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在博物館“暢遊”大運河

發佈時間:2024-02-21 16:33:48 | 來源:科普時報 | 作者:王文潔 | 責任編輯:馬蓮蓉

image.png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大樓。(圖片來自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官網)

共用大廳屋頂狀如船隻,主樓屋頂形似巨帆,兩者由休閒水街相連,船、帆、水元素充分融入,街巷路口、篷架、門樓等分佈其間,運河駁岸碼頭的場景赫然而立……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館近1個月,數萬名觀眾前來參觀打卡,在博物館“暢遊”運河。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不僅外形有如‘運河之舟’,而且展陳體系也以人、水、城為內容主線,從人文地理視角、生態文明高度展現北京城市的發展歷史、建設成就,展現大運河與北京相輔相成的密切關聯。”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説。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桿……”在通州,至今仍流傳著這首“船工號子”,富有節奏感的號子聲重現了古運河上漕運興盛之景。

北京人常説,“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歷史上,大運河是運送物資的航道,為大都運來了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的精美瓷器,為萬千家庭帶來了生計所需品,文人賢士在此積聚、商賈名流在這裡匯合……基本陳列“京華通惠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通過8個篇章、1000余件文物和藝術品,勾勒出大運河的歷史變遷歷程。

展陳大樓二層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將運河沿線風貌表現得細緻入微。這是由北京畫院8位藝術家為大運河博物館創作的畫卷,長27.4米、高0.5米,生動描繪了大運河北運河段從白浮泉起始,流經北京市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延伸至天津的壯麗景致。

最特別的是,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大樓地下一層設有“博物館防震科普展”,展示地震對博物館的影響及相應的隔震技術。為增強參與性和互動性,觀眾可通過VR眼鏡,了解隔震原理在建築上的應用。

據了解,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大樓周邊設置有620米長的隔震溝,展陳大樓地下一層下方設置有1.8萬平方米的隔震層。這是我國已建成隔震博物館中隔震區域投影面積最大的一座。展陳大樓隔震層內設有242個隔震支座,它們將展陳大樓托舉起來,阻隔了地震波的傳播路徑,從而大幅提升人員、藏品、場館建築的安全性。

溫馨提示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提供延時開放服務,每日開放時間為10:00—20:00,每週一閉館。觀眾免費參觀、免預約,持有效證件,現場驗證並進行安檢後,即可入館。假期適逢參觀高峰,倡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記者 王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