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智庫

中國南極秦嶺考察站揭開“蓋頭”

發佈時間:2024-02-15 19:02: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張藝 | 責任編輯:丁泉蓮

立春已過,而此時夏季的南極仍處於極晝。

一群建設者跨越半個地球來南極“蓋房子”,在珍貴的白晝爭分奪秒。他們看表吃飯、看表休息、看表上班,為了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如期亮相。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連線南極建設者,了解秦嶺科考站建設背後的故事。

南極升起“南十字星”

南極恩克斯堡島上,剛完成的秦嶺站主體建築猶如南十字星。14世紀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就曾用這一星座來導航。

秦嶺南極考察站是我國在南極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第三個常年考察站。

2023年11月1日,中鐵建工集團赴南極參加中山站和秦嶺站建設的94名建設者從上海啟航。他們平均年齡38歲,最小的還是00後,任務就是秦嶺站基礎建設、主站建設,以及中山站地面站工程建設和設備調試安裝。此前,在2017年至2018年的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期間,初登恩克斯堡島的建設者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完成了大部分臨時設施建設任務。

抵達南極之路,十分不易。中鐵建工集團南極項目書記、總工程師曹濤已經四去南極。他記得,穿越“咆哮西風帶”時,海浪可達四五米高。坐在船內,都可能被浪“打翻”。隊員常出現暈船、嘔吐、耳鳴等症狀,而穿過西風帶一般需要一週左右時間,才會進入南極圈。

曹濤坦言,5年前,他首次抵達南極時心中不免忐忑。直到“卸貨”作業,他才對這裡的工作有了信心,“這是在南極打的第一場硬仗”。

抵達南極,中山站這邊首先要開展海冰卸貨作業。“冰下就是千余米深的大海,儘管冰厚約1.5米,仍有如履薄冰的感覺。”曹濤説,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從冰面調查,確定卸貨方案,到“以老帶新”,和南極極端多變的天氣搶時間……不管是工人,還是科學家,都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參與進來。

而秦嶺站這邊,需要卸運的總物資超過500件、近9300噸。為了盡可能提高效率、節省體力,中鐵建工集團南極建設者們站成一排,將一箱箱的物資接力傳遞,組成一條“人力傳輸帶”。

中國南極考察站3.0版:更綠色、集約、智慧

秦嶺站是第三代考察站。第一代考察站由傳統的集裝箱房拼接而成,第二代考察站引進了鋼結構體系和外維護板。而秦嶺站從最初的設計理念到後來的建造水準都大大提升,更加綠色、集約、智慧。

“搭積木”一般,秦嶺站的“骨骼”迅速成型。建造者們為它在國內量身定做了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組,到了南極現場拼裝。為保證現場施工順利,2023年7月,整個結構960多根構件已在國內完成“一比一”預拼裝。

秦嶺站的功能模組分為度夏、越冬、辦公室、實驗室、廁所五大類84個。“現場只需把它吊裝在鋼結構上,一拼裝就完成了,裏面就是一個‘精裝修’房間。”曹濤説,“這樣既減少了對南極環境的污染,也縮短了建造工期。”

考察站還有一層堅固、美觀、保暖的“衣服”,也即幕墻板。外面一層不銹鋼板,背面鋁型材複合板,最裏面的一層有聚氨酯泡沫板。據介紹,整個建築採用輕質高強的建築技術與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攝氏度的超低溫和海岸環境的強腐蝕,也能扛住17級大風,後者幾乎是摧毀性的颶風風力。此外,秦嶺站還有指揮調度中心,在中心就能看到各個作業點的情況。

新站建成後,預計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計劃用於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曹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南極科學考察的角度來看,秦嶺站建有自主實驗室,未來一些實驗可現場完成,無需再把樣品帶回國內。

褪一層皮,也愛上南極

當新建築披上外衣,建設者們卻早已被太陽曬褪了一層皮。

身處南極強紫外線、強輻射、強風、強雪、低溫的環境中,儘管戴著面罩,涂了防曬霜,面部仍不可避免地受到陽光刺激。曹濤已經習慣,“褪掉就好了,長了新皮膚之後,再去外面跑就不怕了”。

夏季的南極,太陽一直挂在地平線上。他們從早上7點幹到“夜裏”10點,不肯浪費工作窗口期的一分一秒。“在南極作業,緊前不緊後,能提前一個小時做完,絕不推延一分鐘。”曹濤説。

中鐵建工建設者隊伍中,有一個00後,他叫謝帥帥,今年22歲,來自陜西渭南。別看他年紀最小,卻已經有5年幹工程的經驗,鋼結構安裝、電焊、吊裝指揮,樣樣會。今年,這些建設者將在南極度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不能回國過年,謝帥帥不覺得遺憾。春節時,團隊可以放半天假,大家能好好洗個澡,換身乾淨衣服,給家裏打個電話;一起包包餃子,吃頓年夜飯,休息一下。“這是我幹過最有意義的工程了,這些經歷夠講一陣子了。”謝帥帥説。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也是曹濤第4次赴南極參加工程建設。他見證了中國考察站的新生力量,對他自己而言,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

南極之美,建設者們不去破壞。曹濤説,他們不會打擾動物們的生活,不與企鵝追逐打鬧,如果有企鵝路過正在施工的區域,他們會停下來,讓企鵝先走,直到它們走到安全地帶。每一個施工區域都設置有垃圾箱,施工過程産生的廢棄物隨手清理,隨手收集,放在專用的集裝箱裏帶回國統一處理。

企鵝、冰川、一望無際的大海、白茫茫的雪原和24小時日不落的景象深深印在曹濤的腦海裏,人類探索極地的足跡往前邁進,建設者們對腳下的土地已有了感情,“我們不去污染南極的一寸土地”。

(記者 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