十七。雖離驚蟄還有幾天時間,但相比雨水前的景象,春天的氣息更加明顯。關中大地的田野裏,已不見任何積雪,渭河岸邊的麥田完全變綠。

下邽鎮城南村的村民張德勝種植了13畝紅提葡萄、7畝陽光玫瑰。最近,他剛為果樹修剪掉不需要的枝條。春日的樹枝已不再像冬天那樣幹硬,剪開後能明顯感到充足的水分。張德勝説,這類現象叫作“上流”。

下邽鎮是名副其實的“渭北第一鎮”。它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下邽鎮三賢廣場上,佇立著唐代詩人白居易、唐代大將軍張仁願、北宋政治家寇準的雕像。

問起白居易的生平,許多村民張口就能説出許多故事,背誦出許多白居易的詩歌。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白居易描寫下邽的詩歌《下邽莊南桃花》——

村南無限桃花發,唯我多情獨自來。

日暮風吹紅滿地,無人解惜為誰開。

白居易一生留存詩作3800余首。據考證,他在下邽時所作和懷念下邽時所作的詩文達264篇。

與白居易筆下的“無限桃花發”相比,如今的下邽人雖然仍在經營果園,但所經營的果子已從桃子變成了葡萄。下邽鎮位於臨渭區北,有耕地11.8萬畝。下邽鎮是全國有名的鮮食葡萄生産基地,被評為“中國葡萄之鄉”,葡萄種植面積達6.8萬畝;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68萬元,僅葡萄産業一項就佔70%以上。

驚蟄前後的葡萄園管理對當年的葡萄生長非常重要。記者看到,園中的果農正抓緊時間將枝蔓固定在果架上,修剪枝條、培土施肥。

為從小培養孩子們對農業文化的認知,臨渭區經常利用二十四節氣舉辦相關活動。最近,全區多家幼兒園精心設計了勞動實踐課,如觀察因氣候變化而出沒的小昆蟲,舉辦“抓昆蟲”戶外遊戲、親子踏青等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驚蟄節氣裏大自然的變化。

韋應物:一雷驚蟄始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這是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韋應物《觀田家》中的詩句。《觀田家》是詩人所寫的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五言古詩。一場細微的春雨過後,百草充滿生機,隆隆的春雷聲告訴人們,驚蟄節令來臨,一年的耕種從此時開始。年輕力壯的人都忙碌在田野,將麥場整理成了菜地,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後,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驚蟄春耕圖。韋應物是陜西長安韋曲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潏河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大峪,曲曲彎彎流經長安區的10多個街道(鄉、鎮)。其中,杜曲、韋曲、王曲皆因河道彎曲而得名。潏河流經的長安城南因為有韋姓人聚集,故名“韋曲”。從漢至唐,長安出宰相60多人,22位出自長安韋氏家族,11位出自杜氏家族。韋應物的墓誌,近年在長安韋曲被發現,楷書30行,滿行30字,記述了詩人浪漫曲折的人生經歷。

2月27日,記者在潏河看到,解凍後的河水清幽微瀾,河岸的柳樹已經長出嫩芽。樊川公園依河道而建,不少市民在這裡散步曬太陽。

樊川是潏河沖積而成的一片平川,位於西安城南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自漢唐起就是城南勝景,有“小江南”之稱。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杜牧都曾在樊川長住。

杜牧晚年居樊川別墅,後世稱其“杜樊川”。他也曾寫過一首描寫驚蟄時節的詩歌《村行》——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徵衫,主人饋雞黍。

春半(驚蟄)時節,詩人經過一處村莊,田園裏的桑樹已經長出了嫩芽。和風吹拂著依依垂柳,點點細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著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著紅裙的少女隔著籬笆偷偷張望。詩人走進農家脫下半濕的衣裳,準備享受主人的饋贈。

整首詩以簡潔、清新的語言,通過細節描寫和意象表達,展現了鄉村春天的美麗景色和寧靜的生活氛圍,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鄉村生活的美好。

元稹:韶光大地周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驚蟄二月節》中的詩句。

驚蟄時節,韶光顯現,大地回春。桃花就像蜀錦一樣多姿多彩,絢麗綻放;天空翱翔的老鷹知趣地離開,取而代之的是樹梢上飛來的春鳩。春日美好的時光,爭相催促著萬事萬物,那些萌發的幼芽將會很快地長高、長大。人們為了生計,走進田間地頭耕種。

詩人為我們精彩描繪了驚蟄的物候現象: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即桃花盛開、黃鸝始鳴、斑鳩求偶。

元稹,字微之,祖籍河南洛陽,在陜西鳳翔長大。唐朝中期,家住長安韋曲的太子少保韋夏卿將自己的女兒韋叢嫁給名不見經傳的元稹。元稹早年時運不佳,韋叢義無反顧地跟隨。韋叢生前十分仰慕元稹寫的詩,但是,元稹卻從來沒有為妻子寫過一首詩。韋叢早逝,元稹一首接著一首悼念她。元稹為此寫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句子。他們的愛情平平淡淡,卻讓詩人懷念了一生,讓世人傳唱了千年。在元稹詩句的字裏行間,難以割捨的不僅是曾經滄海,更是那個出生在韋曲叫作韋叢的女子。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讓元稹創作了《鶯鶯傳》。後來,元朝雜劇作家王實甫將《鶯鶯傳》改編,形成文學巨著《西廂記》。

2023年,陜西考古工作者在咸陽洪瀆原發現了元稹繼妻的墓葬,以及多座元稹家族成員墓葬,出土有壁畫、陶俑和墓誌。

2月27日,驚蟄之前,記者沿秦嶺北麓尋找元稹筆下的“桃花開蜀錦”景象。從長安區到西安市鄠邑區再到周至縣,道路兩旁大片的桃林已泛出若隱若現的紅色。走近再看,大部分樹枝已沒了冬日的冷峻,泛出喜氣洋洋的紅暈,樹枝上結滿了花苞。長安區王莽村的村民在清理桃園的雜草,果樹技術員吳俊松幫他們修剪樹枝。吳俊松説,再有十來天,桃花就將全部開放了。

農諺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之説。到了驚蟄,從南到北,陜西大部地區開始進入春耕大忙時節。在周至縣中二屯村,村民忙於獼猴桃園的拉枝、施肥等工作。清澗縣大棚裏的京棗已經萌芽,解家溝鎮的村民在集中進行酸棗嫁接技術培訓。過幾天雪全部消融後,他們便要著手酸棗的接穗採集、儲存等工作,也要開始修剪枝條、鋤草了。

(記者張軍朝 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