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福建政和:讓竹産品從“更多”到“更好”

發佈時間:2024-01-15 11:31:46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王崟欣 | 責任編輯:蔡得軍

曾經,竹製品的樣式相對簡單。如今,依託工藝創新,一根毛竹擁有了百般變化。在福建政和縣,現有竹具工藝加工企業220余家,生産竹製品超3600種,涵蓋食具、傢具、工藝品等諸多領域。竹製品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在生活中的消費選擇,竹産業前景越來越廣闊。

“唰唰唰”,一根根粗細均勻的竹篾應聲而落。楊進財手指飛舞,交織、翻轉、折疊,不過半小時,一個精巧的竹燈籠便成型了。

竹香四溢,這是楊進財再熟悉不過的味道。在他的家鄉福建政和縣,這縷味道,縈繞在全縣46萬畝竹林中,鐫刻在人們從小到大的記憶裏。

“竹工藝不斷精進,竹産品才能百花齊放”

風吹竹山,綠浪翻滾,楊進財的竹山也在其中。“面積不大,産量卻很可觀。”楊進財介紹,“可採伐用作竹材的毛竹平均生長週期只有3—5年,年均畝産量約1噸。”

竹子出材快、可再生、可塑性強,是上好的環保材料。瞄準竹資源優勢,政和早有發展竹産業的想法。然而,原生竹材易發黴生蟲,工藝短板如何克服?

2003年,政和引入竹加工技術。一根根毛竹經過開片、炭化、烘乾、熱壓等近10道工藝,變為一塊塊竹板材。“炭化去除了糖分,烘乾帶走了水分,做成的板材也極大方便了後續加工。”政和縣竹産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富強説。

有了工藝加持,第一批竹産業從業者率先試水,從一雙筷子、一塊砧板出發,政和的竹産業快速發展。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2009年,福建省祥福工藝有限公司成立時,當地竹産業發展正熱。“初期産品多以模倣為主,各家工藝相似,産品同質化,價格持續走低。”該公司董事長楊忠説。

(各式竹燈籠。王崟欣 攝)

“必須引導企業培育自身競爭力。”2012年,政和縣委、縣政府出臺文件,每年由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專項用於竹産業發展,重點支援竹企業提高産品研發和工藝水準。

如今在祥福公司,僅竹茶具就有200多個品種。“在政策支援下,我們不斷精進工藝,每突破一種工藝,就創新一類産品。如今,公司已經擁有157項專利,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刷新。”楊忠説。

竹桌、竹椅、竹架、竹餐盒……走進祥福竹工藝博物館,訪客們為如此豐富的品類感到驚訝。2020年,在政和縣政府資助下,祥福竹工藝博物館成立。“傳統觀念中,竹製品幾乎等同於一次性筷子、牙籤等用品。建設竹工藝主題博物館,讓人們看到了竹製品應用的更多可能。”楊忠説。

“工藝是基礎,竹工藝不斷精進,竹産品才能百花齊放。”張富強介紹,截至2023年底,政和全縣共有竹具工藝加工企業22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竹企46家,擁有各項專利788項,可生産茶具、食具、傢具、燈具、竹炭、竹工藝品、竹空間等七大系列竹産品3600多個品種。

“把對工藝的追求延伸至生産鏈條各環節”

一張板凳,合上是凳,拉開是梯。白紙上,90後設計師黃婉琳正用鉛筆勾勒著她最新的設計作品。

黃婉琳是一名竹製品設計師。在祥福公司,這樣的竹製品設計師還有20多名。從市場分析、産品設計,到竹工師傅試生産,再到工廠量産、産品上市,一件件竹製品就此誕生。

“提升産品競爭力,僅升級生産階段的工藝還不夠,還要從市場需求出發,把對工藝的追求延伸至生産鏈條各環節,從設計開發上下功夫。”張富強説,政和已連續舉辦七屆“政和杯”國際竹産品設計大賽,為竹企與設計師搭建對接平臺,幫助企業提高創新設計能力。

在祥福公司,一把銷量穩居前三的椅子,就來源於竹産品設計大賽。椅子乍看並無特別之處,坐下後,椅子靠背與身體後背完美貼合。“考慮到人體工程學,用的是中國傳統榫卯工藝,還融入了新型防水塗料。”楊忠介紹,“一把椅子定價1000多元,一個月能賣1000多把。從竹製品到竹工藝品,附加值提升不少。”

近年來,政和縣加大竹産業發展資金投入,相繼出臺多份文件,鼓勵企業提升竹科技、挖掘竹文化、完善竹工藝,推動竹産業從“量大”向“質優”轉變。

(竹茶桌、竹櫃等構成的竹空間。王崟欣 攝)

在福建省九竹工貿有限公司,僅一個竹茶盤,就有600多種不同的造型與花紋。“從一開始,我們的定位就不只是傢具,更是工藝品。”該公司董事長吳發昌説。

楊進財也開起了自己的公司。一盞盞竹燈籠上,《清明上河圖》以及牡丹、如意等中國風的元素嵌入其中。“現代工藝讓竹産品實現了量産,目前公司一半以上訂單來自海外,中國風正走向世界。”楊進財説。

“從‘品種’到‘品質’,從‘更多’到‘更好’,政和竹産業正提質升級。”張富強介紹。2023年,政和縣實現竹産業産值67.88億元,同比增長8.5%。

“竹産業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竹海、濕地、梯田,星溪鄉念山村就掩映在青山碧水間。

工作日的下午,村裏仍有不少遊客。一家農家樂裏,老闆許智明剛剛送完中午最後一批客人。

背靠竹海,面朝梯田,大山深處的念山村曾是省級貧困村。過去,村民種地、挖筍,收入渠道有限。如今,單是售賣竹産品的毛竹原料,每戶一年就能增收1萬元。

借著竹海好生態,念山村又發展起了旅遊。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水稻,梯田金黃,旅遊大巴一輛輛開進村。許智明家的9間民宿,一房難求;10桌農家樂,桌桌爆滿。

(政和縣鐵山鎮高林竹海。  政和縣林業局供圖)

“在竹林中體驗竹生活,竹製品豐富了遊客的遊玩體驗,竹旅融合也為竹製品拓展了更多應用場景。”張富強説。

去年9月,《政和縣建設“以竹代塑”示範縣實施方案(試行)》正式發佈,鼓勵竹加工企業進一步開展“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研發,拓展竹製品適用場景,推動開發設計更多竹製品替代木材、塑膠等,以三産融合拓展“以竹代塑”應用前景。如今,更多物美價廉的竹製品正走進當地機關、學校、酒店、景區、商超……

2023年11月,福建省竹産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政和縣召開。未來,竹産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為推進竹産業標準體系建設,促進竹産業一二三産融合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基於工藝的突破與不斷升級,小小毛竹有了百般變化。如今,産品升級、場景豐富的同時,竹製品使用觀念漸入人心。未來,政和竹産業的前景將更加廣闊,‘以竹代塑’也將擁有更多可能性。”張富強説。

(原標題:福建政和縣推動竹産業轉型升級——讓竹産品從“更多”到“更好”(美麗中國·“以竹代塑”在行動④))

(記者 王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