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江西景德鎮:窯火不熄瓷緣長

發佈時間:2024-01-17 16:24:14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劉楊 朱雨諾 | 責任編輯:馬蓮蓉

12月27日上午10時,隨著G4012次列車駛入景德鎮北站,“千年瓷都”景德鎮結束了不通高鐵的歷史,陶溪川、禦窯廠、博物館……景德鎮的一切更近了。

煙囪矗立、磚房儼然,走進江西省景德鎮市陶溪川文創街區,新與舊的碰撞感撲面而來。紅磚墻面的新建築排列出鋸齒狀的屋頂,營造出極富表現力的空間;老煙囪高高聳立,訴説著此間的滄桑歲月。

“陶溪川以原國營宇宙瓷廠工業舊址為核心區打造,建設原則是保護和改建陶瓷工業遺産的同時,讓文創街區與歷史文脈相連。”陶溪川手工制瓷公司商務部負責人馮俐説,“22棟老廠房沒有被拆掉一座,窯爐、煙囪、水塔等老物件也都保留下來,希望讓遊客真切感受到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歷史印跡。”

陶溪川文創街區的夜景。(受訪者供圖)


通過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環境營造,老房子上“長”出了新房子,陶溪川不僅留住了老瓷廠的根魂,更激發年輕人的夢想。

入夜,華燈初上。紅色磚房被燈光勾勒出金色線條,街區氣氛變得朦朧柔美。每逢週五、週六傍晚,創意市集如約開市,街巷兩旁擺滿陶瓷小攤,這裡便成了陶瓷愛好者的“造夢空間”。穿梭于攤位之間,創意陶瓷琳瑯滿目,青花、粉彩等工藝不一而足,卡通、古典、抽象等風格迥然不同,茶具、首飾、花瓶、擺件等形態各具特色。

陶溪川創意市集上的陶瓷小攤。新華社記者劉楊攝


“這裡的陶瓷種類太多了,有點眼花繚亂。我還是挑到了中意的陶瓷飾品。”來自廣東的遊客淩綺珊展示著自己的“淘瓷”收穫。

攤主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創意融入景德鎮的古老傳統。

“這些都是我自己創作的,杯子和花瓶底部是‘陀螺’的樣式,搖擺起來更有趣味性。”攤主田姝鑫主營陶瓷杯具和花瓶,每週都會來到陶溪川擺攤,“很多遊客對我的作品感興趣,他們經常停下腳步,拿起瓷杯端詳欣賞。”

陶溪川文創街區的創意市集。(受訪者供圖)

景德鎮陶瓷延亙千年,至今仍舊煥發勃勃生機。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從古至今,景德鎮陶瓷藝人一直抱有開放的心態,願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手工技藝學習交流。”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江建新説,“景德鎮瓷器也就成為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載體。”

數百年前,産自波斯地區的礦物質鈷料——蘇麻離青,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景德鎮,和瓷器相結合,誕生了驚艷世界的元青花。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展出的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新華社記者劉楊 攝)

及至明清,景德鎮的瓷與新技法、新材料、新文化持續碰撞,鬥彩瓷、五彩瓷、琺瑯彩瓷、粉彩瓷等眾多彩瓷成功創燒。其間,一座禦窯廠見證了中國瓷業鼎盛時期的輝煌。

昌江東岸,珠山南北,禦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坐落其間,大門前一塊巨大的鏤空鑄鐵照壁氣勢恢宏,上面書寫著洪武、嘉靖、乾隆、同治、宣統等明清皇帝年號,表明其曾為明清兩朝皇帝燒造皇家御用陶瓷。

同樣是鏤空陳設,更加吸引遊客的是遺址公園內龍珠閣草坪前的青花鏤空裝置——三塊繪有制瓷場景的青花瓷板各有空隙,在特定角度下相互交疊形成完整的鏤空效果,透過這一空隙拍遠處的龍珠閣,便有一種“閣在瓷中”的藝術感。遊客間口口相傳,這裡竟成為景德鎮最火打卡地之一。

除了這個最佳機位,旁邊的禦窯博物館更加“出片”。博物館位於景德鎮陶陽裏歷史文化街區內,磚紅色的拱形墻體造型獨特,配合著水池的浮光與倒影,組成完美的拍照背景。“博物館地上部分由8個錯落有致的雙曲面拱體結構組成,設計靈感源自景德鎮的傳統蛋形窯。”景德鎮陶陽裏歷史文化街區講解員查潘濤介紹,“曲面結構全部由窯磚堆砌而成,不僅有新磚,也有回收利用的老窯磚。”館內藏有800余件禦窯廠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截至11月底,今年已吸引了超過200萬遊客前來觀展。

在城市的另一座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劇場成了陶瓷的新展臺。博物館與當地的陶侃劇場攜手打造奇趣小劇場,寓教于樂。

一瓷越千年,古鎮發新枝。澎湃著創新浪潮的景德鎮,因瓷而生也因瓷而變。泥與火的交融,新與舊的碰撞,不僅孕育出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也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植根千年文化厚土再出發、再創造,“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會擦得更亮。

(記者 劉楊 朱雨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