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小店不打烊】“麵包人”再出發

發佈時間:2024-02-19 16:10:5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陳卓瓊 | 責任編輯:馬蓮蓉

在江西省資溪縣最熱鬧的建設中路,500米範圍內有三四家麵包店,邱海翔和周穎夫妻經營的愛心麵包店是最熱鬧的一家。

早上9點多,周穎將新鮮出爐的麵包搬上貨架,給麵包裝袋的間隙,她還得騰出手接聽各種訂貨電話,不大的麵包店裏,擠滿了拎著大包小包的顧客。

春節期間,愛心麵包店也沒有打烊,夫妻倆和四個蛋糕師傅每天工作到淩晨,加班加點給縣裏過壽的老人做蛋糕。

外出打拼的子女返鄉過年,不少老人把過壽這件“大事”挪到全家團圓的時刻。這對年輕的夫妻店主説,這麼做“不為掙錢,如果每家店都關門了,老人們去哪訂蛋糕呢?”

常住人口不到10萬人的資溪縣,四面環山,不種小麥,也不生産麵粉,但30多年間,這裡卻走出了一支規模4萬多人的“麵包大軍”,將1.6萬家門店開到全國1000多個城市,被譽為“中國麵包之鄉”。

1987年,當地兩名退伍軍人利用在部隊學到的烘焙技術,湊錢在江西鷹潭開了資溪人的“第一家麵包店”,點燃“資溪麵包”星星之火。從此,親帶親、鄰帶鄰,資溪人和“麵包”一起闖入國人的生活。

(小女孩店內選購麵包。資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麵包人”走出去,走回來

第一批外出謀生的資溪人靠著做“麵包”生意買了車和房,帶著家人過上了好日子。一個個勤勞致富的故事,給觀望中的資溪人吃下定心丸,年輕人收拾行囊,紛紛外出搶佔灘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去外地做麵包生意的資溪人,一個月就成為萬元戶的例子屢見不鮮。逢年過節,資溪人見面總不忘寒暄,“今年在哪做麵包?”回答也是千篇一律,“還好還好”,這句話的潛臺詞往往是:數錢數到手抽筋。

那時不僅農民、工人做麵包,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教師也停薪留職或是辭職做麵包。資溪人的麵包店逐步從巷子裏搬到了主街上,告別“作坊式”的粗放經營模式,轉向“前店後廠”門店化直營。

20多歲時,遊小輝就在南京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麵包店。他回憶,早期資溪人開店往往只看哪沒有麵包店。那時,開辦的多是“夫妻店”,經營模式是“批發+少量零售”。門店直營後,小店店主們開始注重店面裝修,開起了連鎖店,慢慢有了品牌意識。

麵包種類也日漸豐富。最開始,一個麵包胚,從中間破開,擠上奶油、撒上椰蓉,就成了兩種口味,放油鍋裏炸一下,就又成了新口味。再往後,吐司麵包、虎皮卷、肉松麵包、奶酪包、牛角包等,種類越來越豐富,帶給食客更多選擇。

遊小輝靠著做“麵包”賺到了第一桶金,也在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成了百萬富翁。生意最好的時候,遊小輝名下有7家麵包店、一家巧克力工廠和一個麵包工廠。

當地政府在資溪麵包産業起步階段,就開始提供小額“麵包貸款”。想去外地開麵包店的資溪人:�資溪人,很方便就能貸到幾千至幾萬元的啟動資金。2001年,資溪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麵包行業協會,當地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門還組建了一支專業隊伍,為在外的資溪麵包商戶提供法律、資金或是技術方面的援助。

資溪“麵包人”不斷走出去又陸續走回來。遊小輝在2018年回到資溪創業,和70多位被“請”回家鄉的企業家一起謀劃資溪的麵包産業。縣裏按照“一企一策”為他們提供場地、落戶、資金、技術、辦證、政策兌現一系列服務。

麵包小店抱團發展

鄧漢興在浙江、江蘇都經營過麵包店,12年前,他選擇把自己的麵包事業帶去離家鄉資溪近一點的江西上饒,為“麵包”奮鬥的日子裏,鄧漢興建團隊,打造品牌,希望把麵包産業經營成幾代人的事業。

這名中年人經歷過“只要肯吃苦,就能掙到錢”的好光景,也見證了國內麵包産業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進步”的發展變化過程。如今,麵包産品的更疊速度相比以往更快,銷售渠道也發生變化,一同擠佔市場的還有各類層出不窮的中式糕點鋪、私房甜品店和零食鋪,面對同行業和跨行業帶來的衝擊,鄧漢興坦言,“競爭和壓力是多方面的”。

“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也和過去不同了”,透過幾家門店客單價格下降的趨勢,鄧漢興發現,有了更多選擇的年輕人消費也更趨理性,“購買一款麵包或蛋糕,他們不僅會上網比價,還會不厭其煩地多跑幾家線下門店比價。”這意味著在人工成本、店租、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的當下,麵包店需節約成本為年輕顧客提供更有“性價比”的選擇。

這兩年,鄧漢興漸漸找到了轉型的路子,他選擇加盟“資溪麵包”品牌,和眾多麵包小店店主一起抱團發展。

通過舉辦“麵包文化節”等一系列舉措,資溪縣逐步吸引鄉賢及烘焙行業領軍人物返鄉創業,引導産業資源回歸,組建資溪麵包科技公司,合力打造“資溪麵包”品牌。目前,總投資約6億元的資溪縣麵包中央工廠已建成投産,按照“總部基地+大型冷鏈物流+門店銷售”模式運營,發展直營店和加盟店。

在麵包中央工廠,一個個麵糰經過醒發、烘烤、冷卻、脫模、包裝和分揀後,淩晨,冷鏈配送至門店。資溪麵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惠企特派員吳建平介紹,這裡一天能生産13萬-15萬件麵包産品,包括成品和半成品,滿足半徑300公里範圍內300-350家門店的産品供應。

資溪麵包産業發展辦公室負責人曾長華看到了抱團的利好:對麵粉、雞蛋、糖、油、奶一類大宗商品集中採購,可以降低採購成本,把研發工作放到大專院校,縣校企合作,可以減輕企業負擔,統一生産,還能減少人工成本。

轉型的過程中,鄧漢興也經歷過陣痛,最不捨的是要把自己經營了很多年的品牌名和技術團隊丟掉。在這之前,鄧漢興在上饒市廣豐區經營了六七家麵包店,生意“還算過得去”,後來他想要進一步開拓市場,卻受困于“有限的個人力量”,他明白要跟著市場的大環境走,也篤定“合作抱團”更有未來。

現在,鄧漢興的麵包生意有了新起色:成功把分店開到了上饒的幾個縣區。縣里正在打造的“中央廚房”給採購、倉儲、研發、生産、配送等環節提供“解決方案”,這些曾是企業耗費心力最多的事,沒了後顧之憂,他開始騰出手來專心做好管理。

(愛心麵包店裏,師傅在給蛋糕裱花。資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年輕“老店”有秘訣

邱海翔是“麵包二代”,十幾年前接手了父親經營的麵包店。如今,這家店成了資溪的老字號,夫妻倆一個銷售,一個製作,雇了十幾名員工。

店裏賣的最好的是一款小餐包,外殼金黃酥脆,咬下去,滿口奶香,一元一個。每天早上9、10點,下午5、6點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學生放學、下班都會買上幾袋麵包回去。一天的營業額有五六千元。

夏季一直是麵包店的淡季,但這兩年,隨著大覺山漂流的火爆,不少夏季來資溪旅遊的年輕人也會來愛心麵包店打卡。小店在社交軟體上,收穫了不錯評分。

麵包原料年年漲,小店售賣的麵包始終保持親民的價格,4元一個三明治、6元一個肉松海苔卷、8元一個培根卷……店裏多數商品,10元以內的價格都能買到。因為生意火爆,前幾年夫妻倆把隔壁的店面也盤了下來,給麵包店擴容。

一些客人常來常往間都和夫妻倆處成了朋友,店裏的麵包也成了他們口中,“一段時間不吃就會想念的味道”。小店裏的麵包、蛋糕都是現做現賣,保證口感,碰上常光顧的老人、孩子周穎也會拿出店裏的新品給他們品嘗,這是婆婆教給她的待客之道。

每天早出晚歸做麵包,兩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不覺得辛苦,用周穎的話説,“顧客覺得好吃,從認可你家麵包到認可這家店和你這個人”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愛心麵包”一直沒有分店,因為考慮到“管理不好,會影響口碑”。邱海翔會時常外出學習製作時下最流行的烘焙産品,周穎會把各色造型和口味的麵包和甜品拍照發朋友圈,“勾起”老客們的食欲。

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這家老店也告別了過去散裝稱重的售賣方式,開始使用定制的包裝盒和包裝袋,按件計價,大件麵包和禮盒,可以快遞寄給全國各地食客,店裏還推出無糖、低糖産品,滿足小眾需求。

和所有正在創業的年輕人一樣,細水長流的日子裏,夫妻倆也有自己的“雄心”——把麵包小店經營成“百年老店”,眼下他們正想辦法改進保鮮技術,讓外省食客嘗到最新鮮的“資溪味道”。

(作者 陳卓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