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從廣州到粵西,一路春班一路春風

發佈時間:2024-03-04 14:11:13 | 來源:大洋網 | 作者:張素芹 | 責任編輯:蔡得軍

過年看大戲,無戲不成年——這是很多廣東人的觀念,即使現代娛樂豐富多彩,過年做大戲仍然很重要。因此,春班(粵劇院團在春節期間的演出)也就成為粵劇院團最忙碌的檔期。在廣州演完熱鬧的“新年睇大戲”之後,廣東粵劇院下轄的一團和二團便開始了下鄉演出。

日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隨廣東粵劇院走到粵西的多個村鎮,看到了粵劇在民間最鮮活的姿態,看到了民俗和粵劇碰撞産生的別樣花火,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另一種方式,也看到了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的幸福圖景。

粵西地區有年例習俗,所謂“年例大過年”——吃大餐,看大戲,請神遊神,年味濃郁。

2月20日,是茂名電白區旦場村年例,旦場村請來廣東粵劇院二團,于2月19日至2月22日連演4場大戲。 2月20日上演的是粵劇名家曾小敏、彭慶華領銜主演的經典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

當天下午5時,記者來到旦場村,村裏的文化廣場已有不少村民來佔位。記者跟著村民吃完大餐,6時30分再來到文化廣場,現場已無空位。演出開始前,文化廣場已是裏三層外三層,熙熙攘攘。

晚上8時30分,鑼鼓喧天,精彩大戲開場。文化廣場對面,請神遊神的民俗活動同時進行。廣場周邊,是熱鬧的集市,人們吃吃逛逛。鞭炮聲聲,煙花陣陣,熱鬧無比。演出約晚上11時結束。“好看!好看!真好看!”“好美!”正月的村莊,粵韻飛揚,春風沉醉。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表示:“我們下午4點半到達旦場村,舞臺前已經有很多觀眾在等待。到8點半演出開場,已經是人山人海,看到這麼多的觀眾,讓我們很感動。《刁蠻公主戇駙馬》這部戲很多觀眾都喜歡,大家看了也很開心,臺上演員與臺上觀眾的互動很多,非常適合春班。”

粵劇春班如火如荼。2月21日,記者來到化州茅山村。當晚,廣東粵劇院一團在這裡上演《唐宮香夢證前盟》。

這是廣東粵劇院一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文汝清第一次演這齣戲,此前在廣州排練了一個多星期。“我的外公是這個村的,拿最好的戲回饋父老鄉親。很開心!”文汝清如此表示。

茅山村常住人口約3500人。村裏的文化大樓去年竣工,斥資1300萬元,主要由鄉賢捐資。村裏人歷來喜歡粵劇,20世紀70年代,村裏還有自己組建的粵劇團,“有二三十個成員,經常去外面演出。”村裏人自豪地説。

茅山村的春班現場秩序井然。村民提前報名,以家庭為單位安排好座位。演出有開場鈴、散場鈴,頗有劇場的儀式感。整個文化廣場有6000多平方米,因此,除了主舞臺,廣場離舞臺較遠的兩側,還設有兩塊巨大的LED屏直播當晚的演出現場,沒有座位的觀眾還可以通過LED屏清晰看到舞臺上的表演。演出期間,記者就在不少平臺刷到了茅山村春班的視頻。

“我們都喜歡粵劇。大的節日,比如年例都會請大戲。”村裏人如此表示。這次年例,茅山村連做三晚大戲。

2月22日是茅山村年例的“正日”,當晚,粵劇名家丁凡、蔣文端領銜主演《洞庭良緣》,吸引了超過2萬人前來觀看,停車場停了兩三千台私家車。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湧來,體驗粵劇名家殿堂級的表演;2月23日,粵劇名家曾小敏、文汝清領銜上演《白蛇傳·情》,這是《白蛇傳·情》首度下鄉演出。

據悉,廣東粵劇院今年的春班會一直演到3月底,“很多觀眾期待著我們的演出,我們也會給大家呈現最好的劇目、最好的表演。”曾小敏如此表示。

文旅融合,外地戲迷追春班之餘賞當地風情

“我今年50歲,從我有記憶起,就開始看春班大戲了。”在旦場村,一位姓蔡的村民告訴記者。00後小林在外地上大學,回來過寒假的她看到今年的大戲是廣東粵劇院來演,立刻約了好友來看。“因為是名家名團,所以今年的年例大戲,人尤其多!”當晚,沒有佔到座位的小林,全程站著看完了《刁蠻公主戇駙馬》。

粵西群眾的粵劇基因深厚,粵劇氛圍很好,也吸引了很多跨省跨市而來的戲迷。在旦場村,記者遇到了一個10人組成的戲迷團。

來自廣州的70後陳女士從2016年開始追春班,“有些戲碼的版本,只有在春班才能看到,例如昨晚在鰲頭鎮,正戲之前可以先看例戲《六國大封相》。在鄉下看春班,感覺更有活力更熱鬧,氛圍更加輕鬆接地氣,名家的互動表演也更加自然。昨晚從8點看到12點,大家都一直看到最後散場。”

來自江蘇的90後張女士在上海工作,《白蛇傳·情》之前在上海演出時她“入坑”粵劇。“今年有假期,有些劇目之前我也沒有看過,於是和戲友一起來追春班。”

00後大貓是電白本地人,在深圳長大。“小時候,年例時若有空,爸爸媽媽就會帶我回來這邊,我特別喜歡戲台下的氛圍感——風吹動幕布,我期待大戲開場——戲台下還有很多好吃的可以買。”大貓也是因為《白蛇傳·情》開始追粵劇,也是因為喜歡上粵劇,就留在廣州工作了。“小時候看的春班是地方基層院團,現在是廣東粵劇院,水準自然高很多。”

追了多年春班,陳女士表示,“硬體設施越來越好——以前很多都是搭戲棚,現在很多村都有了文化大樓、文化廣場。戲迷熱情不減,一條村請大戲,周圍很多村的人都會來看,年例更熱鬧,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戲迷團晚上看戲,白天在周邊遊覽,看看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也是一種新的旅遊方式,“比如,我每年會去廣州看三四次粵劇,每次都會去兩三個不同的博物館。”這次是張女士第一次來茂名,“我們也計劃在周邊走一走。這邊看戲不用買票,主要就是交通住宿,我們也當旅遊了。另外,跟這些戲迷朋友也很久沒見了,大家都是看戲認識的,也借追春班的機會聚一聚,聊一聊。”

春班變遷折射繁榮富強,紅線女曾在粵西春班連唱三曲

在化州茅山村,記者見到了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他回憶自己30年前第一次來粵西演春班的情形,“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坐車十幾個鐘頭才能到。當時也沒有酒店,自己帶鋪蓋。大家分散住在村裏,在哪住就在哪吃,從一條村走到另一條村。”

雖然條件不好,但氛圍很好,“人山人海,在田裏搭臺。散場後,觀眾一個小時都走不出去。”打開先河,有了影響,後來在粵西就越演越多。

演了這麼多年的春班,丁凡也看到了春班的諸多變化。

其一,戲金越來越高。20世紀90年代,一個劇院演一場的戲金是4500元。現在戲金高了很多,有名家演出的場次可達到十幾萬一場。

其二,環境越來越好。早年的戲臺是用竹子搭建起來的,上面鋪木板,演武戲的時候都很忐忑。演戲還要看天氣,天氣熱的時候蚊蟲多,天氣冷的時候根本擋不住風……如今,很多村裏都修建了文化廣場、文化大樓。

其三,觀眾素質提高了很多。粵西的觀眾會看戲,很懂戲,還經常在一起評論。如今,粵劇吸引了全年齡段的觀眾。

其四,觀眾要求高了。“燈光服裝舞美……觀眾要求高,所以現在民營劇團的水準也在提高。”丁凡説,“我們在廣州有多少東西,下鄉就要給觀眾多少東西。大家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這也督促我們不斷提高水準。”

“春班下鄉演出,比在劇院吵很多,但是看到這麼多觀眾,也讓我們演員好興奮。”丁凡説。

二十多年前,紅線女第一次來粵西春班,就是丁凡帶來的。當時紅線女説“我先看看,我不唱。”但是在現場看到人山人海的觀眾,還有很多觀眾爬上了榕樹頭,紅線女感嘆“這麼多人看呀!”忍不住唱了三首曲,其中就有《荔枝頌》。

粵西的春班盛況引發了很多粵劇名家的關注。丁凡透露,白雪仙也曾從香港過來連看三晚春班演出。

丁凡的弟子、廣東粵劇院一團團長文汝清回憶自己第一次演春班的情形——當時文汝清還在廣東粵劇學校讀書,學校以文汝清1995級粵劇班學生為主成立了廣東粵劇青年團,“2000年春節,我們青年團跟著羅品超、羅家寶等老前輩一起去到電白、吳川、東莞等地,配合泰斗級的演員們演出。”

這一次,在家鄉演出,文汝清的母親表示,“整個家族都很開心。我們家族有很多在劇團工作。我和我先生都是劇團的,本來不想讓他做這一行的,因為覺得太辛苦。但是他很喜歡。當年粵劇學校來招人,他説‘你不給我報名我就離家出走’。”

粵西是粵劇的福地,很多粵劇演員都來自粵西。他們從小看春班大戲,耳濡目染,便在心中種下了粵劇的種子。

春班源遠流長,尤為興盛何以在粵西?

廣東自古就有在新春佳節載歌載舞的習俗。近一百多年來,逢節氣、祈福、祭祀等傳統活動,常見粵劇演出。據光緒年間《吳川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黃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陽或種種神會,張燈結綵,還神演戲。”《化州志》記載:“元宵,各神廟、街市俱張燈結綵,士庶嬉遊……略如京都戲園式,張燈演戲……”農曆正月,更是一年中粵劇演出最集中的時候。

春班的出現沒有確切的時間,業內人士認為大概是20世紀20年代,主要從“下四府班”形成。明清兩代,廣東分為十個州府進行管治。以現在的陽江市為分界,東北面有六個府,俗稱“上六府”,西南面有四個府,俗稱“下四府”。下四府具體指——高州府,包括現在的茂名、高州、吳川、化州、廉江、信宜、電白等縣市;廉州府,轄今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北海、鐵州、防城、東興、靈山、浦北等縣市;雷州府,管治湛江、遂溪、雷州、徐聞等地;瓊州府,即今天的海南。下四府的戲劇活動一直十分興旺,粵劇尤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組建和活動於下四府的戲班“下四府班”每年秋季籌備組班,以便趕上秋收後的醮期及其後春季的年例戲、神誕戲演出。

《粵劇大辭典》這樣描述:酬神演戲是下四府班生存發展的基礎,下四府班的主要演出活動就是演神功戲。每逢神誕、節慶、年例,許多鄉村都搭建戲棚請戲班演出,尤其是每年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各村競相演戲,於是形成了“春班”的演出習俗。

粵西在明清兩代,屬於“下四府”,春班興盛,自是應有之意。尤其是,粵西有做“年例”的習俗,當民俗遇到粵劇,春班更是興盛。

年例是粵西地區獨特的傳統節日。“食大餐,睇大戲”,就是過年例最重要的兩個節目。通常在正月裏,當地各村會根據各自習慣擇日過年例,張燈結綵,大擺宴席,舉行各種文娛活動,粵劇是必不可少的節目。每到年例,每村每鎮都搭起戲臺,各類粵劇團活躍于各鄉鎮演出。

從廣州到粵西到更多城鎮村落,一路春班一路春風

春班習俗流播甚遠,至今仍十分興旺,粵西之外,珠三角地區也很興盛。

今年春班下鄉演出之前,廣東粵劇院運營多年的演出品牌“新年睇大戲”已經在廣州演出6場。從大年初三到初八,在廣州粵劇藝術中心,名家坐鎮,好戲連臺,六場大戲場場爆滿,其中《刁蠻公主贛駙馬》《洞庭良緣》《紫釵記》等經典粵劇,更是開票不久就售罄。

“每年的‘新年睇大戲’都有驚喜,不同的老倌有不同的風格,百看不厭!”“‘新年睇大戲’充滿廣府年味,跟‘行花街’‘逗利是’一樣是我們家的保留項目。名家名團名劇,每一年都有不同的驚喜!”廣州觀眾如此表示。

“新年睇大戲”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戲迷以及遊客。有東莞戲迷表示:“我和父母從《紫釵記》開始,在廣東粵劇院連續打卡了5場大戲,太過癮了!兩位老人家很開心!”福建遊客表示:“這是我第一次過年的時候跟家人來廣州遊玩,感覺非常棒!讓孩子觀看粵劇,學習劇中展現的傳統美德,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説:“嶺南的春天當然少不了‘新年睇大戲’——這是我們用精彩紛呈的傳統粵劇,在傳統新春佳節期間奉上的文化大餐。今年‘新年睇大戲’票房尤其火爆,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戲迷,也有相伴而至的一家老小,他們臉上洋溢著喜悅,他們熱烈談論著粵劇,他們合影留念,他們為精彩的表演鼓掌歡呼……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這就是‘新年睇大戲’的意義所在。”

“今年的春班尤其熱鬧。大年初九之後,廣東粵劇院的兩個團都來到鄉下演出。今年的春班會一直演到3月,很多觀眾期待著我們,我們也會獻給觀眾最好的演出。”曾小敏如此表示。

無論是在廣州,還是在粵西,還是在珠三角的其他城鎮村落,當一台大戲開鑼,親朋好友、鄰里鄉親匯聚在一起,互相拜個年、道個吉祥,共用過大年的節日氣氛,便是春意濃濃,快樂融融。

一路春班,一路春光,一路春風。

(文/張素芹  廣東粵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