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我在全球尋古籍”

發佈時間:2024-01-16 10:48:22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王沛 | 責任編輯:馬蓮蓉

華夏五千年,孕育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漢籍典藏是珍貴載體。但是長期以來,大量漢籍流散于境外,其中不乏大陸缺藏的版本和品種。紙壽千年,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看到這些漢籍的原貌嗎?

2017年,山東大學開展全球漢籍合璧工程,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作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旨在將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調研清楚,並對大陸缺藏版本複製、出版。今天,就讓我們來這裡一探究竟。

現存漢籍可追溯的最早的版本是宋刻本,它們幾乎要到壽命極限了,所以境外漢籍整理回歸刻不容緩。

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共有4個工作組,分別負責調查編目、複製回歸、點校整理和漢學研究,共有321個專業團隊、907人。

(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全球漢籍合璧工程首席專家鄭傑文。山東大學供圖)

書籍刊刻,不同版本特徵各不相同。比如這張書頁的書口部分是白色的,叫做白口。古籍印刷後需對折裝訂,有的裝訂處會雕一條黑色的細線,而到了明初,這條線加粗被稱為大黑口。僅看裝訂線,也能初步判斷古籍年代。

這次清點家底,要對境外每一部書都進行目驗和資訊登錄,與境內古籍逐一對比,給所有流散于境外的古籍,逐一“上戶口”,編撰版本目錄。對大陸缺藏版本進行高精度掃描,形成珍本編,實現再生性回歸。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境外調查編目團隊成員在全球各地苦苦奔走,目前,他們的足跡遍佈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95個國家的1988家圖書館,基本掌握了境外漢籍存藏情況,估計約為187.5萬部。

目前,已經比對完成36萬多部境外漢籍編目工作,從中遴選並複製回歸稀缺漢籍1600余種,其中260種已出版。

每一本書都有故事。2018年,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的團隊和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的團隊聯合在聖彼得堡大學的書庫中發現了《鐵冶志》。這本書體現的是中國明代時期冶鐵技術的整合,對這種技術的詳細記錄,此前一直以為是失傳的。

古籍在境外,不僅是文化載體,也是文化符號,解讀它們亦需符合一定的文化背景,根據其文物屬性、藝術屬性正確界定它們的價值。漢籍合璧工程正是這樣一個機會,我們現在要重新對著這些古籍講好中國故事。

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留存在中華大地上的古籍典藏,早已成為我們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這次對境外漢籍的系統梳理,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期待著全球漢籍“合璧”的那一天。

(作者 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