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風采

黑龍江:飲冰臥雪數十天 他們嚴寒中護育興安林海

發佈時間:2024-01-05 13:19:32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金地、徐凱鑫、王鶴、石楓 | 責任編輯:盧曉茜

寒冬的清晨,機械的嗡鳴聲劃破了大興安嶺山林間的寂靜,林業工人一天的冬季營林作業開始了。油鋸手扛著油鋸、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在隊伍的最前邊,他們要負責伐倒林間的枯死木。在他們身後幾十米,割灌機手操作機械,修剪著大樹周圍的灌木、雜樹。走在隊伍最後的,則是負責撿枝丫的工人們。

每到冬季,這相似的一幕便發生在大興安嶺莽莽林海的許多角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作業點,成千上萬的林業工人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完成冬季森林撫育工作,通過對病腐木、雜樹等進行砍伐、修剪,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的培育。

2023年12月24日,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北極村周邊一處作業點,漠河林場工作人員從車上取出營林設備。新華社記者石楓攝

在黑龍江省漠河市漠河林場工作了30年的賈玉國,已經記不清自己參加了多少次冬季營林作業。“每年落雪後就開始準備進林子,根據作業量決定在山上的時間,趕上任務多的時候,待上六七十天也沒準兒。”賈玉國説,在山上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帳篷營地,喝的是河裏鑿出的冰燒成的水,木頭架起的大通鋪就是工人的“床”。

由於作業點分佈在山林深處,工人們天剛濛濛亮時就要離開營地進山,一天要在戶外工作七八個小時。“及膝深的雪大家都司空見慣了,每天扛著十幾公斤重的機械在雪裏穿行、作業,就算是零下40攝氏度,身上也像蒸桑拿一樣地出汗,一天下來棉襖從裏到外都是濕透的。”賈玉國説。

“帽子一摘,頭上像小煙囪一樣呼呼冒氣兒。”參加冬季營林工作七八年的漠河林場工人劉輝補充道。劉輝是營林作業組中的一名割灌機手,這份工作不僅艱苦,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每次作業前,劉輝都要仔細檢查割灌機前的鋸片是否鬆動,作業時也要戴好安全帽。儘管如此,一些小磕小碰仍難以避免。“一不小心被四處飛濺的小樹枝、木屑打到,就像是鞭子抽在身上一樣疼,一個冬天下來,每個割灌機手的腿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劉輝説。

這是2023年12月24日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拍攝的北極村周邊的一處漠河林場作業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鶴攝

曾經,大興安嶺地區的林業工人們冬季一進林子,便基本與外界處於“失聯”狀態。近年來,隨著當地交通、通信等條件改善,冬季營林作業也有了許多變化。在工作間隙,賈玉國和幾名營林作業隊員向記者説起了感受最深的幾點:

“以前交通不發達,物資送得不及時,大家在山上吃的都是耐儲存的凍貨,像是凍白菜、凍豆腐,一把韭菜都是‘奢侈品’。現在條件好了,想吃新鮮的綠葉菜,打個電話林場就能送過來,雞蛋、魚都斷不了。”

“我們現在帳篷裏的取暖設備叫‘地火龍’,就是鍋爐的煙道從鋪下邊穿過,一燒鍋爐,鋪就是暖的。燒火做飯的時候,還有工人熱得穿背心兒呢,放在以前可不敢想。”

“2023年山裏的通信信號進一步增強了,有信號的地方更多了,基本每天都能給家裏人打個電話。我們進山作業,心裏就惦記著父母妻兒,每天聽聽他們的聲音,就覺得挺踏實。”

……

站在大興安嶺的山林間,舉目所見,便是無盡的雪和樹。抬手摸了摸身旁的一棵白樺,賈玉國説:“幹了這麼多年,感覺營林、護林也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了。能把這片林子守護好,看著這裡的樹越長越粗、生態越來越好,也有一種樂趣在裏邊,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記者 金地 徐凱鑫 王鶴 石楓)